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剧透泄底,对本作及原作。

尽管本片有刻意淡化的意思,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这部片翻拍自西班牙经典悬疑影片《看不见的客人》。本片宣发中吸人眼球的“106分钟44次反转”,当中的“反转”一词,追溯前身,就拜得上面这部原作所赐,成为了悬疑片推广的黄金热词。

谈论一部翻拍的影片,不必非要结合其原作来进行;但对于本片来说,谈论它的优点倒可以如此,如若谈故事本身,以及它的缺点,则无法避开原作。——从这点来看,这也是《瞒天过海》失败的地方。

《瞒天过海》讲的故事,简介里就已很好地交代清楚:贪婪无厌的警长郑威,得知富商之妻乔文娜蒙冤卷入一场密室谋杀案后主动登门交易,索要巨额钱财帮她洗脱罪名。

《看不见的客人》的简介,只是交代了故事的前情,如果整体梗概的话,那则是:商人蒙冤卷入一场密室谋杀案,其聘请来的律师上门帮他洗脱罪名。

可见,两部影片的故事骨架都很类似,只不过它们在发挥上却相当不同。简而言之,原作是扎实地讲了一个犯罪悬疑故事,一切悬疑设计和反转都围绕着“更多的内容——真相”而存在;而本片则是以原作的犯罪悬疑故事为核心底本,有侧重性地抒情。

差强人意的抒情设计

作为一部翻拍改编之作,《瞒天过海》围绕着原作的核心故事进行了不少处理与发挥。比如人物身份——原作是儿子死了,其父母为探知儿子行踪和案件真相而奔走;本片是父亲死了,其妻子和儿子为其下落而追寻。但本片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物感情的表达——原作除了亲情之外,没有任何情意彰显;而本片不但有追寻亲人的亲情,还有亲人间相处、羁绊的情意,以及第二死者和嫌疑人之间缠绵复杂的爱情。

将故事重心放在情感上,着力抒情,是一个不错的改编思路。珠玉在前,重复走故事结构这条老路,不但很难出彩,观众也看得乏味;罪案有内情,人物心境、人情际遇都有可深挖的地方,着重于抒情,挖掘亲情的连接、体现,叙述爱情的不堪、纠缠,乃至于探及人性中不显的一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可以见到,本片中被害的父亲为患病儿子捐肾的动人情节,嫌疑人乔文娜与恋人明浩那不伦爱恋的来去曲折,以及最后主动配合做局的警长心中的恻隐之情。——而从最后反过来回顾的话,还可以看到假扮警长的儿子在多个气口中的动情。

只不过,很可惜,本片在抒情上,没有做出故事设计中本来所要达到的效果。

本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述父子的情意,从言语中的“一个肾”,到手术前的病床对视,到父亲的寄语。父子情当然真挚,但表达得如此泛滥,这就是剧作上的露怯弱手了。倘若要讲原作中父母对孩子情感天然炽热,那么换一种关系视角,夫妻之间、子女对父母,就不炽热吗?不断强调背后的信不信且不提,这种操作就很低级。

而更重要的点在于——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做这段关系,那么这段关系之于影片整个故事,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杀人偿命,报仇就是因为此仇该报。——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你看《拯救嫌疑人》,饰演母亲、身为复仇者的惠英红,需要为报仇而找理由吗?女儿死了,父亲死了,这就是最大的理由。如果要做彰显情意的人物弧光,用一个小小的人性光辉点缀足矣。——大音希声,少即是多。

至于警长的恻隐之情,尽管叙述寥寥,但却是关联于主线故事的、极为关键的点。这一点下文再谈。

唯一成功的抒情段落,是对乔文娜与情人明浩恋情的叙述。

对于嫌疑人与情人之间的情意叙述,原作少有涉及,也因此,嫌疑人商人那满口胡言、不择手段的人物形象最为突出。而本片将嫌疑人设定为女性,女性自有的温和,结合情人向善的乞求,不但能将整个故事、整段情意做得更具美感,而且嫌疑人挣扎摇摆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外化,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丰富。这是强于原作的一面。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段情意中,最为出彩的竟然是尹正饰演的情人明浩。情意的贯通,必然要依靠人物来体现,而人物的好,始终要落到角色的好上。所以本片成功的,或者说难得的一点,就在于做好了明浩这个角色。更好的是尹正把他诠释得十分到位。对恋人的纠结、受困于爱的痛苦,于人性的自责、于良心的煎熬,直至最后死于爱人手上,尽皆抒情。

而张钧甯饰演的心有黑白两面的乔文娜,其人物设计系于故事,谈论她的挣扎也好,狠辣也好,都必须要结合故事。许光汉饰演的儿子更是如此。实际上,上面谈到的一切抒情发挥,都要建基于这部影片的根本故事上——悬疑案件故事。若主体故事崩塌,人物的弧光也好,情意的发散也好,都丧失了意义。而遗憾的是,本片的主体故事做得十分勉强。

失当的叙事改编

《看不见的客人》剧作的精妙,从悬疑的实操角度来看,主要就是把不可能故事局限在一个合理空间内,让之成为可能。提及“实操”,本身就表明这件事是难以实操、不可实操的。顺带一提,这也是一切暴风雪山庄推理结构设定的根本原因——让故事成立。

什么是不可能故事?让一个心狠手辣满嘴谎言的人坦白行凶真相,这就是不可能。什么是合理空间?削弱感知制造恐慌步步紧逼,让心狠手辣的人失措失防,最终透露实情,这就是合理。影片里的一切视听手段,都是为塑造这个合理空间而调动的。

它有两层结构,一是律师在有限时间内找到足以抗辩的理据,二是嫌疑人卸下层层防备坦白真相。基于现有理据无法为嫌疑人取得积极局面,律师才要不断推进,紧逼她的当事人尽全部坦诚,交代所有细节——直至坦白真相。至此,两层结构合流贯通。观众信律师、求真相,片里时间渐进,同样也是片外的时间推进,此时律师用以计时的怀表,是向嫌疑人以及观众施加压力的重要道具。

《瞒天过海》,看起来也同样设计了两层结构,一是帮助嫌疑人进行非法脱罪的警长要在有限时间内为嫌疑人找到生路,二是嫌疑人叙述一个个片段进而坦白真相。——问题在于,非法脱罪与坦白真相之间,不存在能够说服嫌疑人以及观众的必然的联系。于是,仿照前作的那用以计时的手机,毫无作用。

本片开门,就是警长以帮嫌疑人洗脱罪名为由,上门索贿。收到贿款是真正目标,那么一切动机和手段都要为这个目标而生。但本片的荒谬在于,警长的行为指向,与其人物应有动机截然不同——并非收到贿款,而是了解案件真相。

警长要帮嫌疑人成功脱罪才能收到贿款,那么他的行为重心就会放在取信嫌疑人、让对方认可自己具有摆平这件命案的能力。他的姿态,首先应该是自信,拍胸口说定能办好包在我身上,然后才可以有商量、了解的表达,一步步推进案件,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对嫌疑人和自己有利的位置。

至于真相和真凶?——如果一个人具有摆平一件命案的能力,那么也可以理解为,他同样具有无视一切线索和阻碍的能力。真凶是谁毫无关系,怎么做有利于接下来局面的铺垫、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自己尽快收得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片里的警长,按照里面的说法,故意放长线钓大鱼,但却失手了,这叫策划能力不足;等到最后两个小时才上门索贿,开场就言辞逼人表明事情难办,这叫处事能力不足;来回绕圈子都找不出破法,贿额从一千万提到一个亿,却始终在问真相如何,这更是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看起来黑警得很的警长,内里实则是心中永挂红太阳的正义警察。

其实《看不见的客人》里,藏了一个影片不曾交代但很危险的故事陷阱:疑罪从无。当疑点利益归于嫌疑人时,嫌疑人不开口反而没事,开口道了真相,才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代出去;这也是为什么原作的嫌疑人始终撒谎,而律师始终强调“我们同一阵线”的原因。

当原作的律师变成本片的索贿警长,这个“同一阵线”的天然根基荡然无存,进而的取信和逼问都有极高的难度;而本片非但在取信上潦草带过、在逼问上全然过界,其后续的演化还愈加离谱、愈加荒谬,如此设计,乔文娜却还信了个十足十,赌上了自己的一切,只能说她太愚蠢了,该向前辈学学。

也因为这个糟糕得很的叙事设计,乔文娜的整条人物线全然崩塌——身为富商之妻,见识不浅、出入有度的乔文娜,竟然如此轻信一个小警长的说辞;本来心狠手辣随手推人下山又敢于撞镜破头的乔文娜,竟然进退失足到毫无头绪的地步;一直自私自利不顾情人死活的乔文娜,竟然要眷恋旧爱内心悲痛。这就是从根挖起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本片中所谓的索贿警长,正如原作的律师一样,只是一套假扮的身份,真实的他,是个谨记父亲嘱咐的内心向阳的好儿子,所谓的上门索贿则是上门报仇——为死去的父亲报仇。此时此刻,动情吗?

在索贿警长向观众表露身份时,心生恻隐的真警长出现了。但影片对他的这份恻隐之情的设计实在过于糟糕:不谈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如果非体制人士的行为都获得了警长的授意,那么东南亚警察们的存在意义只是在影片最后充场面么?那他们可真是背了个又不黑又不白的过于无能的黑锅。

并且这一段还直接消解了解锁真相之于观众的爽感,以及复仇成功之于观众的震撼——这也是原作最后一幕的冲击力。本片苦心刻画父子情,最后却导向为警察揪出真凶,这个设计可真得让人赞叹不愧是白面乖巧好书生,东南亚守法好市民。为了过审?——这可不是什么过审的问题。

归根结底,《瞒天过海》没有吃到原作的精髓,也没有深刻理解悬疑推理故事的核心要点,在此背景下,其所作的改编设计,人物身份置换也好,情意抒发也罢,都无可避免地透出一份虚弱。尽管其改编确有亮点,但受这份虚弱的影响,其亮眼之处大大折损,难堪之处则被强化放大,最终便是观众所见的这个结果。


瞒天过海(2023)

又名:中国版看不见的客人 / The Invisible Guest

上映日期:2023-12-08(中国大陆)片长:105分钟

主演:许光汉 张钧甯 惠英红 尹正 钱漪 冯瓅 郭迈谦 郑好 薛旭 

导演:陈卓 

瞒天过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