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我小学时第一本一天读完的小说,现在想来,年纪尚小的我丝毫没有理解其中含义。直到去年年底,朋友聊天谈论女性主义,说到“包法利夫人这类女性角色是多数男性避之不及的”,才勾起我再次回顾的念头。
大约一个月前之后得空看了电影版,电影开篇的插叙,年轻女子身着金色丝绸华服,凌乱的发丝和慌张又恍惚的神情也没能掩盖她原本年轻姣好的面容。但是在这影影绰绰的树林中,美丽的面庞和这身金色丝绸长裙一样,都只是衬着年轻女性仓皇而逃的姿态越发狼狈不堪。此段最后一帧,身着华服的年轻女子倒在枯叶林里,金色绸缎和周围枯黄的萧瑟落叶格格不入,仿佛隐喻着女孩儿短暂的一生中浮华的理想和惨淡的现实的冲突。
电影中对于包法利夫人的童年铺垫较少,后来再次补读原著,对于少女艾玛的形象更加了解,对于包法利夫人的行为又多了份理解。“独生女”、“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子,面颊是玫瑰色的,头发黑油油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大髻,眼睛很美丽“、”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 、“十三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受着贵族式的教育” 、“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此类种对于少女艾玛的描述,无一不透露着浪漫主义、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缅想中的少女形象。
正如所有心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女青年一样,爱情像是“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在诗的灿烂的天堂里翱翔,年轻的艾玛幻想着憧憬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快点到来。婚礼前夕,艾玛看着窗外庆祝婚礼的宾客,眼神中藏不住少女幻想成真的喜悦。画面是柔软的温暖鹅绒色调的房间和蒙着莫兰蒂色的雾色蔼蔼的法国乡村背景,伴着艾玛的浅笑和宾客的嬉闹,幸福的稀松平常又深刻难忘。正如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浪漫主义色彩温暖绵长。艾玛天真无邪和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浪漫憧憬,都融在嘴角。然而此刻的欢愉,更像是短暂人生中对于真实的浪漫主义最后的祭奠。
当宾客散尽,画面转向和丈夫回乡的马车,冷冽深沉的夜色,深夜摇晃的马车中,刚刚成为包法利夫人的艾玛探头打量丈夫的家乡,眼神少了期盼,而更多的是疑惑和初初流露的失望。
艾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她终于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但她,真的得到了么?“谈吐象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书中包法利夫人这样这样形容丈夫查理。的确,查理品行端正,有着令人信服的人品和体面的工作,但在包法利夫人眼里,他是平凡甚至庸俗。她爱美,爱音乐和文学,而枕边人却毫无情趣甚至连包法利夫人深情吟唱的情诗都毫无回应。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内地的庸俗,生活的窒闷,理想的毁灭……她开始怀疑,厌倦。暗淡无光的生活渴望着“同道中人”帮她推开门,release the light in.
因此,当精明的商人勒乐带着华服装饰品等等美丽的高级货,当律师莱昂带着对一腔旅行、音乐、歌剧热情,当伪君子罗多尔夫带着“去巴黎”的承诺,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诱惑裹着“浪漫”的糖衣,在艾玛暗淡无光的生活上凿出一个个洞眼,给她带来了光。但当洞眼越来越大,到它们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艾玛才发现,“高级货”是要还钱的,浪漫的律师也需要体面的生活,伪君子永远是光说不做。自己的浪漫主义被有意无意的消费,大家的生活都在继续,只有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拼命逃离的现实中去。
故事的最后,在原著中,艾玛吞食砒霜,逝于自家床榻;包法利医生跪在床榻边,夫人的最后一句“你是好人”萦绕耳边,伤心欲绝。而在电影中,艾玛走进一条悠长的林荫道上,绊在随风散开的枯叶堆上,仓皇服下砒霜,枯叶衬着金色华服,愈发凸显“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悲剧结尾。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成了束缚她一生的镣铐。但是我认为,艾玛的镣铐不仅是全权寄托自我实现于爱情,她的镣铐,还有无法逃脱阶级体制,还有无法自由选择伴侣,还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在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残酷现实。
从一方面来说,艾玛是勇敢的,她敢于追求爱情,敢于直抒胸臆,她敢于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美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她是可悲的。可悲于,她没有区分虚幻和现实的能力,她以为的生活,就像少女时期读的浪漫故事和传奇小说,浪漫、有趣、充满希望。但是,即使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始终是农夫的女儿,正因如此,他的父亲才会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不太差”的乡村医生。这是命运安排的阶级镣铐。她如果认清现实,辅助丈夫事业,顺便掌握一些医学知识,或许包法利医生真的能超越“乡村医生”的名头,至少包法利一家不愁吃穿用度,受人尊重且小康生活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她不满足,年轻的艾玛被资本主义的浮华吸引,或是天真或是刻意地忽略了现实的镣铐,追寻梦想的虚幻浪漫主义生活,沉溺于无根的爱情和物质享乐。
更可悲的是,在每一个“觉醒时刻“,艾玛都选择了逃避。女性永远是敏感和多虑的,面对辛劳的丈夫、冷漠的情夫、越来越跋扈的商人,艾玛在无数的无眠夜里一定有意识觉醒的几个片刻。可是艾玛都选择了逃避。“躲进美好的幻想泡沫里总比现实的残酷美好很多”,艾玛可能这样想。如果说刚步入非理想婚姻桎梏的艾玛是勇敢的,与现实抗争是任性可爱的;现在全身心寄托于虚幻浪漫主义的她,只剩下过分沉迷于享乐的虚伪和堕落。“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的艾玛已经消失,慌张无措惶恐无助,被丑恶残酷现实的腐蚀之后,包法利夫人的所有挣扎都显得苍白可笑又可悲。

生于这个时代,我们多少是幸运的。虽然,阶级桎梏依然存在,但是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已经好了太多,跳脱阶级成就个人价值的例子也已经不足为奇。在现在的阶级内过的更好,好像比跳脱原有的“社会阶级“更让人关注。另外,值得庆幸的是,女性主义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敢于追逐爱情,同时也更注重自身发展而不是委身于婚姻或家庭。某种程度上,现代女性的选择越来越多了,社会对于女性的选择也越来越尊重和宽容。但是女性主义在中国仍然是处于觉醒阶段,有意识到正确认识,认识到做到,做到到做好之间,仍然有长长的道路要走。这个论题在后续文章中再做深入的剖析。

个人认为,女性主义觉醒可以推动女性更关注自身发展,让女性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而不仅仅受制于家庭和婚姻,这是现代女性相比于包法利夫人的幸运之处。但是,自身发展和浪漫主义是不违背的;我们不赞成的,是消极浪漫主义,即打着浪漫主义的幌子,逃脱现实的准则、义务和责任,一味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而基于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是保持内心温暖柔软的正能量,比如爱情、比如所有美好的艺术、比如对于美丽的向往。它是美好的、是值得追寻,是当你埋头现实辛劳生活时,抬头仰望的繁星和不自觉上扬的嘴角。
但愿世间的美好都与你环环相扣。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2014)

上映日期:2014-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5-06-12(美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瑞斯·伊凡斯 埃兹拉·米勒 罗根·马歇尔 

导演:索菲·巴尔特 编剧:Felipe Marino/Sophie Barthes/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包法利夫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