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无人生还》,2016年的《控方证人》,2017年的《无妄之灾》,还有今年最新的《ABC谋杀案》,和计划明年播出的《死亡终局》……
年终岁末一部BBC操刀的阿加莎牌推理剧,和每年的圣诞节一起相伴而至,总能给广大英剧迷和阿加莎谜无限期待!



作为阿加莎推理小说中知名度和精彩程度都不输《无人生还》的一部,《ABC谋杀案》所承载的期待不言而喻。
但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目前评分只有6.5,创下了历史新低。
欠揍的改编,诡异的气氛,情节不突出,人物没特色,节奏不紧张,全是这部剧的槽点。
总之,这绝对不是阿加莎味的《ABC谋杀案》,甚至连一部合格的推理剧,它都算不上。
那么,在阿婆的笔下,《ABC谋杀案》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剧透预警!)
01
整个故事要从大侦探波洛某天收到的一封奇怪的信说起。

赫尔克里·波洛先生,

让我们可怜愚笨的英国警察束手无策的谜案,你却可以轻松破解,你一定很得意吧?好了,那就让我们看看聪明的波洛先生到底有多聪明。可能你会发现,这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这个月的二十一号,请留神安德沃尔。

你忠实的ABC
ABC,21号,安德沃尔,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谜底很快揭开了——21号,在安德沃尔(Andvord),一个叫阿谢尔(Ascher)的开烟草报纸铺的老太太被人从背后重击而死,尸体旁边放着一本“ABC列车时刻表”,封面朝上倒扣着,翻到“安德沃尔”那一页。
不过,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接下来的第二封信,“ABC”的匿名信和安德沃尔谋杀案之间的关系仍然可能只是个巧合。
亲爱的波洛先生,

哦,感觉如何呀?我想,这是我的第一个游戏。安德沃尔事件进行得很顺利,不是吗?
不过,游戏才刚刚开始,我提醒你注意一下滨海贝克斯希尔。日期是这个月的二十五号。
我们玩得多开心啊!

你忠诚的ABC
果然,25号,一个叫伊丽莎白·巴纳德(Barnard)的女孩在贝克斯希尔(Bexhill)的海滩上被人用她自己的腰带勒死了,身旁同样放着一本“ABC列车时刻表”,封面朝下翻到贝克斯希尔(Bexhill)那一页。
发现规律了吗?
显然,一切都不是巧合了,安德沃尔(Andvord)和阿谢尔(Ascher),贝克斯希尔(Bexhill)和巴纳德(Barnard),“ABC列车时刻表”加上来自“ABC”的匿名信,凶手杀人显然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就按照字母表的顺序!
所以,下一个地方,下一个受害者,地名和人名都是应该是“C”打头的!
很快,第三封信也到了。
可怜的波洛先生,

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擅长破这些小案子,是不是?你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是吗?让我们看看你这次能否表现得好一些。这次的案子很简单。三十号,在彻斯特(Churston)。你一定要努力做点什么,总是照我的意思来,这有点枯燥。
祝你狩猎愉快!

你永远的朋友ABC
信到是到了,也完全和之前的推测一致,但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它到的有点晚了……
因为寄信人,也就是ABC写错了地址,波洛收到它的时候已经是30号了——迈克尔·克拉克(Clarke)爵士就在这天晚上出门散步时被人猛击头部而死。
凶手屡屡得手,大侦探波洛也是步步紧追,一直在寻找破案的关键信息。
除了字母表、信、列车时刻表,三起案件之间应该还有什么别的关联,是什么呢?
经过细致察访,波洛终于揪出了那个一直藏在暗处的破案关键点——长筒袜!
阿谢尔太太的卧室里放着一双新买的长筒袜,死去女孩的妈妈在凶杀案当天给女儿买了一双长筒袜,爵士死的那天早上他的女秘书在门口见过一个长筒袜推销员……
“同一个主题重复三次,这不可能是巧合。”而那个三次准时出现在案发地的推销长筒袜的男人就是破案的关键,甚至,很可能,他就是凶手!
就在波洛一行人为找到这个关键细节而激动万分的时候,第四封信也早就到了,这次ABC选择的作案地点是唐卡斯特(Doncaster)。
虽然提前预知了时间、地点,但这一次波洛和警方还是没能阻止命案的再一次发生——有人在电影院里被人用刀从背后捅死了。
但这一次,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凶手在案发后自己浮出了水面。
一家旅店的女仆举报一个客人行为可疑,警方顺藤摸瓜找到那个人的住处,搜出了长筒袜、ABC列车时刻表、给波洛写信的那台打字机……
很快,凶手——亚历山大·波拿马·卡斯特落网了。
连名字缩写都是A.B.C,一切证据都说明凶手无疑就是他!
然而,要想最终确定卡斯特的凶手身份,波洛又遇到了新障碍——第二个案件发生时,卡斯特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当然,最后,波洛为整个案件找到了最终的、合理的正确答案。
原来,凶手根本不是这个叫卡斯特的长筒袜推销员,他只是凶手安排好的替罪羊。对于凶手而言,四起谋杀案中只有一件对他而言称得上是真正的谋杀,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它藏在了一系列谋杀之中。
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最不注意一根针?针插在针垫上的时候!你们什么时候最不注意一起孤立的谋杀案,当它是一系列相关谋杀案中的一起的时候。——波洛
02
一部推理小说,可以看做是一次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隔空过招。
对于读者而言,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在谜底揭晓之前准确锁定凶手;对于作者而言,怎样千方百计创造一个合理合理的故事却又让读者猜不到结局;正是一部推理小说对双方而言都妙趣无穷的地方。
而《ABC谋杀案》中,“推理女王”阿加莎又一次稳赢大批读者,成功制造了一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回顾“战败”的阅读过程,我得出了三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第一,不要过于相信作者!
第二,排除干扰信息和抓住有效信息一样重要。
第三,借助心理画像锁定凶手。
关于“不要过于相信读者”这一点,必须说说《ABC谋杀案》的叙事策略。
《ABC谋杀案》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穿插叙述,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波洛的好朋友黑斯廷斯上校的讲述,他一路跟波洛同行,从自己的角度向读者展示着案件发生和调查的全过程。
第二种叙事视角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从小说第二章开始,作者就以“并非黑斯廷斯上尉的个人叙述”这样的章标题,让“假凶手”卡斯特登场了。
她看似客观实则有意描写他的各种举动,暗示他和谋杀案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认定凶手就是他。
呵呵,真是防火防盗防作者,如果你实心眼(如我)一开始就着了阿婆的道,那么恭喜,真相就此与你无缘!
第二点应该算是基本的推理、探案常识,但结合《ABC谋杀案》的复杂性,特别容易踩坑,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拿出来提一下。
因为是系列谋杀案,围绕每一个案件都会产生大量信息,死者的经历、性格、为人、社会关系等等,这就导致微小的有效信息会被混杂在大量的无效信息之中,本来就难以辨别不说,作者可能还会故意“使坏”——将有效信息一笔带过,干扰信息大肆渲染,导致抓住关键信息点更加艰难。
前文提到的“长筒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小说早早就提到了长筒袜,但却混杂在室内描写、人物谈话中一笔带过,要不是波洛正式点明,恐怕只有特别敏锐和有经验的读者才能提前发现它。
最后一点“借助心理画像锁定凶手”,是我在波洛做最终案情分析时学习到的。
每发生一桩案件,波洛就在心里不断描摹、丰富凶手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说他外表长什么样,而是指凶手的“心理画像”。
我要对付的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凶手——他不计后果、胆大妄为,是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他不是卡斯特先生!他绝不可能制造这些谋杀案!不,我要对付的人很不一样——他是个孩子气的男人——有仿佛出自小男生之手的信和列车时刻表为证——一个对女人富有吸引力的男人,一个无情地漠视生命的男人,他必定是其中一起谋杀案中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就是凭这幅心理画像,波洛最终排除了包括卡斯特在内的其他嫌疑人,直接锁定真凶的。当然,事实证明,所有的事件、行动、证据也都正好对的上。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从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如果有心,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以上三点当然可以仅仅看作“如何阅读一部推理小说”或者“如何与作者斗智斗勇”的经验之谈,但我想,怎样透过语言去洞悉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怎样在纷繁的表象中抓住核心逻辑与关键问题,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东西。
就此而论,阿婆的小说真的高出许多推理作品几个段位。
03
最后是小说中一些零零散散的有意思的句子或细节。(可能并没什么意义。)
和过去一样,黑斯廷斯,你有一颗美丽的心,而且从不多疑。岁月未能改变你身上这个特点!你认识到一个事实的同时就会提出解决办法,而且,你这么做的时候,自己还意识不到!
黑斯廷斯,天性美好之人!
对于一个有所隐瞒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谈话更危险的了!……谈话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揭示自我和表达个性的机会,遇到这种机会,人们往往无法抗拒,而且每次都会露出原形。
谈话的意义与危险性。
小姐,很可惜死亡会引发偏见。而偏见对死者有利。
在中国,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死者为大”。
因为缺乏能够流行的或惊人的特点,本案并未引起媒体的太大关注,小巷老妇人遇害案很快就被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话题取代了。

贝克斯希尔案显然比安德沃尔案更受关注。它具备更多能流行的因素。首先,受害人是个漂亮姑娘。其次,案发地位于一处受大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
大约100年前的媒体环境,一样追着热点跑,一样追求夺人眼球。
说一个人做疯狂的事,因为他是个疯子,这种说法是愚蠢的。疯子的行为和正常人一样,也是合乎逻辑的,经过周密思考的,只不过在常人看来,他的观点是古怪的、偏执的。
没有逻辑也是一种逻辑。
(完。怎么看这篇文章好像都应该放书评才对,但这个改编,真的让人太气了!)

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2018)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 埃蒙·法伦 迈克尔·谢弗 弗雷娅·梅弗  

导演:亚历克斯·加巴西 编剧:莎拉·菲尔普斯 Sarah Phelps/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

ABC谋杀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