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豆瓣看到这部电影,想起我学习乱写乱画,写公众号的第一篇作文,就是2015年情人节写这个电影观后感。处女作,装模作样,傻敷敷是不能避免的。
----
与包法利夫人谈恋爱
黑爪
不鸟权威,恶搞大师。法国自19世纪起盛行一种三幕歌剧 (Opéra Bouffe, 小歌剧类型:滑稽、恶搞、讽刺,集法国喜剧大成)。歌德最常躺枪,“Le petit Faust (小浮士德)”是脍炙人口的一出。去年的《与包法利夫人谈恋爱》(“Gemma Bovery") 由前些年热卖片《可可 .香奈儿》的导演执导,喜剧演绎现代版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改编自同名漫画小说,深得传统小歌剧精髓。
巴黎图书编辑马丁,7年前回老家诺曼底继承父亲面包店,过上了与在巴黎时完全不一样的“平静”生活。
有天家对面搬来一对英国夫妇,包法利!
马丁是福迷,这家人的姓立即令他脑洞大开。更过分的是,那男的居然叫查理,女的居然叫吉玛"Gemma" (比艾玛Emma多一个字母,就差一点点,也没关系吧)!马丁几乎立即着手在自己脑子里导演这出《与包法利夫人谈恋爱》的小歌剧。自己平静了将近10年的对性福的向往,也因某一天这位包法利夫人遛狗时对他回眸一笑而重新绽放。
任何法国小城的镇中心,面包铺定有一席之地,马丁占据这个战略中心位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包法利夫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他掌握之中,与其说马丁垂涎于这位英国小媳妇的天然丰盈之姿,不如说他在完成自己的一项创作,站在前辈大师的肩膀上。
尽管如此,像任何好导演一样,马丁入戏也是必须的。
所有外国人,包括英国人,去了法国想要让自己觉得特法国,学习并热爱各种手工面包,是必修课。吉玛.包法利日日造访马丁的面包店于是顺理成章;又得了隔条马路的街坊之便,遛狗时的偶遇更是名正言顺。他们终于熟络起来。
全剧最为香艳的一段,不是吉玛后来与世家公子在祖传城堡里的火辣约会,也不是吉玛死前她的前任英国情人为她急救时引发误会的动作和姿势。而是一日吉玛去面包店,马丁约她至后厨,要教她做面包。还有什么比亲自做正宗法式面包更让自己像个法国人的呢?吉玛求之不得。
这一段的香艳之处,不下厨发面的同学怕体会不到。烤箱的温度,酵母的酸臭与香甜,光滑结实的面团,吉玛揉面热了之后脱掉外衣时,萦绕在耳畔发鬓的体香。力比多像那一团蓬勃发酵的面团,上升的力道势不可挡。
在马丁始终以福楼拜为指路牌的引领下,吉玛如期有了外遇。这让马丁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与他策划的剧本暗和;失落的是,外遇的对象终究不是自己这个烤面包的半老头。在外遇戏码分量足够之后,他决定要出面阻止。在嫉妒的驱使下,以文学的名义、以爱的名义、以罗曼蒂克的名义,他冒名给吉玛写了一封信,利落地斩断了吉玛与富公子的往来,还留下一点包袱,给包法利先生(落魄的古董修复匠,英国人查理.包法利)悬疑、愤懑之用。
全剧像所有的法国文艺作品,不厌其烦地推销法国文化中除女性和艳遇之外,其他的法式审美必备元素:美食、美酒、家居装饰、绘画、古董,以及有意为之的破绽和不完美。
毁人不倦,恶搞不止,一直持续到结尾。吉玛死后半年(吉玛必死,因为福楼拜的艾玛都死了),一天马丁的儿子回来说,对面又搬来一户人,俄国人,姓K,Karenina(卡列尼娜),女的叫安娜…这像一记惊雷,令马丁这名有病的文学中老年哪里坐得住?立即去对门打招呼,故意把法语说得稀烂,“安娜”大惑不解。他问“安娜”为何法语说得这么好,甚至没有口音(我凭啥要有口音,“安娜”此时心里跑了一万个问号),又告诉人家,他店里还卖俄式面包(这又关我何事?“安娜”心里第二次一万个问号)。
马丁的导演,终于以他那个大老粗不学无术半大儿子的更精彩导演收场,此时镜头拉远,响起俄罗斯音乐…
情人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