第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皮罗斯马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画家们沦落潦倒的孤独评价了!
夕颜:
将绘画艺术投射于影像,视觉上是独一无二的,内核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果树:
既实验又合理,绘画映照到电影上的绝佳结合。
马赛克:
精巧的构图、布光和色彩极力复刻Pirosmani的原始主义画作,绝美的影像下暗合一种melancholy modesty,但相比临摹我更欣赏对于电影语言独特表达维度的探索 (cf. 帕拉杰诺夫)。
曲有误:
出色的视听,氛围比看过的同类其他作品更能让人沉浸,让人共情,挑刺的就是叙事了
费了木:
静态构图、用光、色彩是真好,充分调动了视觉的力量。
墨夜轩:
是他选择抛弃了整个世界。
汤达人:
比《至爱·梵高》好了100个《永恒之门》,美术风格很突出,即使台词稀少,观众还是能够很好沉浸在尼罗斯的绘画世界,就孤独这一主题,比梵高表现来的猛烈得多。
我们敏熙:
太沉迷于“临摹”了,叙事上却“轻于鸿毛”,空荡荡的一生。
Outisss:
强烈的艺术风格,每一帧都美到极致,孤独感冲破屏幕
“你在干吗?”“我在等死。”
法罗岛岛主:
电影每一帧都可截图成一副油画,视听效果很好,透着无法言喻的高雅气息。
KIDult226:
真正的视觉艺术。能够通过视觉去一窥艺术的深处,仅仅是能带来这种体验就已经足够了。
大大大大大白猫:
看的时候莫名觉得和《斯通纳》有共通之处,这一点待日后细细思考。绘画是静态影像,但是绘画在这部影片里和影片很好地形成了勾连,而人物孤独外表下内心情感的迸发也是通过绘画来间接完成,这一点比和梵高有关的一系列传记片好了无数倍。艺术家传记对于绘画的不应该是简单的画作陈列,画作应该是有灵魂的,绘画者创作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在电影里难以表达,最终会显得空洞乏味,这是《永恒之门》、《至爱梵高》最大的问题)不得不说电影所尽力塑造的孤独、疏离让观众感同身受,但是这种孤独疏离并没有让观众被隔绝在影像之外,这一点做得极棒。而看完后除了和《斯通纳》联系起来以外还有一个小问题:对于从事艺术的人,孤独是否是他们的宿命?这一点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水桥刻酒:
世上的孤独者从来就不占少数,说到这样的画家,你想到的肯定是梵高。但是你知不知道前苏联还有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落寞艺术家呢?
他对自己极尽简单,拒绝结婚生子,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杂货铺里的食物全部送给可怜人,豪爽地要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画家喝酒。他的同伴很少,仅有的那几个最后也因为各种原因离他而去,陪伴他的只有他的画,他引以为傲的画为他带来了名声,可是最后也毁灭了他。因为他人的不理解和他自己的执着,他在苍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只能绝望地等待死亡。
男主角作为新演员,却把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演得恰到其分,富有血肉的形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有些人的孤独,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不应该,也更没有权力去干涉他人的思想。
#FIFF5#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皮罗斯马尼ფიროსმანი(1969)

又名:Pirosmani

上映日期:1972-05-15(苏联)片长:85分钟

主演:Avtandil Varazi Dodo Abashidze 

导演:吉奥尔吉·申格拉亚 编剧:Erlom Akhvlediani/格奥尔基·申格拉亚 Georgiy Shengel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