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la flor)是阿根廷导演马里亚诺·利纳斯(Mariano Linas)807分钟(原版868分钟),接近13.5小时的长片,也是我个人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影,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部电影。
导读
《花》分为六个故事展开,这张海报已经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构:四个向上的箭头,每个都代表了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中间的环形箭头代表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最后,花“茎”的部分是一个向下的箭头代表了一个只有结局,没有开始的故事,也让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汇入这个没有终点的终点,让故事继续,电影继续,生活继续.....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木乃伊鬼片,“受诅咒的木乃伊被送入缺水干涸大地里的考古研究站,接触过的人都成了丧尸,考古站也陷入疯狂.....” 导演说第一部分是想模仿希区柯克,拍出那种“好莱坞以前闭着眼睛都能拍出来,但现在拍不出来了的片子。”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音乐爱情剧,“前畅销男女情歌搭档尽管情已逝,却得再次合作录制生涯最后一搏的对唱金曲,勾起对往事的无限回忆,邪教团体也趁机吸收成员,制造永生不死的血清⋯⋯ ” 在我看来,导演用两条不大有关联的故事线来讨论爱和生死的故事——科学产物血清是否能战胜死亡?抑或是爱情,那种“没有你我就什么也不是”的爱情,才能永生.....再一次,我们没有答案,但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爱情的力量。
第三个故事是最像波拉尼奥长篇小说的故事,一个“小全景式”的冷战时期的侦探间谍故事。一个个成长于冷战时期的女间谍,纷纷都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否定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二分法,丢弃爱或者被爱丢弃,成为自己的阴影,等候命运来临。
第四个故事应该有借鉴戈达尔早期的电影,也像极了一个波拉尼奥的短篇。故事讲的是“电影女主角们历经数年拍摄后,终于与导演发生冲突,卡关的导演发现他真正想拍的其实是树,但女人们可不会轻易放过他。整批剧组在取景途中消失,而另一个时空里,发现了一批疑似受到重大惊吓而集体发狂的人们,然后心理学家前往调查,试图了解这些疯子/艺术家,但徒劳无功。”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理性和非理性的对峙,最后成了对心理学的调侃,因为导演曾经说过他十分讨厌心理学。一开始,片中的导演就放任自己和演员,想自由地拍电影,不写剧本,什么也确定不了,让电影充满可能性,然后他们被当成了疯子,关进了疯人院。一位心理学家不远千里来调查他们,试图通过导演留下的一本红色笔记本来了解他们,但最终因为想用科学的办法来解释导演的即兴创作而误入歧途....更惹人发笑的是,导演(艺术家)在疯人院里让所有女人倾倒,而呆呆的心理学家只能独守空房,每天打字......
第五个故事是“让·雷诺阿被重新拍摄的未完之作《乡间一日》仍未完成⋯⋯ “,黑白默片。
第六个故事讲的是“被印地安人俘虏多年后,女人们踏上逃生之路,跋山涉水,相濡以沫只为回归文明世界⋯⋯” 这是人类的未来么?导演把玩媒介,把胶片置于另一层真实的之下,强调“观看”,像是在看最早的电影,也像是在读一本古老的书........ 回归文明吧,她说,但让我们再也别忘记那些当野蛮人的日子,别忘了那时的自由......导演模糊了文明和野蛮、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
小说or电影?
私以为,马里亚诺·利纳斯一直在他电影里做的最有野心的实验就是探讨 不同影像-声音作用之间的关系。在《花》里面,他成功地发挥了好莱坞式动作-影像的魅力,配上旁白、文字叙述和音乐,让电影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也打破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一种 “阅读-观影” 的体验。
《花》是由动作影像构成的电影,动作-影像被德勒兹分为三种——感知-影像(perception-image,主观镜头),action-image(行动-影像,拍人物的动作),和动情-影像(affection image,拍人物的表情)。马里亚诺·利纳斯在电影里大量使用了感知-影像和动情-影像,强调“看”和“想/感受”,弱化了动作,类似于一种小说里的“白描”手法。
动作被弱化,声音/语言,特别是画外音的作用被放大——被用来填充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情-影像搭配,深入角色所思所想)、直接代替影像进行叙述(和感知-影像和行动-影像搭配,叙述角色的经历),有时还被导演用来介入,提醒观众“你看到的都是虚构的”。
电影里还有不少镜头对准了书、笔记本、电脑屏幕,都提供了一种接近阅读的体验。还有,对于我们这种听不懂西语的人来说,整部电影都在读字幕。
综上所述,语言和影像互补,语言的重要性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在前四部分里)已经和影像不相上下,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它提供了一种 “阅读-观影”的体验。我为什么会如此热衷这种形式呢?因为他让“全景式小说-电影”成为可能,在电影里虚构出一个世界。
如果说前四部分是全景式的小说-电影,那最后两部分在我看来,就是导演用电影超越了文学/语言,用影像表达了文学/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非理性的东西)。
导演和演员
在第四部分的结尾,我们看见几位女演员在自然环境下最放松的状态,旁若无人地做自己,摄影机跟着她们移动,而不是她们听从摄影机,也就是说,她们是电影的主导,是电影力量的源泉。
导演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是为了她们(四个女演员)而拍的,自己拍电影是为了接触她们,到最后,导演也如愿收获了爱情。为了展现缪斯的魅力,导演在《花》里肆无忌惮地用长焦特写对准女演员的脸,重现一种好莱坞式的,以演员为中心的镜头感(photogenie)。这种充满偶然性的镜头感(人脸)是电影的基本魅力之一,再被导演放置于一个开放式的叙事中,魅力就被无穷放大了。
在我看来,就像电影里不停在提醒观众的,这四个女演员和四个故事(包括四个故事里的分岔)都已经慢慢融为一体了,4=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混沌的时间黑洞,一幅全景,自成一个世界。这不但让我想起了波拉尼奥的那些小说,还想起了卡尔维诺曾经在书里提到过的,福楼拜遍览群书,想写一本无所不有的百科全书的愿望。为了写成一本无所不包的电影,导演的“白描” 带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叠加“物理量”,直到黑洞形成,然后沉浸其中,进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影像/感受的状态,这样,一本没有语言的百科全书已然写成。
导演的音乐选择也展现出他想拍一部“百科全书式”电影的野心——从古典到摇滚,到电子,到探戈,到南美民族音乐,导演用的音乐跨越国界,跨越类别,跨越时代,一种文学-影像-音乐的世界性艺术。
最后,闲谈
导演曾经说:好莱坞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是对的,但同时,自由也很珍贵。于是,他用了九年,由着性子等天时地利人和,把拍电影当作爱好,带着几个人的剧组,拍完了这部电影。在电影的最后,天地翻转,所有剧组人员相互拥抱,庆祝,仿佛置身天堂,此刻永恒..... 这部电影会结束,但故事还会在我们脑中继续,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也会继续,生活与艺术相融,直到,直到最后,剩下一人独自坐在黄昏下思考、回忆,随一切随风消逝.....一封写给电影、爱情、土地,最深情的情书,马里亚诺·利纳斯的波拉尼奥式的《追忆似水年华》。
马里亚诺·利纳斯拍电影的方式让我想起洪尚秀——他们都经常性地脱离剧本拍摄;都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的缪斯,让缪斯引导自己;都在电影学院教书,剧组也都只有几个人;都很能拍,都很自由。其实几乎所有大师导演都是这么拍电影的,所以当我们今天被教会“要画故事板”,要“完善剧本,做好计划”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反思一下,What is cinema? (什么是电影?)
这部电影肯定不是“最好的电影”,它不过代表一种电影的可能性罢了
公众号:看电影数星星

花La Flor(2016)

又名:花系列

上映日期:2016-10-19(拉普拉塔国际独立电影节) / 2018-04-14(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片长:807分钟

主演:Elisa Carricajo Valeria Correa 

导演:马里亚诺·利纳斯 编剧:马里亚诺·利纳斯 Mariano Llin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