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说电单车。

狄龙导演处女作,还是倪匡的剧本。这些已经成名的老家伙,写少年时的状态与生活,总有过家家闹着玩的感觉。以电单车做主线,当然也可以有象征意味,写底层少年的上下求索,但将理想与信仰系于具体而微的事物,毕竟还是太过空洞薄弱,叫人难以信服。

又或者只是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求,赞美少年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可剧情又实在散碎简陋。那样的日子自己过起来还勉强——至少不会看破红尘吧;但看别人也如此过着,总是叫人昏昏欲睡。

所谓的世态炎凉,不过是些人性的小瑕疵——市井小人物的恶,总是首要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再坏也有限。就像张爱那句名言,可虱子多了虽然恼人,总不会伤筋动骨。

代表恶势力的高利贷者,靠凶狠嘴脸行走江湖,结果竟如此不堪一击——胜利来得实在太突然了,我不过是倒了杯水的功夫,他已经跪地求饶。有个按倒龙哥抽血的片段倒值得提一下,因为也算虐得颇为新颖,以及暧昧——难为编剧想出如此空前绝后的桥段,看着那一瓶番茄汁,我实在是胃口大开,这算是浇汁小鲜肉吗?

所以,最后的高潮戏只能交给大boss准岳父,可是他对于少年最严厉的压制,也不过是基于一段伤心往事。让人想不原谅都不行。倒是那个带宋达去借高利贷的同事居心叵测,可是呢,竟然又主动地改恶从善了。只是,这种善也还是面目模糊吱吱唔唔的。

不过宋达又何尝在乎,恶既软弱得不能影响他,善也空洞得不能引导他。

当然,肯定全是剧本的错。——少年虽以对抗姿态出现于世界之前,但这种对抗又完全无力可着。需要反抗的事物如此弱小,反抗者的力量与勇气从何体现?结果,连反抗都成为不必要;所以,连人物存在都成为不必要。

当然,如果原本就是为着最终同世界讲和,就不能把两方对峙的局面弄得太难看——不然怎么收场咧,难道再来一场盘肠大战?

所以,注定是个三流的电影,花痴是够了——其实花痴也不太够,狄龙果然是不太在意自己的美貌啊——却难以入心,更别提长久停留。倒是属于导演狄龙的一些情节片段有如散珠,虽然未被串起,但总有耀人眼目之处。

比如打输了回家和小狗亲吻,与枯坐在停车场的吴宇森视线交流,还有那些喜剧小元素——等等,女朋友中间是换人了吗?看来是全民呼声啊,衣服可以脱,恋爱绝不能好好谈。其实武侠圈应该和文艺圈好好聊一聊,取点儿真经。不能一谈恋爱就是刺马范儿,逼得龙哥往M的路上越走越远。

提电单车少不得要提后生——被称为狄龙的半自传体影片,后生明显有情得多。初看后生,觉得是一部典型的人格分裂之作。小姜在狄龙的镜头前,演绎的是狄龙的过往人生,展现的却是少年姜大卫的全部风情。

但骨与血毕竟是狄龙的——但其实又有什么分别呢,他们就是最完美的少年。

两部双生(!非特指)片并看,互相印证,可以强化许多未言明的概念。细细体味一下,就可以看出狄龙将目光投向哪里,以及他内心浓重的忧患意识与不安全感,还有他擦干身上的血迹,向主流文化与价值观靠拢的企图。

少年当然要进入世界,但世界总是恶意重重,在少年充满热血的时候给以打击。而包围着少年的人群暗影幢幢,善意相助总是包裹着祸心,唯一的目的是将少年完全毁灭。两部电影予人以同样的印象。当然,最后也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少年同他们曾反抗过的世界握手言和。

其实少年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反抗什么,但他们表现得仿佛能感觉到它的存在,隐隐约约,遮盖了其他所有。结合狄龙的出身背景看,这样的危机意识实在有迹可循。还没得到时已经不安,完全在手后更加忧虑。难怪人人都说狄龙克己甚——我已将所有外扩的自己缩至最小,你还能拿走什么。

远离张彻的热血少年以及楚原的完全大侠,狄龙用他细致而有情的镜头,记录了时代缝隙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小爱的生活,因离我们自己的生活太近,而充满烟火之气。有人喜欢有人不喜。但让人难以忽略的是,因为出身底层,以及内心先天的情怀,使狄龙在看向那些人与事时总怀有一份悲悯。而这份悲悯在经岁月沉淀后,还给人到中年的狄龙——

一双极为动人心魄的眼睛!

是的,没有之一。

电单车電單車(1974)

又名:Young Lovers on Flying Wheels

上映日期:1974-09-20片长:98分钟

主演:狄龙 程可为 葛荻华 姜南 石天 

导演:狄龙 编剧:倪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