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电脑都还没买呢。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恋爱中的宝贝(2004)

又名:Baober In Love

上映日期:2004-02-10(中国大陆)片长:95分钟

主演:黄觉 周迅 陈坤 廖凡 李小冉 

导演:李少红 编剧:郑重 Zhong Zheng/王要 Ya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