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笙怡
日前,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系列纪录片《传承》(第三季),影片在前两季的深厚积淀之上,用十集的篇幅继续探寻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这些古老技艺如何涉过岁月长河传承至今。《传承》(第三季)对每个传承故事的讲述更加细致生动,对每项技艺的打磨更加突显品质,让哈萨克族毛毡房建造技艺、德沙旋木制作技艺、海南疍歌、火草纺织技艺等1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技艺带有前行的力量。第七集《迭新》则聚焦掼牛和木海马制作两项技艺,以创新的视角,看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更迭变化出全新的生机。
[视频]
师承有序、血脉亲情 复盘传承之不易
影片要展示“迭新”的主题,便将拍摄聚焦在传统的师徒之间的教授关系与爷孙之间的代际传递,以此挖掘每个个体在传承当中的角色与作用。
在掼牛的传承当中,师父韩海华将大半生的精力都用在掼牛这门技艺之上,他放弃了去海外与家人共同生活、安享晚年的闲适,而是将技艺悉数教给年轻的徒弟;徒弟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都会受制于体力、技能、心态等方面的短板、遇到不同的问题,但这些年轻人始终为了坚持技艺延续、传承师父荣耀而努力。
住在海边的俞文军老人,则因孙子对木海马的一句追问,想到要让孩子也了解木海马,于是花费心思创新出儿童版小型木海马;小孙子虽然还不能熟练地掌控木海马滑行使用的技巧,需要爷爷时时指导,但观众得以看到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对于大海的热爱和这份热爱在孩子身上的延续。
影片以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诠释了技艺的传承过程。传承不易,每个为之坚持的平凡人都付出了不凡的努力。因材施教、悉心指导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的期盼与信任,师父从年轻徒弟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年轻人又在师父的倾囊相授中融入了自我的理解;其乐融融、全心付出是代代相传中亲情纽带的温度,在爱与陪伴中,情感与回忆永存。
以绝妙手艺呼唤情感认同 以细节打磨影射民族品格
正如影片中所说:“从古至今,祖辈相传的不只是文化和技艺,更有一生的经历和情感。”更迭创新之中,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融于细节之中的民族品格。
“掼牛”不仅是源自嘉兴的一种魅力文化,更是被称为东方斗牛。在不伤害牛的前提下,以武术的方式将牛制服,这种“以武制胜”的理念与东方文化的特质相吻合。韩海华不仅肩负着掼牛的传承,更是要让家乡文化走向海外。基于此,影片将传统技艺之上的品质突显,渲染出文化自信的力量。而对于俞文军来说,得知孙子要回来看望自己,他便会赶小海以丰盛的海鲜作为迎接准备;因为孙子的一句话,老人开始特制小版木海马作为孙子的生日礼物。家人之间的亲情与牵挂在镜头之下徐徐绽放,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感认同。
夕阳下一老一小行进的背影,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理念。我们坚持传承技艺,不仅是因为技艺本身凝结的巧思与智慧,更是因为在这些技艺中,沉淀着支撑华夏民族辉煌千年之精神内核与民族品格。
绝非遗憾的目送离开 聚焦积极的转身拥抱
古老的技艺原本大多是久远岁月里的生存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始的技艺在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渐失色。于是,许多影像着力于呈现传统手艺的后继无人、手艺人的辛酸无奈,令观众对传承留下了较为消极遗憾的刻板印象;但《迭新》深入生活、挖掘故事,从积极的视角讲述传承的故事。
在掼牛的故事当中,影片以“中国式斗牛第一人”韩海华要将掼牛编排成武术舞台剧《掼牛奇缘》,以舞台的语言、全新的方式让观众体会掼牛的魅力;舞台剧的选角、排演都要贴近现实,掼牛技艺本身的魅力自然而然流露。而在西沪港,木海马曾经是赶小海的捕捞交通工具,故事则从洋北村首届木海马趣味运动赛的通知开始讲起,在生产劳动中逐渐被遗忘的木海马,变成了村民娱乐运动的一个新项目,村民积极参与和观赛。不仅如此,老人为胖人以及孩子等不同人群创新制作了不同的型号,让木海马重展魅力。
相比于单纯呼吁关注正在消逝的古老传统,《传承》(第三季)将立意打磨得更加深刻:这些技艺的传承者们用毕生的热爱和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积极找寻这些技艺的用武之地。曾经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如今变成了日常娱乐的方式,用途迥然不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情感纽带依旧。传承之道,绝不在于不断感叹和惋惜传统的黯淡,而是像《迭新》所呈现的主人公一样,以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洪流,将璀璨的非遗财富带向更久远的未来。
[《传承》(第三季):技艺更迭创新,记忆永恒延续]

传承 第三季(2019)

主演:未知

导演:张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