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日常了,日常到几乎不算一个问题,却是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的课题。烈火烹油或是清汤寡水,这是对口味的一种选择,或许也是一种生活习性的体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好好吃饭变得愈发重要。昨天看了一档节目《SHU理生活》,第一集关于好好吃饭的话题,让我有一些感悟。
在《SHU理生活》节目开头,陈数的独白也让我非常有感悟。“演绎过多种人生,却也曾质疑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也一度迷茫自己的归属”。听完之后,其实蛮有代入感的,我也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之后,能够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毕竟快节奏的生活、超信息时代,感觉还是要抽空去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年轻时候关于吃的理解:短暂满足
大学时候对于吃饭的定义分为两种:一是学校食堂满足温饱的饭,二是同学聚餐或是节庆祝贺的佳肴;
味觉与嗅觉一样可靠,可以长时间地让人保持记忆的新鲜感。记得当时刚入学聚餐,上了一道鱼香茄子煲,咸鱼和茄子焖在砂锅里,浓郁的香味让我十分难忘。于是之后的几年,隔上一周总会想去吃。等到快毕业前,餐厅整改,菜单里也已经没有了这道菜。然而硬是被我又点过几次,味道感觉变了许多。在毕业后很多年,我回到母校。餐厅已经变成了非常有格调的Ins风餐厅。晃悠几圈,发现店还在,只是菜单变了,老板也不在。最后失望而归。
年轻时候关于吃这件事,大概只有一个大的因素:味蕾的满足。满足饥饿感,让自己欣喜地大吃一顿,没有任何的负担。这应该也是年轻时候对于好好吃饭的理解吧:味蕾的满足和短暂的场景需要。
现在关于吃的理解:生活感
工作之后,对于吃的体验,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培养期。当工作趋于稳定,女生可能需要保持身材,男生可能不想要啤酒肚,会或多或少地注意饮食。
记得工作起初几年,吃饭也并无讲究,只是或多或少知道,除了必要的应酬或是聚会,要尽量健康一些。倒是随着阅历和年龄增长,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开始讲究起饮食来。
旬。应季。
当我脑子里有意识这个思维的时候,一是觉得自己的思维在向所谓的“老古董”看齐,二是开始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健康。不贪不满。
工作时候当有独处吃饭的时候,开始比较控制自己的口味,不一味地为了满足“味蕾”而贪吃,也注意不让自己吃得太满,减少一些胃的负担。
我记得有一次跟表哥去BBQ,表哥一手拿起一把羊肉串,一手捏着调料洒在羊肉串上,然后突然告诉我说,烧烤的时候,用手捏着撒,是一种仪式感。我很认同,并且好笑他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会说这种话。
仪式感。
吃饭要保持仪式感,这件事绝对是当有了一定生活阅历之后才会有的体验。比如,早餐是为了向美好的一天致敬,午饭是为了给努力的自己加个油,晚饭可能是为了让自己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或者温存的时光)。这种仪式感其实对于都市生活的人,是一种十分安慰的疗愈过程。比如,习惯性摆盘、让餐桌更漂亮的鲜花、周末在家准备一桌丰富的饭菜……
经过了这些年,我试图这样理解“快乐的饮食”:味道,很有诱惑,但刺激的口感会让我们在选择里迷失;而幸福的饮食,是食材,来自当时当地,让“胃”感到舒适。最终我需要的,是去掉表面的繁杂。从“味道”到“胃口”,我的好好吃饭,就是尝试着离“胃”更近。舒适,是对身和心最大的照顾。——《SHU理生活》
节目中说:
吃饭无疑是
最适合我们自己完成的一场疗愈

SHU理生活 第一季(2018)

主演:陈数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