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库尔斯克号上的死难者默哀。

往生者往往不能说话,活着的人为了各自的立场肆意地把他们的故事搽脂抹粉,迎合某种特定口味人群的爱好,正如前人所讲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俄国人的灾难片,西欧人来拍。难怪在观影的时候有一点不协和,一群俄国水兵讲的是一嘴的英语,这个场面确实有违和感。虽然是文艺片,不是记录片,但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似乎要尊重下历史比较好。

也许是我比较较真,光这个语言,就让我楞神了半天,还专门查了一个这本电影到底是哪国出品的,结果是果不其然。给我的感觉就是看抗日剧里听到日本鬼子一口标准的中文那样滑稽!

整个故事让人生疑惑。

本来观影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娱乐活动,但是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让我看到了导演满满的意识形态。你看,讲故事也是有立场的。王子和公主是西方的童话,东方人在里面就是小丑;东方文化中胡人就是鲁莽的,不能和中华平等交流。西方的导演讲一个俄国人的灾难故事,调子如果不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去,那真的就是母猪上树了。

满满的恶意!

恶意一:

据说,库尔斯克号上的人都遇难了。虽然看介绍下船尾的人存活时间比爆炸发生地方的人多几个小时,那也是打捞上来的推测。潜艇如果在深海发生海难事故,整个艇上的人存活机率是极低的。但是在这本片子里,观众看的是只要俄国高层不是那样官僚,后面这几个水手还都有被救的机会!这样的恶意充斥在整个电影里,让人感到相当的不适。这到底是灾难片里,还是西方的黑俄宣传片?

恶意二:

我没有考证过,这个电影故事的真实性,但稍微偏离我自身的常识。因为在水下,生死就是瞬间的事情,但是编导硬生生把这个时间拉长,这个到底有实在的证据么?

电影甚至还演到了俄国救援潜艇先后三次可以救援,只是设备问题才导致失败,而俄国海军大将拒绝英国人的救援更是耽搁了时间。

哈哈,笑死我了!一个英国海军上将表现的比俄国人还要关心俄国水兵的生死。他怎么不去扮演上帝呢?

英国人、法国人,只要是他们一伙的,都是那么人道,没有国家的,民族的利益,都是普世的;而俄国的,中国的,则都是不把士兵的生命放在眼里,在高官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

导演无非就是想挟带这点私货吧!

恶意三:

妇女和儿童永远是控诉邪恶政权最佳的工具。

救援潜艇听到钢管的敲击声,于是专业的救援队才出发,而且艇上有人存活的消息,马上就有人传到女主角这里。然后家属们欢呼了,观众们的眼泪下来了。而邪恶的官员们拒绝证实这一则消息,于是人群愤怒了。

这个是神马逻辑哈。

如果是法国或者英国的潜艇出事,受难者家属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确切的消息?这可真的是比军情六处还要军情六处!

俄国人的新闻发布会,妇女进行控诉,在退场的时候竟然还会有特工直接用毒针把人给杀了。看到这里,实在是为编剧的智商捉急!

为什么说满满的恶意,就是在这里!

电影并不是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是在编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之前的水兵们求生充满荒诞一样,当最初的原点已经偏离的时候,后面的一切均是为了自圆其说罢了。

孩子的目光,原来都是套路!

最后孩子仇恨的目光,拒绝与大将握手的勇气。套路真的是娴熟,可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结论:

在这本电影里,我只看到了某一群居于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人满满爆棚的优越感。所谓的党同伐异,和他们一样的,即其族类,与他们不一样的,在扣下普世价值的帽子下大肆抨击。

可是人类竞争是什么?

是人类里族群与族群的竞争。不否认西方文明给整个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全人类的,也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

可是能够抹灭族群与族群的竞争吗?

抹灭不了的。正如有人说,你是一头大象,老虎们自然不会放过你。能够跟着西方文明混得好的,要不是小老鼠,要不就是他们的族群分化出去的分支。

俄国人曾经想要融入西方世界,可惜它是体积太大,最后还是选择走了目前这条道路。

这是唯一的必然!

所以这不是一本拍给俄国人看的电影,它只是西方人的傲慢!


库尔斯克Kursk(2018)

又名:潜行浩劫96小时(港) / 深海救援(台) / 潜舰K-141 / The Command

上映日期:2018-09-06(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07(法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科林·费尔斯 蕾雅·赛杜 马提亚斯·修奈尔 迈克尔·恩奎斯特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 Robert Rod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