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3-13

大秦帝国之裂变:过鞅论

除了不喜过分拔高商鞅,不可否认,《大秦帝国》仍然是部诚意满满的正剧。反正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什么样,估计谁也说不清,即便史记也不能。
说到底,读历史,读到的还是观点。由是对本剧拔高商鞅也可以理解,一来寄托作者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文人情怀,二来歌颂当今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商鞅之法,跟现代社会的法,仍有着本质区别。而文人情怀终究高尚,丢入惨烈现实,势必被打击得鲜血淋漓。碰上未谙世事的读者,兴许会误人子弟,于是很要不得。
大体说来,说商鞅是旷世奇才,大体不差。秦国最终一统中国,跟商鞅变法亦存在直接关系。可以说,商鞅是促进我国统一的大功臣。但不可否认,他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并非污蔑。否则,为何变法成功,自己却落得车裂下场。纵观历史,变法者身死名裂大多因变法失败,如若成功,断不会受如此酷刑。真实的商鞅,不仅因变法得罪旧贵族,同样因为严刑峻法侵害民众利益,弄得众叛亲离。一经车裂,“秦人不怜”,而非万民恸哭。
剧中对商鞅的美化主要有这么几处:
1、孝公“求贤令”后,商鞅前往秦国,走的是景监的后门,并非他在剧中念叨的“走正道”。此前,他也没见过秦孝公,孝公也不可能一心挂记着他。为了尽可能贴近历史,剧中安排了商鞅去招贤馆前,数次夜叩景监门。但这样尤其显得虚伪。你若真想走正道,直接去招贤馆就行了,知道景监是招贤总负责人,为何还要专门拜谒,嘴上说不要帮忙呢。何况,他们剧中之前虽有过照面,但友谊完全不知从何而来。(或许我看的是删减版?)
在当下,走后门司空见惯。无论做什么事,有熟人介绍总会方便很多。倘若确有其才,有人介绍也不见得是坏事。君不见去国外求学,也需要推荐信,同样是求人介绍的一种。但显然,“走后门”这一行为是君子文人不齿的。《史记》中记载,商鞅问名士赵良,自己和百里奚比,治秦谁更厉害。赵良说他比不上百里奚,第一条就是说他是靠走关系进的秦国,而百里奚则是由于自身才华受国君亲自召见。虽然从后世来看,无论名声还是影响力,商鞅确高于百里奚。在合情合法的前提下,有后门而不走,显得迂腐。
2、秦孝公三见商鞅却有其事,但却不是因为剧中的原因。历史上,由于景监推荐,秦孝公三次召见商鞅。第一次说“帝道”,第二次说“王道”,第三次说“霸道”。前两次孝公不喜,最后一次谈了三天三夜。作为旷世奇才的商鞅,向秦公说了道、儒、法三家不同观点,只因为他初见秦公,并不能估摸他的喜好,所以只有一次次试探。
当然,这是司马迁写的,作为儒家的司马迁自然更崇尚“王道”或“帝道”。但在剧中它们被说成是无用的观点,商鞅明知其不好提及只为抛砖引玉,就有些偏颇了。现实生活中,别说对国君,对领导说一个无用的观点以考验领导的辨别力,这辈子都别想得到提拔。而”帝道“和”王道“并非无用,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行王道。秦公喜欢法家,在于法家所需时间最短,而前两者需要数百甚至数千年才能达到。但法家功能仅限于“称霸”,起到的功效也是相对短期的。秦始皇即便后世统一了中国,也是二世而亡。
3、商鞅刑公子虔,是因为公子虔本人犯法,并非受太子连累。此前太子犯法,公子虔有获罪,但不是劓刑。《史记》记载“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并没有明说公子虔所受具体刑法,但可见一定比“黔”要轻。直到后来复犯法,才被割了鼻子。由此可见商鞅确实执法严明,公子虔也一直犯法并非良人。但因为不知道公子虔具体犯的是什么法,如果本是死罪改成劓刑倒可理解,如果本身是个小错但由于刑法严苛当处刑而商鞅又死不肯通融,无怪乎公子虔一直耿耿于怀而后要告发商鞅谋反了。而根据商鞅的轻罪重刑思想,后者可能性更大。
4、剧中为托史言志,歌颂依法治国,将后世法学观点强加在商鞅身上,把商鞅塑造得过于光伟正。
首先,商鞅的法太严苛,只能起“民免而无耻“、“特以强服之”的功效。严刑峻法可以让秦国兴起,同样也能让秦朝灭亡。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在于本身送粮延期已是死刑,举兵起义同样是死刑,横竖都是死,倒不如一搏。而车裂属于秦国刑罚的一种,而非上古刑法。
此外,剧中商鞅说“法不诛心”,犯法需要看实际行动。但实际上,商鞅之法是鼓励告奸的。“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显然,告奸并不需要证据。就连不告奸都需受”腰斩“之刑,只会形成全国上下告奸氛围。而商鞅最后因受诬告谋反导致身死族灭,也可以看作是”作法自毙“。
而对太子的免刑,并非剧中因太子是未成年人受法保护,而因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由此可看出商鞅的法仍是人治,并非后世的“法治”。但剧中商鞅一心为实现法治拒绝人治,乃至以身为法殉道,先后拒绝孝公为其保命的一条条密令,放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5.为褒商鞅,黑化诸多历史人物。最典型当属公子昂。史书记载,公子昂为人正直颇具才气,有古君子之风,绝非剧中“饭桶”之辈。后期公子昂战败秦国,在于商鞅使诈。马陵之战后,魏军实力尚存,商鞅知秦军凭实力仍不敌魏,便利用过去在魏国和公子昂建立的良好关系邀他和谈,结果反将他扣为人质,大破魏军。由此可见,商鞅不过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作为报复,兴许是命运使然,当商鞅受诬告流亡至魏国时,公子昂果断将其交还给秦国。
同样,魏惠王亦并非庸君。既然谥号为”惠“,代表柔质慈民,爱民好与,虽然政治上并非有大作为,魏国也从此由盛转衰,但至少在任期间还是受民爱戴的。由此来看,魏惠王算是明主。
此外,商鞅好名利,并没有退隐之心。赵良曾劝他激流勇退,商鞅并没有答应。相反,为拔高商鞅,赵良剧中受到黑化。
7, 扭曲个别人物关系。樗里疾实为秦孝公次子,但剧中将其作为无名之辈。此用意也可以理解,不然无法解释为何流放的赢驷仍旧成为国君。由此可见,历史上太子犯法不可能遭流放。
另外,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商鞅曾与秦国公主成婚。剧中女性虽一个个才思敏捷,但始终作为男性附庸而存在。商鞅将殁,无论公主还是白雪都寻死觅活的,令人尴尬。
————
自然,剧中也有很多情节很出彩。最欣赏的,是它侧面勾勒的桂陵之战及马陵之战。此外,庞涓过去多因人品问题,常以反面角色出现,但剧中突出了他忠君爱国雄才大略的一面。而孙膑,除了表现神机妙算,更反映他为本国利益不惜让他国血流成河,突出兵家的残忍。
对反派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当属甘龙。作为秦国保守派领军人物,在一次次逆境中,每次都无比明晰事情本质,擅长从小事里揣摩深意,于蛰伏中静候突围。以至通观全剧,印象最深的,并非沦为口号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而是那句“飓风过岗,伏草惟存”。这才是宫斗剧的正确打开方式好咩。

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

又名:新大秦帝国(台) / 大秦帝国:裂变 / 大秦帝国1:黑色裂变 / The Qin Empire

主演:侯勇 王志飞 卢勇 吕中 高圆圆 李立群 许还山 齐芳 尤勇 

导演:黄健中 延艺 编剧:孙皓晖 Haohui Sun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影评

3Day
3Day • 裂变
凝胶
凝胶 • 名句
钧垚
钧垚 • 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