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拉加华导演的《旺扎的雨靴》与书本的观众提前见了面,一起来看看这部柔软童真影片背后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吧!
Q
您好,导演您之前是学理工的,然后来去北电念了导演系,那是什么原因从理工科转向导演呢?
A
我在高中的时候,万玛才旦导演老师开始拍藏语题材的影片。那时候很多藏区的年轻人开始喜欢电影,我也一样开始喜欢电影,当年虽然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系但是没有去上,一心想去北京学习电影,后来遇到万玛老师建议我去学文学,我去西北民族大学学了三年的藏语言文学,后来就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升本,然后就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电影。这期间去了很多剧组包括《清水里的刀子》,还有《那年八岁》,类似的很多影片都有参与,后来开始筹备自己的电影了。
Q
今年上影节的主席锡兰,以前是学工程的,杨德春导演以前是学建筑的,您觉得您的理工科的学习和经历有没有对你的影像创作产生一些影响或者是帮助?
A
也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后来学的藏语言文学对于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Q
我们今天在场的很多都是汉族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去过西藏西宁,见过藏族同胞,大家可能对那边的生活也比较陌生,可以分享一下你小时候上学的一些经历,和我们汉族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A
小时候上学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因为我们那时候上学的路途会比较遥远,要去乡里上学,所以就是开学的时候就过去,然后放假了再回家。
Q
《旺扎的雨靴》,他是讲一个小孩和雨靴之间的故事,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静静的嘛呢石》也是一个小孩和电视之间的一个故事,实际上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的故事。现在的物质生活其实相对要丰富一些,现在藏族孩子生活要比以前要好一些,上学非常便利,同时这样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您作品中有没有关于藏族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这方面的一些体现?
A
也有一些,但是大家都看到了,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内心的单纯的一面,主要讲的是小孩子内心世界。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就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曾经熟悉的一些情感或者概念,是不是现在已经很陌生了,我们大人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是现在的我们所有人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单纯了。
Q
近些年来藏族电影,大家可能会看过他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还有《77天》,您觉得这些藏族电影跟您理解中的电影和您自己作品有什么不同?
A
我觉得主要在细节上,因为你会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乡,那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只要有非常了解的东西才能拍得很接地气,所以很多的导演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镜头对准家乡,这也是有原因的。
Q
其实您在北京生活了四年,也有一些汉族生活的经历,之前拍的作品都是反映藏族地区的生活,有没有想过以后也会拍一些汉族的故事?
A
对,很有可能,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晋导演很难说。每个人都可能会改变,现在国内的很多大导演也在,像张艺谋导演的早期的一些作品和现在的作品的话还有一些转变,所以对我来说很难说。
Q
也可能会受到小说影响,昨天你也提到比如你看到这本小说特别喜欢,所以想把它改编成影像,您是想拍个电影去找到这样一个小说的,跟小说作者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契机去认识呢?
A
小说是藏区的才朗东主老师的一个小说,也叫《旺扎的雨靴》。他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我当初读到小说的时候,就特别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是小说的篇幅特别短,只有四五千字左右。小说的前半部分省略了很多内容,比如开头旺扎非常喜欢雨靴,终于有一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双雨靴,很简单的几句话交代过去。但是影像的呈现不一样,需要向观众交代这个事情,他是怎样的喜欢雨靴。所以后面展开这个故事,里面的很多元素也是后加的,包括里面的铁皮青蛙,原小说里面没有,后面加一个这样的道具。主要是为了小孩子的心理平衡,他在学校里是没有雨靴的人,大家都嘲笑他,但是他有学校唯一的一个铁皮青蛙,。很多人都羡慕他。这样一个小孩子有一个内心的一个平衡,包括拉姆姐姐也是这样设计的,很多人都欺负旺扎,但是拉姆姐姐每次都护着他。这就是心理上的一个平衡。还有里面的《西游记》元素的融入,还有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的动画片元素片段都是后加的。也加了进去,主要为了现实当中父子关系和电视里面的关系的对比。
Q
影片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是有一些不同的。具体是怎样的?
A
小说的结尾结语是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已经下了雨了。但是我的处理方式给了大家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一个答案。我也不想破坏每个人的梦,对旺扎来说下雨是他的梦,但是对父亲来说不下雨才是他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
Q
大家如果去藏区的话要趁早去,在没有完全被汉化和丧失掉自己的所有特色的时候,我之前去西藏的时候看到,当地的人有一个最大不同是有自己最根本和最坚定的信仰,因为信仰藏传佛教,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些礼仪和习俗,我们可能去一个山洞里就当作探险,但是他们就当做每天吃饭和走路一样,您自己对藏族传统的一些宗教信仰是怎样一种感受?
A
这些都现在正在变,不光是藏区,还有汉族地区的很多农村,也已经在被同化,都消失掉以前的一些文化、习俗。
Q
我们现在的小朋友相对还是比较幸福,上学完全没有门槛,爸妈很重视教育,其实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我以前所接触的一些藏族孩子,他们的父母是藏族人需要去进城打工,这一帮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但是政府没有办法全部去接管他们,就会有一些民间力量,自己成立一个孤儿院去收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这边的汉族热心人士去旅游的时候会带去一些衣服等等,不知道现在还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学上?
A
存在的,我觉得不光是藏区,其他地方也有。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到《米花之味》这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也呈现的讲的也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Q
您除了跟万玛导演合作开发之前,还有跟《清水里的刀子》王学博导演,孙杨杨瑾导演也有合作,可以分享一下跟他们一起工作的一些感受,还有经历吗?
A
上学期间确实去了很多剧组,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很多,也认识了团队的很多人,包括我在这个影片里的化妆师,,万玛才旦老师也是对我第一次跟剧组的时候认识的。
他当时我们在玉树那边拍戏,他有高原反应,我那时候是翻译,每次都帮他一些拍拿一些东西。后来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说有一天你拍戏我一定过来,刚好我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就过来会帮忙,是互相的一种帮助。
影迷提问:
影片描写两个孩子,他们表演特别得真实和自然。您在当时调解两个小朋友的时候有没有做一些前期的培训?我记得有一个导演曾经说过,两种题材比较难拍,一个是小孩题材,一个是动物题材。所以我觉得敢拍小孩题材的导演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最近的一些儿童题材作品,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还有《迦百农》,这些作品其中的小孩的表演确实不是在演,好像在生活里面的一些镜头的聚集,也足够显示出导演以及摄影的功力。我想这很多是抓拍的镜头,导演在拍摄影片的过程当中,肯定也会有一些比较辛苦的事情和愉快的事情,可不可以分享一下?
A
里面两个演员主演是非职业演员,是我们从村庄附近找的,因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方言不一样,青海牧区的方言和农区的方言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找小孩的时候,为了方言尽量找农区的,找了农区的一些学校,这样找到了男一号女一号。前期没有开机之前七天左右,两个小朋友过来了解这个故事走进这个故事,扮演他的父母是专业演员。因为他们是专业演员,他们两个俩每天都带着两个小朋友,还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每天都能很投入地练演台词讲故事,融入这个故事。
辛苦的事情的话首先还是条件,我们选择的拍摄地方,交通不方便,还有住宿各方面都不方便,我们住在一个学校里面,夏天很热不能洗澡。吃饭也没地方去吃饭,就自己做饭。但是我觉得这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蛮有意思的。
小朋友这边有时候确实很难去调教他们,尤其是拍夜戏的时候,晚上小朋友困了就自己睡了,一帮人等他也不管,他就睡着了,就没办法,只能第二天去拍。
Q
第一部作品能够入围柏林电影节,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一个成果,国外的观众就看完这个电影有什么反馈?
A
我觉得虽然是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但是里面的情感是共同的,所以当初在国内外放映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也过来看这部影片,但是有一个些小朋友站起来说看到旺扎以后特别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说自己想要一部个手机,一直求父母,但父母不给给他买。还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希望自己也有一个像拉姆这样的姐姐。。我觉得里面的情感是共同的大家都很有共鸣。
影迷提问: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畏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工作者,不管是做文学的还是做电影的,因为我觉得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会给他们赋予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这都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比如说刚刚的电影里面后面求雨的时候加入了很多宗教文化的东西,我觉得这都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地方的人无可复制的,那么我有一个疑惑城市改造过程中慢慢的所有东西都开始趋于一致了,比如说我们南长街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南长街,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所以在这个城市文化互相趋于一致的时代,作为一个创作者,该怎样去保留影像当中的真实还有质感?
A
我觉得我并不是刻意的去表现这样的东西,我这部影片主要呈现的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的世界。包括近几年,国外的一些包括伊朗的影片,大家看到很多优秀的儿童题材影片,但是他们很多儿童影片都是一个通过这样的的题材去呈现一个大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像是民族文化这些,但是我这个里面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反思自己的童年深处。
影迷提问:
还有关于电影节奏的一个问题,上半段我觉得它整个节奏我很好,不管是细节还是剪辑都非常的成熟。下半段可能节奏稍微慢一点,下半段有很多旺扎跟踪别人,比如他跟踪他父亲,您还是采用一个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有没有可能如果跟随镜头的话,可能会节奏可能更紧凑一点?
A
其实跟影像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包括这种摄影师也是《塔诺》的摄影师。我们也考虑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这个事情,但是觉得不太适合,我希望他是一个很安静的客观的视角去呈现,大家看的时候就是很安静的看下去。
书本放映: 感谢拉华加导演在无锡特别需要雨靴的黄梅季的时候,送来了《旺扎的雨靴》。7月19号旺扎的雨靴上映的时候,大家可以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走进电影院,再去感受一下安净和温柔的影像,这样纯真的一个故事。
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旺扎的雨靴(2018)

又名:Wangdrak's Rain Boots

上映日期:2020-08-07(中国大陆) / 2018-02-21(柏林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周拉多杰 朋毛样专 金巴 先玛吉 尕代扎西 东主才郎 完玛多 

导演:拉华加 编剧:拉华加 Lhapal G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