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单车》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还会再看一遍,抱着一种投入的热情,细细体会狄龙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张。

看姜大卫导的片子,觉得他很商业,片子很吸引人,但缺乏真正担负社会责任感的勇气,是眼花缭乱、色彩鲜艳的大杂烩,没半点真心,比如那部《猫头鹰》,看的热闹,看的欢乐,但是,正如连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都有人会评价说:“过于调侃和揶揄就流于油滑”,姜大卫的作品恰恰是这样,他让我们欢笑,却不能让我们肃然起敬。

看狄龙导的片子,你会觉得他有一种朴实的文艺范儿,像一个社会思想活动家,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用力的想让人体会他的认真。

这两个人的气质和处事态度真的不一样,如果拿一个我欣赏的导演姜文来与他俩作比较,实际上,姜大卫像外在的姜文,狄龙像内在的姜文。

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人说的狄龙有自虐的变态倾向。他眼里的社会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不是洋娃娃,不是棒棒糖,但也不是狂洒鲜血和盘肠大战,不是美好而肤浅的感受,也不是走进死胡同一刀毙命的刺激与残酷。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狄龙的价值取向,他嫉恶如仇,他柔肠百转,他一片赤子之心,他其实是一个简单到黑白分明的人,但同时具有自我解嘲的能力。

《电单车》充满厚重浓郁的生活气息,里面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人种,全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接地气的人,房东房客,暴走族阿飞,小偷,放高利贷的,助纣为虐的黑医生,武馆朋友,只顾赚钱没有人情味的车行老板,自保其身的同事,拒载的出租车司机,街上见车就罚还一本正经宣布为“二十四小时为民服务”的警察,就是这些警察,等到市民的车子真正被偷掉了,却迟迟不作为,办事效率极低,交通状况糟糕,动不动就堵车~~~~这就是生活,社会百态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还有路边夜晚搭个架子就睡的水果摊贩,街道的顽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无不显露了狄龙对市井小人物的包容、同情和理解,连可恶的小偷形象他都设计了大奸二傻三卖肉这样的组合,是他深深的悲悯情怀吧,是他的切身体会吧。

宋达这个人物,聪明、单纯、傻气、心地善良,时不时迸发思想的火花,洋溢着快乐的生命意趣。他与小狗亲热地接吻(热爱小动物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他会为拥有一辆电单车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加班挣外快,省吃俭用,拼命存钱,甚至借高利贷,被物质主义的女友抛弃,车子被偷后不懈努力的寻找,寻觅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女朋友~~~等等等等,什么都是自己踏踏实实挣来的,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些人和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狄龙用一双细致入微的眼睛,为我们观察和呈现了这一切,看他的电影,会感受到许多细碎的小烦恼,也同样能体会出许多细碎的小欢乐。

狄龙的出身并不算好,他过早的目睹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过早的积蓄了许多受伤害的记忆,那些心里的苦,折磨着他,激励着他,他不逃避,只是努力向成功的目标大步迈进,这其中循序渐进的努力少了一分都不可以,他不能像姜大卫一样,把不思进取美其名曰为洒脱,把对人生的逃避和慵懒掩藏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那些艰难与充满焦虑的日子他放不下,就让它们成为尖锐的钉子,让自己变成一块强大的磁石。

片子虽好,仍有硬伤,有些叙事脉络不清,比如宋达和玉梅的感情发展,一带而过,含糊其辞;

还有一些镜头中出现的群众演员,比如吴宇森,他坐在车场里一堆脏旧凌乱的零件边,一言不发,与宋达无任何交集,看不出他这种出现有多大的意义,狄龙居然还给了他一个特写!当宋达悲愤的向警察发牢骚:“等,车子被偷了一个月了,还要等下去~~~~”时,吴宇森也充当着人肉背景,这倒有点意思了,当时现实中的吴宇森怀才不遇,不也在等待机会吗?总觉得狄龙有拉人一把的嫌疑~~~还有那个在酒吧替宋达点烟的女酱油,完全多余,砍掉了也不影响影片的完整性。

据说倪匡编剧这部影片时很敷衍,所以,我相信很多枝枝丫丫的小细节,不是出现在倪匡笔下,而是狄龙自己加上去的,有的加的好,比如某些喜剧片段;有的,如女酱油类的,是因为狄龙本身的经历,导致他对于弱小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同情心,时不时爱心泛滥,借着做导演的机会,拉这人一把,提那人一下的,让人家露露脸,挣点零花钱,但对于影片的整体性,没有任何用处。

其实,狄龙的心很热,也很软~~~

生活就要朴实诚恳,《电单车》是一部朴实无华的片子,是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片子,它教人抛弃迷惘,用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想一步走一步。看厌了那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轰炸神经的金属片,这样温馨朴素的老片子,我喜欢!

电单车電單車(1974)

又名:Young Lovers on Flying Wheels

上映日期:1974-09-20片长:98分钟

主演:狄龙 程可为 葛荻华 姜南 石天 

导演:狄龙 编剧:倪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