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写的。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在影片里,宝贝可以说是一直按她说的这些话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可惜的是,尽管她一次次地去找寻,最终却仍旧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她最终选择的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回归方式,是用生命的终结来体现。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色彩的丰富和绚丽是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置疑和并不坚定的否定。儿时的宝贝通过呐喊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飞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横穿每一个城市的角落,当然还有越来越会生活的人。这些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快节奏。越来越理性的人们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里,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跟着飞车坐同样速度的旋转。

诚然,人在这个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物质的生活。物质是我们行走的必备基础。没有物质,有什么资本讲精神?

宝贝出世在80年代。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缺物质,可是他们缺精神。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懒得去找寻精神世界了,吃饱喝足之后有那么多令他们迷幻的事物在等着他们——酒吧,电视,各种娱乐场所。他们哪还有时间去找寻他们精神世界在哪里?

宝贝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宝贝比较自我,也比较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她一次次地离家找寻。在路上,即便迷失,也总知道为什么而迷失。

宝贝小时侯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妈妈说她是从垃圾堆里被拣出来的。影片开头是宝贝在朗诵她的作文:我的出世。旁边是一些不认真听她朗诵的小朋友。从宝贝在朗诵中环顾周围的眼神,我就有某种预感:宝贝会走一条不同与一般孩子的路。事实上她确实不同,自此,她开始了对她生命本身的探究。

离家出走去寻找,是对周遭世界最直接的厌倦与怀疑引起的行为。片中交代宝贝是在寻找中找到大志的,而后又是通过离开大志被大志找寻而被大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事实上,大志能走进多少?)。可以说宝贝在大志那番话“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我明白我们的爱情是不需要那些东西的”后的确找寻到了一些什么,可是我们又清清楚楚知道,她并没有找寻到。爱情可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的慰籍,可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是任何人也无法走进和探测到的。

宝贝所找寻的,恰是这种她自己也无法探测到的东西。所以她一次次地迷失又一次次地寻找。

李少红把这种找寻的使命放到这样一个柔弱纤细的精灵身上有点残忍。可是我觉得放在宝贝身上又是最好的。当代男性似乎已经无法承载找寻的使命,于是找寻这个古老的朴素主题又回到了女性自身。可惜的是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终究无法如古人一般找寻到最终的一种归宿——宝贝怀上孩子其实是说精神世界依旧存在,可是宝贝最终被证明是假孕,这样的结局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找寻精神家园是何等难。宝贝最终死亡,更是宣告一个精神找寻者的失败。但也可以理解成为我们最终的精神家园可能只能在天国。

不管怎么说,李少红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作品。在当今这个现实背景中,她在影片里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精神生活丧失的焦虑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同时我想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电影人,当他们一味地去追寻一种画面和声音的震撼感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因为他们的影片,可能会造成更多人精神世界的缺席?

恋爱中的宝贝(2004)

又名:Baober In Love

上映日期:2004-02-10(中国大陆)片长:95分钟

主演:黄觉 周迅 陈坤 廖凡 李小冉 

导演:李少红 编剧:郑重 Zhong Zheng/王要 Ya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