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曾在《语言与沉默》中提出设想:“在疯狂岁月来临之前的某一刻,某位犹太教授或某个犹太商人,曾坐在自己的书房中或走在阳光下的街道上去谈生意,那么这一刻和疯狂到来那一刻的连续性在哪里?而在这个教授和商人被迫害至死的那一刻,绝大多数人无论是近在两英里之地的波兰村庄,还是远在五千英里之遥的纽约—都在过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若无其事地吃饭、睡觉、看电影、做爱、看牙医。”

而《利益区域》利用奥斯维辛集中营与军官后花园之间的一道墙,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了斯坦纳描述中时间与空间的“断裂感”:

一墙之内,是残暴、恐虐的杀戮,是绝望的嚎叫;

一墙之外,是一家人闲适悠哉的生活。

男主在“天堂”与“地狱”中游走,他擦去工作时溅到的血点子,然后再和家人分享战利品,允诺以更美好的生活畅想。

而女主人则彻底沉浸其中,平时忙于照料孩子和花园,闲暇时在后花园里漫步,骄傲地向母亲宣布,她如今被人称作“奥斯维辛的女王”。

与此同时,在这座“世外桃源”里,生活在同温层里的人们一致表现出了事不关己的漠然:

女仆们挑选着送来的裙子,全然不在乎那是逝者的遗物;

下属冲洗着长官的靴子,看着流水冲走血迹;

设计师向主角阐释集中营焚化炉的设计理念,语气漠然地讲述着诸如“卸货”、“装货、“这些东西”等字眼,态度之认真,完美符合大众对于德国人严肃刻板的印象;

小男孩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细细端详着几颗镶金的牙齿——早在踏入战场之前,这些未来的暴力执行者就已经作为预备役,被“暴力”无声驯化和浸泡,初尝到了“非人化”的奇异滋味。

甚至,小男孩的哥哥还试着将弟弟关入温室,间接而隐秘地抒发着某种被唤起的破坏欲。当哥哥模仿烟囱吞吐烟雾时,发出嘶嘶声时,这便不再是游戏,而是安全的、无后果的对弱者的暴力,是屠杀的预演和传承。温室充当焚化炉的平替,死亡的烟雾已然蒸腾;

亲眼目睹女儿完成阶级跃升的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而提起身陷集中营的前雇主时,心心念念的是往日的阶级矛盾,字里行间,显露出隐秘的不甘与大仇得报的志得意满。

一墙之隔,时间断裂点另一头的人们被折叠起来。若非背景里偶尔出现的高大烟囱与守门士兵,谁又能想到如此恬静悠然的生活是建立在怎样的地狱绘图之上。

然而,被人为割裂的不止是物理概念上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人物的精神状态、日常与“非日常”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利益区域》从头到尾都有种不真实的梦幻感,不仅是打光、置景、调色,也包括主角一家人日常散漫出的生活情调,尤其是影片开场一家人在水边嬉戏的场景。抛开故事背景,观众第一时间联想的或许会是那些带有中产属性的欧洲电影,比如《红色天空》《晒后假日》。

不仅如此,片中很少出现人物特写,取而代之的是多处植物近景:墙边的葡萄藤、盛放的菊花、露水玫瑰、高昂的向日葵、被蜜蜂采撷的万寿菊等等。

很显然,对人物生活的架空感、对于人物强烈情绪与内心写照的回避,以及对受害者正面描写的缺失,都是刻意而为之。

而目的,则是为了采取“以退为进”的叙事策略:从拍摄视角层面,后退一个身位,从而为观众留下更充分的想象空间,换取对人性、道德更进一步的追问。

电影中有许多类似的时刻,当男主在扶梯边剧烈呕吐,女主的母亲夜不能寐,频频拉上窗帘时;当女主怒气冲冲地路过围墙,墙内传来隐约的嚎叫;当园丁隔着墙壁铲起灰土,枪声接连响起,观众或许会忍不住代入其中,去想象他们是否有过片刻的动摇和不忍。

而影片全程展现出的不真实感,无疑加剧了此种残酷的戏剧张力。

最后,这段特殊历史之所以尚未被遗忘,而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点反复地搬演,以至于每隔几年总有一部话题作或是登上颁奖季的舞台,一方面是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细部:文明何以堕落至此?平庸之恶是如何产生与蔓延?以及,幸存者要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创伤如何才能被抚平?

历史成为一团不断增殖的混沌实体,不同的人闯入其中,企图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答案。

无论是人性之光,还是至暗时刻,一切关乎人类文明的正反两面,都可以从中找到投射。

而层出不穷的创作,便在历史和虚构的回响中生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的阴风阵阵,大众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恐惧从未远去。

创作者们努力拼凑历史的碎片,为的不仅是还原真相,也是为了警醒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那道墙,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利害之畿(2021)

主演:未知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 

利害之畿的影评

麦
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