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导近年拍了《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三部剧。这三部时代背景、地理文化环境相同,都是民国末年至20世纪末皇城根下的四合院故事,这种题材具备与生俱来的历史厚重感,夹杂着老北京人的念旧情怀,想不抓人眼球都难。而就是这三部剧,质量上却是天差地别,前两部赞颂声不断,后一部批骂声震天。刘导仿佛在和观众开一个隐晦的玩笑,把真古董和赝品混搭着陈列在拍卖台上,试图让所有人都打一回眼。然而假古董终究是要被砸碎,观众眼里可真揉不进沙子。
尤记得正阳门下四合院里纯朴的左邻右舍,韩家程家苏家虽是小老百姓为人却也极讲究,天大的事都抬不过一个理字,要脸面讲门风,为了不破坏邻里和睦甚至都不敢轻易在四合院里说媒连婚。韩春明和破烂猴、九门提督这三个灵魂人物承载着整部剧的价值观,正大纯善,感染着剧里的每个人和每个观众。
尤记得正阳门下小酒馆里的小女人,被夫家抛弃后仍然恪守本分经营着人生,数十年如一日的用不掺水的二锅头沁润着片儿爷、牛爷、赵姐、等一干邻居的情谊。徐慧贞恪守妇道为人聪慧纯良,披荆斩棘一路坎坷还不忘初心的育人渡人,片儿爷守着他的的局气,卖祖业求生存发家致富后念旧恩,牛爷守着“旗人股子里的尊严”,言而有信做事讲究,不坑人不害人不掺合是非。整部剧都在教人要本分守己,教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而反观芝麻胡同,几十集下来是真摸不懂刘导和刘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让人大跌眼镜,凌乱不堪的价值观让人恶心犯呕。人设矛盾,反转惊人,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本以为是一部厚重的胡同文化史,却成了烂尾的狗血剧。而剧里玩儿命的卖弄京腔京调,最后却成了掺了假水的烧刀子二锅头,试图蒙人。不少观众都学着牛爷,拍桌子起身,撂一句“今儿这酒味儿不对,我不喝了”。(胡同小人范金友拿酒套片儿爷话,试图以投机倒把的名义坑害片儿爷,一旁的牛爷愤然起身,撂了一句“酒味儿不对,我不喝了”)。
本份人都有个特点,关心自己的事胜过旁人;坏人也都有一个特点,关注别人的事胜过自己。好的剧有一个特点,不迎合观众。你看他仿佛自说自话娓娓道来,但是就有一股子感染力,能让观众跟着去沉浸去体会去思考,像大明王朝1566,像神医喜来乐;烂剧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味儿的讨好迎合观众,凹情节玩儿套路,尖锐化矛盾,挖坑要埋人。剧风造作,油腻,让人气不打一出来,让人恶心犯呕,芝麻胡同就是这样的。这种剧像极了娱乐圈的狗仔队,闻不得一点儿荤腥味儿,像苍蝇一样哪里腌za往哪里扒拉,然后像珍馐美味一样捧出来让你品,只要恶心到你博了你的眼球就油然而生出莫大的存在感。这种轻飘浮燥的谄媚腰身,无疑就是芝麻胡同给人的最直观印象。
这部剧让我想起早先的神医喜来乐,一个是晚清,一个是民国末年,但前段题材剧情都颇类似。一个是老医馆的中医,一个是酱菜圆子的东家。都是浓缩了大环境的小剧场,来反应世间百态。而观剧感觉却截然不同,神医喜来乐剧情曲折,但是逻辑通顺,看完给人一种有回味儿的厚重感;而芝麻胡同的剧情不能用曲折来形容,只能说折腾,看完给人一种特别反感的感觉。剧最大的卖点永远都在剧情,剧情毁了,一部剧的形象就毁了。一部剧的灵魂在三观,三观树立不正确,一部剧就会让人很不舒服。而这部剧,剧情一塌糊涂,三观一塌糊涂,毁了剧情和三观的,正是编剧。这是一部让人觉得造作,油腻,又很邪风的剧。人都说相由心生,看人面可鉴人格,观一部剧,也可以感知一个编剧的水平和格局。而透过这部剧编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心术不正,阴险诡谲,吃力卖好讨彩的小人嘴脸。一般的编剧最多是水平不行,而这部剧的编剧,真的是人格不行。
今儿要骂这部剧,就要骂到点儿上。不能像芝麻胡同里那些人五人六的角色,成天搓牙花子逗闷子。
1,先从京腔说起吧。老北京得益其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自古都是达官贵人走卒贩子三教九流的汇集之地,文化昌盛自不用说,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演变,丰富至极。口语化和形拟化的表达方式那叫一个绝,再加上其特有的腔调,无疑是中国地域方言里最具特色的方言之一。我去过北京几次,练摊的大妈和出租师傅都特能贫,听的是又舒服又新鲜,至少在我看来这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是值得骄傲的地方。而京腔京调可能正是芝麻胡同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你能尝个一两集绝对舒服。但是越看越觉得味儿不对,编剧在这方面真的是卖力过度了。那卖力程度就像是小学生写美文,可着劲儿堆砌词藻,巴不得从头到尾都是成语典故,乍一看很亮眼,看完了就觉得很空很腻歪。我知道北京人能侃能贫,但是我还真不相信北京人说话能花哨到这种程度。甚至我觉得编剧在黑老北京,不然怎么给里面的每个角色都编排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台词,仿佛每个人都是提笼架鸟闲扯淡的没落王爷,整天没事就喜欢嘚啵嘚贫个没完。用少了觉得是那个味儿,用多了这味道就变了。好像北京人都是那种嘴贫嘴碎的大爷大妈。这,我还真不买帐。而这方面唯一让我觉得还舒服的反而是吴友仁,可能他台词相对不多,说话又慢。这是编剧第一次卖弄、第一次迎合观众的迹象,找准了点儿,却发错了力,越往后越让人觉得轻浮。
2,再来说旋律,说直白一点儿也就是政治正确。广电大环境都知道,很多剧要想过审首先第一条就是政治正确,大旗要举对。这也是为什么抗日神剧和谍战剧盛行的原因。而真正评分高的剧,是不会在这方面大张旗鼓的做文章的,他也讲政治正确,但不会那么表象,会把这种正确揉进剧情发展力,揉进人物性格里。而最不上台面的做法,就是把政治正确揉进台词里,揉进口号里。就好比拍马屁,高手拍马屁不漏声色让人听着舒服又不突兀;菜鸡拍马屁,突兀又腻歪,一听就是假大空,被拍的人都觉得脸红。拍马屁讲政治是个艺术活,道行深的编剧总能做的圆润低调,而芝麻胡同的编剧却漏了马脚。从北平守卫军放弃抵抗,解放军进城的剧情开始,整部剧就开始大张旗鼓的讲正确了,每个人的称呼里加了同志,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列宁装,解放军同志开车拉春花同志到医院生孩子,解放军小战士请乞丐吃东西。等等等等,编剧在这方面的铺陈可谓是响鼓重锤可劲儿敲,生怕广电的领导听不见响动。也顾不得含蓄了,也不讲润物细无声了,怎么直接怎么来,怎么谄媚怎么搞。尤其是穆春花,整一个思想超前解放的前卫知识女青年,好像是一个红卫小将穿越到了胡同里,试图凭一己之力破四旧扫封建。身为一个观众看到这里,仿佛坐在会议室听同事赤裸裸的拍领导马屁,听的我面红耳赤,领导脸上也是尴尬至极。这是编剧第二次露骨一般的卖弄迎合,只是这次迎合的不是观众,是谁呢?不细说了。
3,感情戏败笔。喜来乐和赛西施的感情线一直是一个副线贯穿整剧,一个性格懦弱妻管严的老中医爱慕对门饭店老板赛西施却是不敢言语。两个人跨越重重阻碍,吃了无尽的心酸最终修成正果,让人既心疼又欣慰。而严振声和穆春花的婚事,合了又吹,吹了又合,合了还吹,吹了再合,转不完的折,抖不完的包袱,而绝大多数阻碍除了吴有仁,其他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剧情价值的“小误会”,这些误会全部都是老北京人儿搓牙花子说话说一半造成的人为误会。不知道的还以为编剧对北京人有偏见,把北京人刻画得一个个是心里鬼主意多,说话不敞亮,说一句藏一句的事儿逼。这种转折来个一两次就行了,吊吊观众胃口就差不多得了,你没完没了的转折,狗血的一塌糊涂,让人看的极其无趣。
这是编剧第三次透过剧情表现出他刻意抖机灵卖好讨彩的轻浮姿态。
4,大宅院败笔。贩卖封建糟粕这种话我先不说,是不是这个味儿大家心里都明白。好嘛,我就先尊重编剧的这个时代背景的设定,还处于一个有主有奴尊卑分明,男人可以讨小老婆,女人必须三从四德。
而编剧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大宅门里的人际关系,呈现的极其混乱,与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极其矛盾。宝风丫头强行当二奶奶屡次侵犯主家意志,趁老爷喝醉酒钻进被窝假卖身,福子作为下人娶了少奶奶当老婆被包装成爱情,原配糟糠之妻莫名其妙被离婚,后来又莫名其妙被复婚,宝翔翻身做主人还悄悄摸摸上了太太的炕。什么样的奇葩编剧会把这些乱伦一样的人际关系统统抖搂在一个院子里,这放在哪个时代也是不被主流意识接受的啊。
下人们呢?跟主家简直是一团和气毫无尊卑观念(全剧只有秀妈的做派符合时代设定,秀妈的经典台词,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看见什么了烂在肚子里也不能说,这是做老妈子的本分)。和主子讨价还价的,背着主子东搞西搞的,上了太太炕还瞒着不告诉老爷的,和稀泥的严老爷和刀子嘴豆腐心的翠卿太太压根儿降不住一群妖魔鬼怪,主弱被奴欺,一个院子鸡飞狗跳伦理尽丧,男女关系混乱不堪,你是想表达民国末年已经受强大的自由平等信念冲击?还是你觉着49年以后的解放就是这么奔放?还是你自己心里龌龊阴暗,硬是编出来这么些龌龊事来满足你的意淫想象?
enmmm,解放了,俞家媳妇住在严家被尊称严太太一天天吆五喝六啥事都管还和大太太抬杠顶嘴;解放了,解放军战士鸠占鹊巢收了别人老婆还要让别人孩子跟着自己姓;解放了,再也没有上下尊卑,用人都敢爬太太炕了,几个下人跨院一商量决定不上报了;解放了,新的婚姻法都还没吃透(像严振声这家庭是不会强迫离婚的)就跑到人家家里强迫人离婚,官家拿不定主意就丢一句你看着办吧。解放了,严大太太没被告知就被单方面离婚,后来又被俞家的春花太太做了工作莫名其妙又被复了婚。被离被复自己全然不知道,老爷和二太太商量着就办了;解放了,干活手糙的禄山丢了酱瓜还一副“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姿态和二掌柜叫嚣顶嘴玩儿罢工。刘编剧你是对解放两个字有多大的误解?你确定你拍的是解放时期不是文革时期?像你这样连政治正确都吃不透的半吊子是怎么和广电审核部门沟通交流的?
还别说,只有这样的剧情才能像琼瑶剧一样够八卦,能勾人注意力。编剧就是吃准了观众这种馋荤腥的口味儿才敢下这个菜碟子。这也是透过剧情第四次反应编剧扭曲的心理,不惜丧失整部剧的厚重感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最终吃力不讨好,南辕北辙。让整部剧看起来相当轻飘浮夸。
5,宽子剧情败笔。关于宽子的剧情,编剧犯了两次浑,可谓傻b至极。
第一,完全没必要让宽子再出来。编剧硬生生把宽子写出来实在是极力讨巧,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本来的剧风还是比较严肃,整这么一出完全成了琼瑶剧。就好比你们一公司的人在办年会看节目整的大气又正经,突然台上开始跳脱衣舞跳二人转。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完全拉低了年会的档次,让人大跌眼镜。
第二,宽子的人设很矛盾。初期,在出去打日本鬼子这件事上,16岁的宽子并没有和父亲抗拒,更没有怯场,临走还托妻献子,一个16岁就敢上战场并且知道是打鬼子保家卫国的少年,三观至少是正的,至少不是那种要赖在家里享清福的败家少爷。在外面经历过生死,吃过大苦的宽子连化脓的腿都是自己治的,如果真是一个贪生怕死图享乐的,是不可能逃走之后还去参加远征军的。回家后第一场矛盾,宽子声嘶力竭的为自己辩护,说的话有理有节,并不是一个二愣子说出来的胡搅蛮缠的话。但是紧接着,宽子就成了一个好吃懒做不起床又要钱花的败家少爷了,还拿秉惠的事要挟父亲。春花太太生孩子他又突兀的抱着春花就去了医院,完了又在酒馆和严老爷大吵一架,最后看了福子的信又决然的跑到将菜园子当力巴,这实在是跨度太大,让观众觉得宽子这个人怎么变得那么快。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写宽子呢?只能说编剧让宽子上了舞台,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但是不知道怎么填,老套路,那就丑化他,让观众讨厌宽子,这样才让福子和秉惠显得正义且合理,身为解放军的福子哥才能理直气壮的鸠占鹊巢。
可是大家反过来再想想,一个16岁就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小战士,死里逃生又恰逢天下大变,共产党打走了国民党,不知所从漂泊无依,最终跨越几千里地一边乞讨一边找回家的路,这一进门发现老婆孩子是别人的了,搁你,你受得了?父亲凭借一张良民证和别人的一番说辞,没有从正规渠道去努力就认定自己的儿子死了?至于秉惠该不该改嫁,福子对不对我不说。毕竟不知道是该以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去评价,还是说应该以现代观众的立场去评价。我只想说,宽子错哪了?编剧你如果不把宽子写臭,这个坑你自己怎么填?合着即便是打了鬼子的国民党战士老婆被抢走了也是活该,谁让共产党赢了呢?共产党的战士抢了女人,就一定要包装成爱情。
通观整部剧,让人厌恶至极瞠目结舌。剧情支离破碎粗糙线头一大把,剧情发展突兀,转折十分生硬,隔三差五会冒出一场突如其来毫无缘由的矛盾和争执。价值观凌乱,男女关系荒唐无耻,人物形象设定模糊矛盾前后不一致。作为整部剧的核心人物严老板性格懦弱和稀泥和事佬,完全是个八卦新闻的男主,压根没有撑起一部剧的人格魅力,一个四合院的当家人做到这份上也是窝囊至极,前院后院全部一团乱麻。更无耻的是,全局举着争执政治正确的大旗摇旗呐喊拥护解放,可是里外里却十足的黑了一把49后。
我查了一下这个剧的编剧,叫刘雁,看样子应该是50靠上了,此人作品极少,在业内知名度很低。刘导为了研磨老北京风格的剧居然走火入魔要跟这种既没名气又没品格的编辑穿一条裤子也是晚节不保。
目前,贴吧,微博,豆瓣这三个平台骂声一片,观众心里都憋着火无处发泄,而刘编剧的微博已经屏蔽了评论,只留一些跪舔的发言。
年轻人要名气,老年人要名声。而刘编剧这么一个过了知天命的糟老头子还老有少心为老不尊,被娱乐圈这种铜臭味儿熏天的地方沁吧得黑心黑肺,为了博名利和眼球下作至极,什么把子都敢扯,什么剧情都敢编,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连最起码的是非价值观都丢的一干二净。只要能出名,被万人唾骂都觉得很自豪很有范儿。真不知道你们编剧界是怎么容得下你这种败类的。
最后,我强烈建议广电总局下架芝麻胡同,该剧完成度极低,质量低下,价值观严重畸形,已经引起很多观众观影后的不适,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像这种奇葩剧集,真不如手撕鬼子危害小!


芝麻胡同(2019)

又名:Memories of Peking

主演:何冰 王鸥 刘蓓 冯文娟 侯煜 毕彦君 方子哥 海一天 钱波 

导演:刘家成 编剧:刘雁 Yan Liu

芝麻胡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