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种原因,新疆一直都没有产生自己的电影。但任何去过新疆的游客都清楚,这片土地是多么地适合拍电影。
西藏电影,早已获得了殊荣,成为中国独立电影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这是由万玛才旦和他的伙伴们一同开创的道路。
内蒙古电影,似乎也正处在上升之势。《告别》《八月》《老兽》……让我们见识到了内蒙古电影的力量。
还有云南电影,更不必说了。在中国这些有着丰富人文地理的边疆诸地中,唯独新疆仍然包裹在神秘中,尚未诞生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样一部作品绝非主旋律的风光旅游片,应当由在本地生活长大的人拍摄自己的人们和土地。就像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有展示民族特色的任务,少数民族同样需要在汉民族主导的大环境下彰显自身的特色。
想一想新疆壮美的自然景观吧,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富足的文化形态,能拍出多少意想不到的故事呢?如果新疆电影真的出现,绝对会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异类。
当我们在阅读李娟讲述哈萨克牧民生活的散文的时候,难道不会有几刻设想过这些故事拍成电影后会怎样的鲜活动人吗?
并非新疆没有电影人才,我想肯定是有的。想想新疆的音乐已经达到的高度,不可能缺少具有电影天赋的人才。大概因为政治的关系,影像被无情地戗止了。
《阿尔祖之夜》便是一个明证,证明新疆电影人同样不容小觑。虽然还是一个短片,甚至都不是讲述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在北京求学的维吾尔族学生间发生的插曲。但可以说,影像已经具有了某些独特的影像气质。
一种梦幻的感觉,通过角色设定和在影像中加入的敲击键盘的镜头得到了实现。整个故事到底是男主角写作时的影像化呈现,还是发生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邂逅?这是只有电影才会导入的迷人疑点。
既是又不是,出现在男主角相机中的合影说明了事件的真实,但在此之前插入的写作镜头则让我们环境整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如说这是电影在虚实间游戏的惯常套路,观众保持住两种可能性即可。
在洪尚秀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设定。作为作家的主角在他个人作品的影像化呈现登场,如果他个人的白日幻想;然而影像又给予我们一种坚实的现实感。
在“爱情-邂逅”这点上,《阿尔祖之夜》也让我们想及洪尚秀。少缺了洪尚秀电影的戏谑和反讽,《阿尔祖之夜》给人一种奇妙的回味之感。是因为电影留下了不少空白,让人不甚明白,还是说因为它是在北京拍摄的维吾尔语电影?总之,有一种奇妙的陌异感。
北京的城市空间消隐、清退了自己,好似变成为另一处不知名的陌生之地。而这个地方只为两个陌生男女间的初次邂逅展开并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