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9

咖啡与香烟:咖啡香烟以及人


在普鲁斯特混迹巴黎贵族圈的那些年里,这些贵人们对他的一个主要印象是:奉承。事实如此,他需要自己被接纳进他们的小团体中。某位伯爵今日家中举办了一场舞会或沙龙,第二天普鲁斯特来到这里,将主人的男侍拉到一旁,仔细问询昨天有哪位公爵、伯爵夫人到场,说了什么,又有哪些近来流行其间的俏皮话等等。最后,颇为满意的马塞尔给了侍者足够多的小费,以致于作家逝世时,主人诧异地望着身旁痛哭流涕的侍者。
与此相反,普鲁斯特在其书中对这些贵族们既批判又否定。
含混地说,前者的表现正是在为后者日后写作积累现实素材,而若细细揣摩,我们或可问一句:若非如此,普鲁斯特还能怎么表现。奉承的意思是当他人在表现时,你赞赏他,结果就使他更喜欢在你面前表现了,久了,自然的倾向就是喜欢你而当作朋友了。奉承显然有意为之,更自然地表现是与面前的人一样表达自己。
表现(表达)自己有什么不好——听者不理解或不以为然更不想听。不理解无需赘言,已是人交往的常态。片中十一段对话无一不以此为基础,倒是彼此忽然理解了反而不正常,惊讶莫名,转而变得狂喜,相见恨晚了。更深沉的说法是“士为知己者死”。
十一段场景里,所有人物很明显的一种内在情绪流露是不安,为消除这种不安,才开始闲谈。本无聊天的欲望,然而不得不聊,谈话者说出的话亦本没有意思——例如巴黎咖啡馆的场景,一个男人约他许久不见的朋友相见,朋友来了,他只在默默地抽烟喝咖啡,朋友觉得坐立不安,于是一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但听者认真了,这样谈话就越发紧张起来。作为观众我们自然能够感受到说者无意,不会纠缠于他(她)话里的意思,但一旦成为当事者就不行了,做不到不在意话中的“别有含义,或他指”,为什么?这十一段对话中,谈话双方的关系各异:朋友,陌生人,初次见面,客人和侍者,同事,表姐妹,双胞胎等等。但两类最为平常的关系不在其列:夫妻,父子(母子)。原因在于处在这样的关系里,面对面坐着便不会有不安,也就不会有基于其上的种种表现了。
为何不安呢?其实以上两种关系里只有夫妻关系离那种不安最远。夫妻间彼此熟稔且甚于父子(母子)这样理应相知的血缘关系。子女于父母面前往往收敛真实自我,只表现父母期望的样子。夫妻间就不能,朝夕相处又同床共枕,真实的自我忍住不显露几无可能。至少也是真实的一部分,至少,是面对面喝咖啡又不说话而彼此不会感到不安的部分。
有几段谈话中当事人说咖啡不该喝烟也该戒了,然后忍不住津津有味地喝回味无穷地抽。咖啡因尼古丁不好,但其好的一面足以慰藉人心使不好的那面苍白无力;真不好的是爱情,但人人更趋之若鹜,至少,要趋之若鹜一遍,才好对爱情(自己)冷嘲热讽;况且爱的对象是一个人,失败,爱情的现象忽然弥漫得无穷大,如此文学艺术等等——这样看,它是好还是不好呢?这里似乎有一个潜在的真理被设为生命的属性之一,无论以理性的名义承认与否——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健康长寿。
夫妻间相处地自然使不安无以产生,理性非理性的状态共同组成眼前、你与之朝夕相处的这个人;影片中人物的关系没有紧密到这一层。或可直质疑所谓“紧密”:致使在他人面前只虚伪地表现理性而礼貌的一面、掩藏压抑另一面的是什么?是以为此一面不阳光,琐碎,甚至不正常、不可理喻,于是担心对方妄加评判;一言以蔽之,这恒常存在的一面普遍不被人理解和接受。
然而即便是夫妻这恒常的一面也无可表现殆尽,不能,也不可能。《巴黎最后的探戈》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丈夫保罗,面对自杀身亡的妻子遗体时,悲恸欲绝地说了这一句话:“我他妈就是再当你二百年的丈夫也根本不了解你”。他始终不明白共同生活多年的妻子为何自杀。向人们完全表露自己的危险就是使人远离你,你也愈来愈远离众人,因此真实骇人,尼采即是一例。
所谓真实亦是相对真实:你是一个真实他是另一个真实,两个真实并行而悖:到底是两个不同个体。“呼唤与被呼唤者很少互相应答”,那么生命的孤独是宿命而无解的了,因之独处之必需一如自由之呼吸,所以十一个场景下人的表现近乎必然。
可在爱(恋爱婚姻)中我们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表露自己,要知道孤独是宿命,但我们逃避宿命,需要孤独又逃离孤独,渴望安定又须要不安,生命的另一个属性似乎昭然若揭:永不安宁,以各种理由永不安宁。爱是一个“借口”,“借”此“口”彼此表达真实的自我。而以爱的名义表现真实仍在一个小氛围中,大氛围——人人或社群氛围里彼此默契又安心地表露真实要“借”什么“口”呢?
爱不可能,爱人人是理想、浪漫主义,是对人的无知——这岂不是说这样的氛围里须对人有知,将尽可能真实而繁复、不可穷尽的人性知识纳入意识背景中,几与意识形态相近了;这知识哪里来,又恰是自我每一步真实的表达感受得来,抑或文艺作品(两者互为补充)。但即便夫妻,彼此的真实已在使对方忍耐了(因为爱)。人人之间无能谈爱,欲望利益又成交易,影片中有一段是两位影视界男人的对话:当一方觉知或自以为另一方出于利益才表现出热情与亲昵时,他即感鄙夷与嫌弃。
爱情之间的吸引力是超功利的,纯粹是人本身的魅力,当然爱情眼中的“魅力”大多具有私人性,但魅力的含义能够超爱情而存在。魅力是美:外表美人格美无不使人怦然心动,眼界之内豁然清新。十一段场景中唯有一段自始至终只一位貌美的女性独自喝咖啡抽香烟,与之产生对话或试图进行交谈的是咖啡店一位男侍;最初,他例行工作地贸然为她蓄满咖啡,事实她并不需要,他破坏了之前她咖啡的浓度及色泽,为此他感到很抱歉,沮丧地走开,但接下来每当镜头从她面前拉至更广,他便步态踯躅地走进来,一手提咖啡壶,对她欲言又止,神色也犹豫紧张,语焉更是不详,如此三番五次。能够猜度的是他想向她表达歉意,但又不仅如此,他被她的魅力攫住了而不知如何是好——想搭话而无勇气、更不知怎么表达。
外表美尚好言说,穿衣打扮即是;人格美就难了,其不仅统摄了外表美且醇厚十足,既有道德的属性又超越其上,看上去甚至与理想的德行正相反,你可以称之为“自由”,而自由是什么呢,这偏又是起腻的话题了。

咖啡与香烟Coffee and Cigarettes(2003)

又名:咖啡与烟(台) / 咖啡和香烟

上映日期:2003-09-05片长:95分钟

主演:罗伯托·贝尼尼 史蒂夫·赖特 茹瓦·李 Cinqué Lee 

导演:吉姆·贾木许 编剧:吉姆·贾木许 Jim Jarmusch

咖啡与香烟的影评

p
p • 没什么
Ishtar
Ishtar • 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