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当时的感触并不深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看着有点似曾相识的小说.说似曾相识,是觉得,整个前半部的行文和情调,和张爱玲有那么点像.上海人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弄堂和市井,在这部小说里被描绘到了极致,让人有无限遐想.尤其是第一章里的对于上海的弄堂的描写,实在是比较出色,但是,刚读的时候,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因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这样的环境呢,读了后来的,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温床,没有它,哪里有这个故事啊.
写到解放以后的行文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从"金丝雀"一下子又回到了市井生活的女主角.家庭小麻将激发出来的暧昧.种种的情趣,最终都是她的生活.虽然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但是,这就是生活,什么都会发生,这就是弄堂的写照,浓缩了百味人生.
新片上映了,这次是香港的关锦鹏导演与著名摄像师张叔平的大作.也许是对小说的喜欢甚多,对电影的失望也说不尽,挑几点来说说吧.
尽管导演要营造一种暧昧的氛围,但是没有味道.最刹风景的再一次地是演员的配音问题.这次窈窕的上海小姐的嘴里,冒出来的是广东普通话,这是最大的失败.难道找不到一位合适的配音演员或者演员为郑大小姐配音吗,总比这个要好很多.演员的服饰造型也有很大遗憾.期待中的"康乃馨小姐",被电影里的穿着摺绉婚纱的表情木讷的王琦瑶代替了.没意思.和李主任见面的米黄的开司米羊毛衫,换作了剧中有点保守的一身黑,加上那发型,老气了无数.
如果是没有看过书的人,一定觉得电影是跳跃性思维的,过一阵就突然冒了个情节出来,其实,这正是该电影的一个致命伤.为什么会有这个致命伤,关键是,导演和编剧忽视了小说原著中对于环境描写的重视.王小姐的命运,生活,是离不开这个生她养她的环境的,上海的市井弄堂正是这样的一片天地.没有了弄堂生活的王琦瑶,跟在北京的李琦瑶,在广东的张琦瑶们还有什么区别吗?到此,小说中刻意营造的上海气氛一点也没有了.那么,这部电影的表现能力,再这里也就打了超大的折扣了.
可能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也是一座非常吸引人要去逾越的山峰.在长恨歌里隐隐约约有那个的影子,但是又没有学像,整部片子摄影的基调有点昏暗,让人有点窒息.我总觉得,用电影来再现文学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已经有非常知名度的著作的改编,更需要很大的勇气.应该说,如果做放大的艺术加工的话,可能会简单一些,比如一些舞台剧,被拍成电影以后,会带给人全新的享受,比如Phantom of the opera,原来作为音乐剧,就在那么一个舞台上要表现出相当的细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到了电影版本的话,整个空间和时间上允许一些细节的扩充,想象和新的理解,那么观众一般都会乐于接受这些改变.小说到电影的过程恰恰相反,从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小说,要浓缩到短短的几个小时,那实在是一种挑战.人们可以接受删节,可以接受改变,但是,希望这个氛围不要动,因为往往那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只好用那句诗来结束了,此恨绵绵无绝期.最终这部作品是长恨终成,未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