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被朋友叫去看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后,甚至周末公映的电影中还有一部这片。《山那边有匹马》,从片名上来看属于那种如今市场上所说的“文艺片”,鲜有人关注也是意料之中。关于商业市场之下文艺电影的境遇,之前下跪事件已经说的很多了,再说也有点嚼舌头的感觉,这里只是从单一电影角度出发,这部《山那边有匹马》有匹马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你拍得是文艺还是商业片?这个问题,在内地大环境下流传着一个笑话,如果你要问一个导演这个问题,在电影上映之前,他是绝对不会告诉你。而上映之后,假如其作品票房不好,他会说我拍的文艺片;如果作品票房好,他会说我拍得电影文艺与商业兼顾。只是坊间流传的一个小笑话,但从侧面反映出来,很多内地导演的文艺电影情结。

其实在内地市场下,传统意义上文艺与商业之间的界定并不明显,并不是从票房与阵容之上的考量,张艺谋的《归来》是文艺片,但有着陈道明与巩俐两大巨星坐镇,票房3.2亿。王小帅的《闯入者》也是文艺片,则是反面例子。在我看来,在内地市场下对文艺与商业之间的界定,不是票房,而是“题材”二字。

比如《百鸟朝凤》,讲述民间唢呐艺人的感人故事,题材现实,直指人心,假如没有下跪,估计也是乏人关注。同理还有贾樟柯和王小帅的电影,都是从不同角度去反应现实与角色心态,这些都是内地市场下的“文艺片”。《山那边有匹马》也是一样,一个支教老师与偏远的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名孤儿和马的故事。题材现实,隐喻了当下社会的浮躁,对比山间的淳朴,一匹被卖掉的马,引出了当下社会中,我们所忘怀的那种质感。

马的象征意义,是这部电影关键所在。


西方很多关于马的电影,无论是《战马》、《奔腾年代》还是《马语者》,马的符号化意义是那样的一致。马在电影中代表,是自由、淳朴、奔腾的雄浑,不被驯服的豪迈,是每部电影中马的代名词。在《山那边有匹马》中,一位从大城市而来的教师,在远离都市喧嚣的黔南山区,这个特殊的设定,黄璐饰演的女主角代表代表了两个世界的对冲与融合,而马的符号化意义,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被无限的放大。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那部《走着瞧》,是一个人与驴之间的故事,驴与主角都代表了“犟”。而马在本片中则代表了女主角的淳朴与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当马被卖掉之后,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被显示出来,在这里,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匹马,更是一种习惯已久的体贴,一种相扶前行的陪伴,而围绕卖马、寻马、买马、偷马、送马等等一系列的举动,影片又牵涉入更多的人物,穷人、富人、活人、死人、大人、小孩……“马”矛盾的集中冲突,呈现了商业社会与乡村世界之间的百态,尽管其中有着巨大的隔阂甚至激烈的对抗。

本片的导演白海滨曾拍摄过反应四川阿坝故事的现实题材《米香》,本片则将目光瞄准了黔南山区。电影的台词不多,导演过多的将目光投向故事性与隐喻象征,而忽略了角色刻画,这是电影的一个问题。但总体而言,电影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是从头到尾都在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寻找梦想,谁来为农村,进而从围绕在马的事件上看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留守儿童、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不服输的奋斗,个人留下的希望,虽然有点主旋律的感觉。

但话又说回来,本片跟乔·约翰斯顿执导的励志电影《十月的天空》很像,都是特定场景的事件性,来构架主题。《山那边有匹马》,也是以马喻人,通过马的事件性,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的题材,是“文艺片”。不做任何安利,只是让观众知道,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还有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

山那边有匹马(2015)

又名:A Horse with Hope

上映日期:2016-05-27(中国大陆)片长:100分钟

主演:黄璐 韦再忠 

导演:白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