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一个有关误会与和解的老套故事,到任何时候总能奏效——这一点上我完全也不意外。同时,这又实在是部让人难以放得下又难以拿得起的矛盾的作品。往往,这种高大强悍的情感故事背景高山之下,很难让仰视者无私地收起他们的敬畏。然而实际上只获得四星不到的评分,完完全全地对得起它差劲的方方面面。
情感的爆发力归功于有秩序地铺设带来的层次,或扬或抑,Ruth的遭遇是浪头一样层进的表达。还有几个角色和家庭堆叠起情绪的高台,很有山雨行将的那种空气凝滞的闷。加上结合起多线交织推向主旨和故事高潮的行文,熟悉的主演,让人无限多次地联想起撞车。抛开习作方面的硬伤,其实内核应当是充沛的,个人觉得甚至不至于没办法和撞车做些比较。
但问题不难理解地就反映在了影片的第一秒,发行公司,两个短促的电吉他音,熟悉的网飞字样。这部电影太难让人摆脱它的家境出身,那种十足的连续剧感,吃力、过度、甚至说是狗血。最宏观地,两名兄弟的存在、生硬的态度扭转与啼笑皆非的新点子,草率就得像部动画片里可爱反派;小妹人小鬼大、刑侦手法娴熟的操作;律师最初缺乏由来的几处递进式好意,等等这些,都让观众对故事的真实感很难放下心来。第二,诸多又干又柴的镜头交代,尴尬的足以撑起又一集剧的片尾响起渐强的、悬念感的背景音。比如木工房藏在暗处的Steve,倚在厨房门口偷听的妹妹,班车驶出留下逃课的一双脚。有些失去了这个类型电影应有的平实。第三,镜头语言乃至剧情的啰嗦重复,光Steve抓走小妹的一个意图,就从兄弟俩口头的旁白式交代开始,到Steve咒骂着开车盯梢,出现在观景台,尾随,镜头随后视镜回到社区,甚至看女孩走了长达十秒钟的人行石板路。第四,少数闪回的不顺畅感,个人认为影片很忌讳用闪回解决作答的需要,会让人感觉像是文字里连续的描写突然有了作者的插入和干涉,生硬。Ruth第二次不速拜访律师家的一幕,如果说非要用疑问勾起闪回还不算足够臭(也起到了交代女主人理解和转变的作用,这不假),那为什么黑妈力透纸背的演技之外还需要瞪圆了眼抛出一句如此轻浮愚昧的“发生什么了,Ruth?”
对于尽管是这么一则沉甸甸的故事来讲,如此失足、乏善可陈的电影整体真的很难把它和学院奖联系起来。可是,另一方面,三块广告牌、蓝色茉莉、兔子洞等等这些内心重建的戏又往往极大程度的塑造大女主、大奖项。前者到底是可忽略的吗,Sandra几乎是回答了。很多前面提到的情节和角色都有种难磨掉更难忽略的戏剧与剧集感存在,可是整部片镜头一旦切回她,观众就可以一秒回到一种相信,接受这样一个大可能永远陌生的身份,直面一种撕心裂肺的社会孤立。那种麻木和暗波翻涌被其极好地还原了。
和撞车如出一辙,电影非常光明地展示着人性硬币的两面,相信人们的善意在于唤醒,没有人永远固执于仇恨和误解。但公义乃至误会的霸道就恰恰于此,他们用最不容置疑的方式将仇恨和误解做着保鲜。法律不可谓不坚固地屏障着犯罪不公的同时,也斩钉截铁地切断着许许多多正义被伸张,真相被还原的机会。每一段错过的一生都是这个人全部的一生,法律于这个人而言是100%的渎职。更深地,一名假释犯人被带回到这个已经杀死过他一次的社会时,一切是否也准备好吸收这个脆弱的新生命?不会。它会更残酷的夺走其曾经所爱,所向往,其勤劳和相信。囚禁自诞生那天起就从没有想过未来一天有所饶恕。一切犯罪都是社会一手锻造,一手处置,没人过问他们纠缠错综的动机与过往。
于个人而言,与法律所对仗的,我想就是印象与成见,一种同样不完全可靠的东西。更窒息的是他的判罚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达,翻案何谈。
Ruth就是这么把对这个人类生态的一切期待都放下了。最后的拥抱,Kath到底是被告知了身份关系,恢复了误杀顶罪的童时记忆,还是仅仅单纯地表达对这个女人挽救了妹妹的感谢,留下了一点点我个人没办法判定是否无关紧要的朦胧。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三个真相的可能对于姐姐这个人物的托举,是用小于号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