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华加导演的新片《旺扎的雨靴》,娓娓道来的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喜欢那份真挚的纯真,得到期盼已久的雨靴,开心的放在自己的枕头旁,天天等下雨,鞋上沾了一点泥都会用手搽干净。
小时候真容易快乐,得到了想要的东西,那种喜爱的满足感,视如珍宝的爱惜,长大后好像再也不会有了。
鲜映提前场, 意外忻钰坤导演也在,万玛才旦导演话少,10分钟交流会,短短的四五个问题,了解多一点细枝末节的素材,对影片的解读多了线索。
影片看似很克制的在平淡的讲述,却会在某一个小片段戳中人柔软的内心。
我的泪点在于母亲用羊皮换的雨靴,因为在一个父权的家庭里,母亲为了儿子,违抗丈夫的“命令”,所以母亲的形象,显得更加善意和充满爱。
父亲总带一份威严,但一家人围着火炕,看着电视的场景却又那么暖心。邻居家的小姐姐,让我嗅到泰国电影《小情人》的味道,对于青梅竹马的定义,应该引申到陪伴你童年成长的小伙伴。
从《旺扎的雨靴》看到了伊朗电影《小鞋子》的感觉,但更加克制,不渲染“苦难”,把悲伤的基调在欢乐中消解。
洗衣粉水里吹泡泡,被别人说脚臭抬脚在鼻子边使劲闻一下,为了买雨靴拼命跑了一趟又一趟,没有买到又责怪母亲速度太慢,回想这每个细节,都不禁让人发笑,得益于这份幽默感,有种让阳光照进现实的舒心。
当然,对现实的写照也让人哽咽,没有雨鞋的辛酸,小小的村落,破败的学校,教室里讲台,课桌都是老旧的痕迹,贫穷的地方缺乏的资源太多了,如果要上升到社会视觉,那么希望总有一群人用行动坚守,去帮助去改变,贫穷是,电影也是。
跑偏说一点,关于中国式教育,旺扎因为其他同学没穿,而自己穿了雨靴,被老师教训说为什么要跟大家不同,我不太喜欢这个方式,从小到大,我们总被教育要跟随主流,好像有异见,跟别人不同就等于错误,怪异,感觉被扼杀了太多可能。
旺扎总盼望着下雨,就像父亲总盼望不要下雨,这种矛盾的差异,造就故事的趣味性,到底下不下雨,一直牵引观影的人,这条线索像导演放风筝一样,把观众拉近又拉远,欲说还休的神秘感。
跟随电影的镜头,想起了一些以前的回忆,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喜欢湿漉漉的雨天,夏天物品太容易发霉,到了冬天又那么湿冷,被子永远潮乎乎,总忘不了上学时冻得像冰块一样的双脚,因为暖和的鞋子容易浸水,而不容易沾湿的鞋又冻得人难受。来了北方,少雨的气候让我欣喜,感觉是摆脱了水气,偶尔下阵雨,还觉得挺舒服。
拉回电影,镜头感确实很赞,色调和构图让人愉悦。曼华说,她是被海报和简介吸引而来,尤其喜欢鞋子的几个特写镜头,但电影缺少让她亢奋起来的高潮,那可能是因为缺少配乐的渲染,过于平静的叙述,容易催眠。
剪辑稍显青涩,剪辑师现场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到了很多长镜头,但看片时,似乎寥寥无几,或许是剪辑过于私人,又或者看片的人不够沉浸。
新晋导演,坚守藏语电影,这些用惯的宣传语,让人疲惫,最幽默的是,主持人希望票房大卖,不管是电影在等观众,亦或者大众市场排斥小众电影,不卖座总是这类片子的老生常谈。
电影缺少一种独特的惊喜,没看过原著,也不知道怎么对比导演改动的精彩,可能是对改编自小说带有一种偏见,总觉得能改出彩的占少数。
片子更多的表达儿时的青葱,或多或少游离了宏大的主题,不如现实主义来的透彻,但面临中年危机的社畜,很喜欢活动主题那句“你童年的愿望实现了吗”?把人拉回年少的美好。

我爱最后那个奔跑的场景,等雨来!这世界总有一个地方在下雨,只要旺扎穿上自己的雨靴,那天空一定正漂着雨!
—完—
文章原载于我的个人公众号“是我不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驾公众号,查看更多影评文章。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谈电影,聊音乐,有人有江湖,有酒有故事,最重要的是还有资源分享!

旺扎的雨靴(2018)

又名:Wangdrak's Rain Boots

上映日期:2020-08-07(中国大陆) / 2018-02-21(柏林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周拉多杰 朋毛样专 金巴 先玛吉 尕代扎西 东主才郎 完玛多 

导演:拉华加 编剧:拉华加 Lhapal G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