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影评

《远去的牧歌》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西北分会场的开幕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四十年来变迁的悠长画卷。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以少数民族文化(包括生活习俗、历史变革、精神信仰)为题材的电影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远去的牧歌》结构明朗,分为四个部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之间有十年的跨度。横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再现了哈萨克民族恢弘壮阔的游牧生活的景观;纵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十年为一个界限,以小见大地谱写出哈萨克民族从逐水草而居的转场生活到改革开放后安定下来的民族史诗。

《远去的牧歌》为一部半纪录片式电影,是了解研究哈萨克民族的珍贵的影像,导演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变迁始末。老一代人眷恋草原,即使转场无比艰辛,但逐水草而居住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并且老一代人早已适应,对他们来说,草原是他们的家,是哈萨克人祖祖辈辈灵魂的归属。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新一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比之艰辛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规守矩地原生态放牧,他们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层面的生活,于是选择贩卖羊毛,于是选择去读大学当村官。导演并没有特别赞扬或批判某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呈现了四十年来不同代人们的选择。

影片中涉及了不同代人之间的矛盾,矛盾随着时间、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解决。最终,即使老人需要调整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但他们不需要再冒着生命危险转场了(老人儿子及妇人丈夫死于转场),子孙代的生活也应改革开放而更加舒适。除了这个矛盾点之外,影片还涉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贩卖羊毛的小伙子要养山羊,可山羊吃草是连着草根一起吃的,倘若放牧山羊,整个草原上的草将会逐渐消失,时间一长,整个植被便会遭到破坏,成为光秃秃的山丘。老人因此不养山羊,因为要保护生育养育他们的草原。利益和自然之间的权衡,不仅仅是留给卖羊毛小伙的问题,更是是留给大众思考的问题。

老人的家人骑马追逐贩卖羊毛小伙子汽车那场戏,其实就是原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赤裸裸的隐喻。旧的东西总要随着时间被淘汰,而新的东西总会到来。然而马追上了车,似乎文明之间也能达到一种共存,平衡且持久。

《远去的牧歌》中老人所经历的转场的生活是哈萨克民族生活的再现,凭着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他们逐水草而居,永不停歇。这种力量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少数品族题材的电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出自张杨导演之手,于2017年上映。《冈仁波齐》和《远去的牧歌》同为半记录式电影。《冈仁波齐》拍摄再现了藏民一家去冈仁波齐的艰难朝圣之路,虽没有一句话提及信仰,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伟大。中国当代大多数无神论者不理解藏民的朝圣之旅,而这种不理解,其实真是一种为中国当代大多数人所缺失的悲哀,即信仰。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我们能感触的仅仅是有关信仰的影像所带来的震撼,却永远触碰不到信仰的内核,也永远不可能想象到有信仰之后的生活及信仰所带来的改变。

鹰为什么不走,因为它早已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可总有一天,鹰还是要翱翔于蓝天。牧歌远去了,可余音犹在,在草原上终日游荡。

远去的牧歌(2018)

又名:Fade Away Pastoral

上映日期:2018-09-11(中国大陆) / 2019-04-12(中国大陆重映)片长:94分钟

主演:海拉提·哈木 玛尔江·巴依吐肯 丽娜·夏侃 

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 周军 编剧:哈依夏·塔巴热克/高黄刚 Huanggang Gao/周军 Jun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