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

人生在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枷锁。所以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其实都是赖活着。但如果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必须得为了别人赖活着,未免也太惨了吧。


我们在一些电视电影中都看过这样的镜头,主角的一个同伴被人砍了一刀,眼看就活不成了,但一时半会又死不了,他求主角给他个痛快,主角一边流泪一边成全了他。这时,我们不会觉得主角做的有什么不对。

但在现实里,当我们的亲人面对救不活的情况,我们却做不到那么狠心。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希望,能活一天是一天,但病人也是这么想的吗?恐怕不一定。

有些病人会明确表达自己但求速死减轻痛苦的心愿,也有些病人没有办法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能继续默默忍受。

这个时候是很悲哀的,生理上,身体已经无法正常运转;精神上,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活着,成了一种受罪。对病人、病人家属乃至医护人员其实都是折磨。

所以,才有了尊严死的提法,才有了安宁疗护这种舒缓治疗方式,才有了生前预嘱这种理念。


人生,生不由己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不由己却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人都很注重优生,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从择偶开始就考虑遗传因素,提前半年就开始吃叶酸,男士可以为此戒烟,女士能够严格控制体重。出生后就更是宝贝了,从小就带到名川古迹旅行,多方位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个性自由发展。民主开明,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

但我觉得,一个只关注优生的社会并不是足够好的社会。就像我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在于那些无用的时光,心无挂念,一晌贪欢。社会进步也体现在尊重那些“无用之人”。

电影《桃姐》里,桃姐自嘲到“破扇无风,人老无用”。

老人的所谓无用主要体现在跟不上时代,在快速运转的社会分工里失去了位置。《东京一年》里对此有更加有趣的比喻——老人像是另一个物种,或是另一种形式,当世界是GIF、AVI格式的时候,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JPG格式,没有多余的动作,所有的情绪反应也降到最低。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无论是这部纪录片里还是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是很有意思的。不管他们是享受生活还是只顾儿女,都是有盼头有活力的。比大多数丧丧的年轻人更加珍惜余生的每一天。

就像《东京一年》里后面一篇提到的——过去对老年人生活的想象过于贫瘠,总想着他们是被抽干了人生意义的人类,但其实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与恋爱。

所以啊,优生重要,优死也重要。


好死不如赖活着,以前我是很认同的。后来认真想想觉得不对,还有希望才能做到赖活,没有遗憾才能算是好死。能让人赖活和好死的世界,其实,算是一个好世界。

生命里(2018)

主演:万茜 

导演:吴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