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废话
就像我经常做的那样,每当现实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候,我都会躲到电影里。
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是电影拯救了我,电影给了我更大的生存延展空间。
态度决定一切,在中国人们还是很信的,所以看电影这事对我很重要,的确,每个人都需要做点什么事,来确立自己的意义,编织统一性,确定意义。大部分人的生命太normal甚至太 narrative ,正所谓“意义”是人对自己生命的知性体验,当个人生命过于干扁平涩时,就不免会一直在泥潭里打滚个没完。
人可以分两路,一路是被启蒙的,一路是没被启蒙的。抛开审美、量变质变的观影门槛、内心成长丰盈性、对抽象和高级的迷恋、对解构的兴趣、对多元文化的吸纳度等,这也许是品味难提升的根本原因吧,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价值观judge是这个世界上最爽的事了,确定秩序规范逻辑统一认知,这是神迹。面对大部分人品味不进步不想进步不会进步,我更多选择的宽恕而不是咋舌愤懑,简称“我佛了”。
虚无主义对人生态度是,人生是租借的、扮演的,这是虚无主义所谓“人生无意义“的核心论据。脱去“身份”,人只有一个灵魂,短暂的一生也只活了一个灵魂而已。当我在现实中和职业感、专业度很强的职场人打交道时,感受到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我总是感到巨大莫名隔离感和难过,这是真的。我也渐渐明白了那些“吊儿郎当”,死活不想跨进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朋克们的姿态的由来。
但是,现实世界的龙潭虎穴会更加真实可感的影响到我,不管我如何麻木超脱不屑逃脱闪避。当看到每个资质平平身份为社畜的人都在现实里滋润,我也会强迫自己加强身份感,就像00后们常对我说那样:“活的现实点”。他们不知道,我小学时就掌握了《成为现实世界Boss终极版密集——【存天理,灭人欲】》衡水中学机械人战斗计划和京东996加强训练。
巧的是,身心疲惫的成功社畜和虚度了一天的我都会在深夜同一时段发出如出一辙的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毕竟,这是我们两者确定生命态度的前提。
使一段价值观深刻镶嵌入性格里,莫过于拒迟心理和头脑分析的简洁凝练,要有一种绝对对的政治正确的姿态。这也是对人格简单人群洗脑的不二法则。倘若是对矫情鬼,那就要树立“崇高”,人类的灵魂值得一代一代追寻,这像宗教的某种预设。很显然,面对各种人生的意义,我们是不愿意面对的,一来是大家都挺忙,现实的事还没终结,二来解析人性人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直视自己内心痛苦又复杂,没有那么多闲置凶猛的ATP要被分解,所以各大宗教粉丝也开始逐年递减。(我,坚定地无神论)
第二段废话
在我很的小时候,我就发现我是个细腻的傻逼。我说我傻逼不是自黑营造什么笑点,而是完全的不折不扣再认同,这也直接的导致了我对生儿子的巨大排斥,小男孩的初期饲养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坏的。要么自然生长,成为一个傻逼,要么精心培育,成为一个精致男孩gaygay,最常见的结果无非就是无功无过不好不坏,成为一个平庸的孩子,大致发展发现路线是,一个规矩的学生,一个好用的员工。至于说,长大后的觉悟蜕变,这很大程度上还得看个人。至少我很少见过别人不假思索的说自己小时候是个傻逼。
当然除了傻逼还有细腻,然而这种细腻在我那个年纪除了文学能承载,我想不出其他。因此我看了很多“书”,现在想想,看书带给我影响褒义的说法是“培养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气质”,当然无与伦比这个词只是个形容词,并没有具体的和谁比,我看很多大人物都爱这么被形容,也许是显得长得帅吧。跟书里的大人物fuck过天地惊心动魄,这也许导致,仿佛自己也经过很多大场面,办公室的闲话我压根讨论不进去,生活的琐碎细节全然不放心上,身边各种平庸normal简单案例化的人我也没什么兴趣交往,轻飘飘静消消的。听上去怎么样?所以不想自己孩子这德行就少看点没用的空谈误国书,文学从来和教育没有丝毫关联,别人给你的最好建议就是——少听别人的建议。
所以,是男人就应该干男人
大部分人认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真理到底被谁掌握

黄石 第二季Yellowstone(2019)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 卢克·葛莱姆斯 凯利·蕾莉 韦斯·本特利  

导演:斯蒂芬·凯 艾德·比安奇 编剧:泰勒·谢里丹 Taylor Sheridan/约翰·林森 John Linson

黄石 第二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