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不明白上海女人在电影或者小说中总是如此一番模样,一个女人历经不同时期,爱过几个不同的男人,然后便是对她一生的婉叹,苏童喜欢这样写,王安忆也喜欢这么写,电影也总喜欢这样子地拍,不厌其烦。

而我却是烦了,因为这一次关锦鹏的《长恨歌》中找不到几分海派的味道。现在的人们大都喜欢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灯红酒绿,歌舞生平,因为那时的上海的味道最是浓重,穿旗袍洋装的上海女人最是香气袭人。在郑秀文版的王琦瑶身上我断然读不出这份味道,这个女演员始终不是多面性的,尽管关锦鹏多方面认为他用人没问题,但我仍然觉得郑秀文背离上海很远,她已经左右了整部影片的味道,离上海越来越远。郑秀文不是张曼玉,王琦瑶也不是阮玲玉,阮玲玉是广东人,因此她的口音没什么问题,张曼玉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却是郑秀文目前能力所不能达到的,她只能默默的不发一声。

影片最具上海韵味的便是响起一段苏州评弹“杜十娘”,很是合景合人,说不清道不明地将一个女人的一生隐隐点出,妙就妙在这苏州评弹。郑秀文也并非一无是处的糟糕,影片中有一段王琦瑶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哭,声响之大如同泼妇,初时只觉得诧异,但细细思量之后又觉得还是蛮合此情此景之下,这个年纪的上海女人,郑秀文的这种处理也算是很有些创意,不俗,然后在其他的大多数时候我只觉得郑秀文仍然有些木然。

影片有王家卫的影子,那些个片头片尾的字幕,还有摄影张叔平,但仔细看来却不是王家卫的东西,还是关锦鹏的,只是没有以前的明显。在字幕中总是在提这个城市,而实际上王安忆也颇费笔墨的描绘这个城市的细枝末节,然而事实上关锦鹏却只是短短地几个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弄堂,感觉之下,只是以为那些字幕与影片实际是脱节的,与故事与影片的主诣都是少有相关的,没有王家卫影片中那几个字透着点睛之功效,反而成了一种负赘。

在这部电影中城市与时代都似乎不那么的明显,最为主要的还是讲王琦瑶和四个男人的爱情主线,时代对一个女人的影响都似乎不明显,我们看不到生活对这个女人的磨砾。时间并不曾改变什么,哪怕是影片中王琦瑶的容颜。

时代变革和动荡的种种历史背景在影片中如此的不被注意、忽略,这是与以往相关电影所大不同的,关锦鹏不愿意做大,只是一味地围着女人打转,表现他对女性的细腻关怀,而影片之中的王琦瑶似乎无关乎上海无关乎年代,令你关注的只是这个女人的爱恨。对于改编自一部长篇小说的《长恨歌》似乎无力地将整个线索脉络理顺,故事太多而电影却讲不透,从头至尾每一段发生在王琦瑶身上的爱情都被镜头快切表现得模糊而缺少理由,虽说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空间,但显然这样的处理极难使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血肉丰满起来。的确,感动无从说起。

脱离了王安忆的小说,关锦鹏讲着自己的故事,在这个王琦瑶的身上尽显出一位好色女子的坦然,此话倒非贬意。只是王琦瑶一生不平凡,能够爱尽擦身而过的男子,哪怕只是到了人老珠黄,仍能爱不停,与自己岁差几十岁的男子共赴爱河。她是逃不过世俗的鄙夷,然而她却终究不怕。在关锦鹏的眼中,这样的女子,这样的王琦瑶是可叹可爱的,就好象法国的杜拉斯爱得凛冽而无惧。而我们看着电影,却只是叹着程先生的爱,无私而无尽,终其一生都为这个女人而活,在这浮华世界中长成的王琦瑶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开放然后凋谢,一辈子都握不住爱情的幸福,却又终此不悔。

谁都看得出在这部影片里,胡军、吴彦祖、黄觉都只是过客,只有梁家辉才是影片的主角,这样的老戏精的表演才是全片最闪亮的地方,郑秀文有进步却无以托起整部电影,胡军、吴彦祖、黄觉都是无从赞扬和无从批评的本色。



文:眉间尺

长恨歌(2005)

又名:Everlasting Regret

上映日期:2005-09-29(中国香港) / 2005-09-08(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5分钟

主演:郑秀文 梁家辉 胡军 吴彦祖 黄觉 蓝心妍 蔡纲 程枫 郑希 

导演:关锦鹏 编剧:王安忆 Anyi Wang/杨智深 Elmond Yeung

长恨歌的影评

Fn
Fn • 长恨歌
Zoe
Zoe • 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