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以来,我们沿着《传承》(第三季)的足迹,共同探寻了华夏大地上17个独具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见识了湖南浏阳用巧思和匠心让石头“开”出花朵的菊花石雕传承人,海南岛上用歌声铭刻家族来处与过往人生的疍家渔民,广东小镇活牛交易市场里“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牛中,云南大山深处将对弓弩之热爱融入骨血的傈僳族射手……
《传承》(第三季)不仅延续前两季的精良叙事风格,以小巧口透视大情怀,从一个个具有鲜活生活色彩的故事中挖掘非遗技艺的动人之处,从对一个个细节的生动捕捉中折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更突破前两季的选材方式,着重寻觅传承中的青春力量,通过新旧传承人之间的对话和碰撞、青年群体的探索和创新,唤起年轻受众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让古老技艺在新的时代能够薪火相传,魅力不息。
在上个周末,《传承》(第三季)终于迎来了收官之作《礼成》。该集重点聚集于内蒙古省级非遗——蒙古族绳艺和河北省省级非遗——蔚县打树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明显的“传承”字眼,没有惊天动地的传承故事,但纪录片通过顺畅有力的叙事格局和恰到好处的取材视角,让非遗之技、技艺之温、中华之美层层渗出,也让“传承”之精神在“润物细无声”地描绘中浸润人心。
设问式叙事结构,丝丝入扣展现非遗之技
与我们熟悉的“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叙事手法不同,《礼成》的两则故事选择了“设问”式的叙事结构。首先抛出问题,让观众带着好奇和悬念步步深入,最终和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一起找寻到问题之解答。
“这几天,五十八岁的女主人吉布吉玛正在为家里的几百只牛羊发愁。这里已经三个月没有下雨了,草场逐渐见黄,她不得不为牛羊的口粮想办法。”在聚焦蒙古族绳艺的非遗故事中,令女主角吉布吉玛愁心多日的问题揭开了纪录片的序幕。随后,用缰绳驯服马匹、带孙女学习搓绳、为转场赶制新绳子、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新牧场等一系列场景紧密相接,凸显出“绳”于蒙古族人民生活重要性的同时,更带领观众见证了女主人公起初的忧心层层化解的全过程。
《礼成》的第二则故事关注到的非物质遗产是河北蔚县打树花。在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盛宴中,台上表演火花飞溅,台下观众热情奔涌,然而镜头一转,画面忽然由动至静,转为主人公王德寂寞的身影。作为“打树花”技艺第十三代传人的王德师傅,打了一辈子的漂亮树花,却一直有一个心愿没有达成——为自己的村堡打一场树花。召集伙伴商量计划、卖掉自家玉米地筹来资金、收集废铁准备表演……在情节的步步推进中,纪录片让观众接收到的不只是树花的制作工艺和美丽样态,更是通过对问题的抛出、寻觅、解答的过程,水到渠成地引发观众体悟这场炽热的树花表演之后,王德对技艺之爱和对故土之礼。
传承之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吉布吉玛因家中牛羊没有合适的口粮、结绳转场又没有充足的时间而忧心,还是即将退休的王徳埋藏在心里的愿望不知能否圆满落成的顾虑,《礼成》并未逃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直面问题,直面传承路途中的险阻,然后借由丝丝入扣地情节推进建构起全新的双向交流关系,让曾经被动接受的受众变为传承人解决问题的同行者,让观众在此过程中自然共鸣到非遗技艺之珍贵和传承非遗之艰辛。
生活化取材视角,动人故事映刻技艺之温
在纪录片需要坚守的纪实框架之中,《礼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真实建构起人物和事件的本真样貌,同时又创新思路,把人物和事件置于其生活化的原生图景之中,放大事件的人
情味和感染力,也在这其中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眼见牛羊口粮告急,转场已是迫在眉睫,最急迫的是要赶制一批新绳子。为帮助吉布吉玛顺利转场,吉布吉玛的姐妹们都特意赶过来帮忙搓绳子,有的还带来了自家的马鬃和绒毛过来。在大家的齐心奋进下,一天时间下来,六捆马鬃绳、羊毛绳、驼毛绳制作完毕,转场得以开始。这用手一点点搓出的绳索,衔接起的不仅是蒙古包和马匹,也牵系着马背民族彼此关照的友情和代代相传的质朴情谊。而为了在元旦之际,为堡里明年的风调雨顺祈福,王徳的几个兄弟干脆响应了王徳的号召,在需要自掏腰包办表演时也毫无推辞,村委会听此提议主动提出为王德广播,村民们更是纷纷拿出了自家废铁。王德个人的心愿升华为全体村民对新年的共同祝祷,这是一场表演,更是蔚县生活图景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感人切面。
于宏观之景,内蒙古人民日常所见的辽阔苍茫,一千六百摄氏度的铁水所带来的万朵火花的震撼人心,纪录片皆纳入视野,奠定了整体叙事的广度和传统技艺的基调背景;于中观之处,草原姐妹携手渡过难关的珍贵情谊,树花兄弟为村堡新年祈福的戮力前行,纪录片均大胆泼墨,还原主人公和所描绘技艺的原生图景;于微观之际,吉布吉玛为明天生计的忧愁、看到孙女有天赋骑马结绳的惊喜,王德完成表演后的寂寥、受到观众鼓舞时的欣慰等细小的表情和心路都被一一捕捉,细细勾勒,让非遗的展现从平面化为立体。
《礼成》所选择的生活化的取材视角,全景又入微的展现方式,不仅让观众得以对中华传统技艺进行一次立体化的生动透视,也给非遗技艺本身镀上了更多温暖的色泽和动人的质感。
精细化内核打磨,至深品格礼赞中华之美
虽聚焦的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礼成》却未囤陷于技艺本身,而是开阔视野,细致打磨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核,让其所承载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价值得以展现并深入人心。
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绳子这种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套马、牧羊、搭建蒙古包,都缺之不可。坚固耐用的动物毛,加上女人们的一双双巧手,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蒙古族绳艺。而《礼成》每一次着墨于绳子,也并未单单呈现结绳技艺本身,而是带我们看到蒙古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友爱。绳子是马背民族在草原生活的必需用品,而结绳之技艺,和结绳所凝结之精神则是蒙古族人民献给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一块文化瑰宝。王德于村堡城楼前的打树花表演,向观众传递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惊艳,而王德打树花故事所承载的他对家乡故土的爱恋、乡亲们的互帮互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人性光芒,则给本身没有情感和温度的技艺镀上动人的色泽,共同铸就了《礼成》沉甸甸的意义。
虽以技艺为叙事载体,《礼成》却尝试用一种更为开放而包容的视角来进行展现。借由技艺所承载的一个个“人”之故事进行索引和串联,并通过对每一个故事内核进行深挖,让观众能从《传承》的故事中不光读到传承,也透视到非遗背后所蕴藏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共通的价值理想,悟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该磨灭的精神品质。
从第一集的第一个故事——哈萨克族的达列力汗父子携手搭建起一顶草原毡房,继续谱写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沧桑牧歌,到第十集的最后一个故事——河北蔚县的王德扬起一千六百摄氏度的铁水,坚持在新年之际用拿手绝活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上最好的祈愿,《传承》(第三季)聚焦的始终是一个个最朴素也是最精妙的非遗技艺。它们有的来自一代代族人的血脉相承,有的蕴藏着新一代继承者与新时代的磨合相生;它们很多都经历过无人问津、无人看好的“冰冷”,也大多都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被认可和被传承。
在一个个对生动故事的描摹中,《传承》(第三季)的价值和意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它回溯过去,带我们探寻自己的归处和民族的根基,向我们传递着祖辈们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它立足当下,教会我们要用不苟之心对技艺,赤诚之心对亲人,珍重之心对生活,坚守之心对梦想,敬畏之心对文化;它也连接未来,挖掘传承故事中动人的青春力量,帮我们照亮古老技艺的未来路途,树立有牢固基石的文化自信,礼赞中华民族的灿烂明天。
“承时代心,传世代美”,《传承》(第三季)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纪录片崭新的、值得惊喜的模样。
[《传承》(第三季)第十集《礼成》: 传承精妙技艺,礼赞魅力中华]

传承 第三季(2019)

主演:未知

导演:张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