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故城

从BC MOMA出来,我行色匆匆赶回驻地,脑子里依然萦绕的是《拉姑莱特的夏天》,胴体的诱惑、洁白的面纱、唐突的昏厥还有收音机里的战争,这些元素缝合了整部影片的懒散与随性,使得注意力得以聚焦和持续。倘若少了性冲动的诱惑与略带异域风情的画面,很难想像仅靠喜剧风格怎能弥补导演粗劣的叙事技巧,以及乏味的生活陈设。倘若影片仅仅靠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和对异域文化冲突的彰显来博取彩头,很难想像它的媚俗怎能扛起突尼斯电影展中文化交流的诉求。它在轻松、戏谑与幽默中,不经意的渗透了东方文化的达观与包容,民意与政治的关系在影片结尾被提出,暗示了中东战争爆发的趋利性和人民的无辜。

导演很擅长多样的镜头长短组合,影片伊始便用轻快的蒙太奇剪切,调制出一味秀色可餐的地中海旁北非小镇的景象。短镜头直观且信息量大,拉姑莱特里,有浑浊的人流、久未修葺的白色露台,还有那抬头不经意间看到的地中海的那抹蔚蓝。点到为止的镜头效果,很容易制造出诙谐幽默的紧凑感。中东特色的面食与腌渍小菜,有一种拉姑莱特式的殷勤奉送,《出埃及记》里上帝晓谕摩西:“让亚伦与其子成圣为我祭祀,将细麦粉做成无酵饼、调油无酵饼和抹油无酵饼,盛放篮里和公牛绵羊同带来。”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虔诚的美食吧。

《拉姑莱特的夏天》的长镜头也很美。我们除了看到题材本身所散发的朴素魅力外,还看到长镜头对原生态生活状貌的再现,未经雕饰的保持了时空的质感,并拒绝使影像屈从于任何先验的判定。特别是影片中多处对女性睡觉状态的凝视,胴体的美成为一种景观,而不再是生动的主观对象,景深的构图也制造出一种空间的纵深感,借此拉开观众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拒绝入戏者过度关切女性的肉体。这种凝视与影片中房东偷窥女孩洗澡是有所区别的,后者的女性身体是动态的、透湿的,皂液与身体摩擦所激起的泡沫滑腻而稠润,有唤醒性冲动的意味。而前者的凝视保持了摄影机的关切、冷静与从容,丝毫没有偷窥的局促与慌乱,它的克制让一种凝视的美由内而外挥发,这甚至不像阿巴斯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美景化解内心的情感。而影片中的凝视是安静的、肃穆的,像某种意义的瞻仰,记得在贝鲁特北的高岗上,有一座松柏簇拥的“黎巴嫩处女”像,是基督教圣地,却同样吸引穆斯林家庭纷纷前来瞻仰。两者的瞻仰或许有某种共通的情怀。

影片放弃了古典的叙事章法,只有枚举而很少串联,街头青年的闲聊、家庭聚餐时的对话以及婚礼中的舞会,均可看做是自发的生活状态,它们穿插于琐碎的生活流中,观众甚至无法用规整的叙事逻辑来梳理整部影片,散漫、无形式感的叙事便是我对本片的第一印象。然而正是在这种散漫中,散发出东方式生活的惬意,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的少年们,憧憬爱情落落大方的少女们,还有最为重要的,我看到了多种族多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容忍与共存。

Levant,派生于拉丁文的“黎凡特”,是由法国意大利人的视角,越过地中海东,望这片托出了冉冉朝阳的土地。从希腊到埃及再到突尼斯的地中海东岸诸国,便得了这个“黎凡特”的美称,它是“日升之方向”的意思。在这个多种族多信仰的阿拉伯社会,秩序是很难维系的,穆斯林女人的面纱与西方女性低胸装可以处于同一个构图中,稍有差池,这种共存就会转化为仇恨甚至冲突。所谓黎凡特精神,便体现了一种包容与共存。

影片中三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他们互相交换食物,他们的女儿一起沐浴,他们共同居住于犹太人房东的阁楼中,都表现出和谐的状态。特别的,我们看到从意大利归来的克劳馥蒂备受民众拥戴,在阿拉伯社会中,女性崇拜是反常理的,这样一个光鲜时尚的女性却成为婚礼的中心,需要多大的包容。然而当选择突尼斯当地音乐“So What”还是西方古典音乐“婚礼进行曲”时,这位受益于西方文化熏陶的女人竟然选择了更讨当地人欢心的前者,整个婚礼晚会随鼓点一起徜徉,我们仿佛降临在一个北非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之中。而三个家庭中的女孩在“择偶”时,并不遵循传统的选择相同宗教信仰的伴侣的原则,她们更愿意接受一种无拘无束的爱情世界。她们大胆的衣着、酒会中荡然无存的矜持与结尾那场“破处”的闹剧,均表现出年轻人与父辈在爱情观与价值观上的冲突。然而,这种冲突并不持久,孩子与父辈都能站在彼此的立场谅解对方,彼此身上少了份执拗,多了份理解,观念的冲突最终还是难敌亲情的包容。

纵观整部影片,从社会的横向信仰差异到家庭内的纵向观念冲突,导演试图面面俱到的还原拉姑莱特小镇生活的原貌——教派林立、社会构成的多样性以及传统家庭关系面临困境。看似散乱的生活点滴中却蕴含一种内里秩序的支撑,千丝万缕的生活琐碎虽未能给观众一目了然的直观,却提供了一种触碰生活本质的可能,我们只能通过生活的边缘和琐碎,来触摸生活的核心。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就像任何试图剪断枝叶的做法都会折损主干的生命一样,旁枝末节有时候才是真正意义的核心。当影片结尾的主题浮现出时,正是前面的散乱才让影片陡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种震撼历史的力量。

影片中频繁出现收音机的话语干扰,然而开头的收音机天线被顽皮少年抽走,中间广播传来中东战争爆发却被民众置之不理,均暗示了政治的话语权被民众的生活所消解,他们所关心的并非政治的“巧言善变”,并非战争中蕴含的种族矛盾,而关注的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民俗、风俗与文化。影片结尾,在不经意之间,广播里播放1964年阿以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拉姑莱特里最后一个犹太人家庭离开了突尼斯,并暗示本片的故事发生的夏天是战争爆发前的一年。我不禁要问,一个逐渐走向融合,一个极具黎凡特精神的社会,如何在短短一年内再次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一个颠沛流离千年的民族重新获得家园,本是件美事,可为何要建立在逼迫另一个民族走上流浪道路的基础上?一个原本没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为何会在家园失落后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感,并使之演变为种族仇恨,代言一种扭曲的真主再世,或是一种恐怖主义?

历史的进程充满意外,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以简化的逻辑按图索骥者必定失望,陈平说这是历史的“扭度”。历史被改写着、消失着,并消失了,谁还记得这曾经和睦的邻里关系、这曾经和谐的共存?这种“扭度”被口口相传,母亲给孩子讲述家园的故事,难民营中生养的孩子,心怀对不曾涉足的家园的向往,在认定是仇敌的人丛中引爆捆绑在身上的炸药,像两年前的《天堂此时》(Paradiso Now),这样血腥的后果,是讲故事的母亲所始料未及的,她只能以手蒙面,默默流泪,这便是历史扭度的另一种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拉姑莱特的夏天》提供了又一种解释“历史扭度”的角度,它从生活中提炼出历史进程的不可思议性,就像房东看到脱去披纱的女孩时,却晕厥过去一样,这其中的荒诞便是“历史扭度”的后遗症。

联想到房东的犹太人身份,以及少女的穆斯林信仰,我们很容易明白这其中的寓意。房东对少女身体的偷窥,暗示一种犹太人对阿拉伯人(巴勒斯坦)土地的觊觎。在经历纳粹冷血屠杀后,一个曾经温驯的绵羊突然“面目可憎”,将那种残忍施加于另一个无辜的民族身上。他让女孩用面纱包裹好自己以免于失去贞操,他看到女孩在舞会上的“放荡”后便向女孩父亲泄密,他用金钱(免房租)去诱惑她的父亲以成全自己的肉欲,从头到尾充满一种猥亵与肮脏,于是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犹太人遭到突尼斯政府的驱逐。内部紧张的社会构成表面平静却暗流汹涌,从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几十年的战乱,煽起了所有宗派间的嫌隙,宿仇又增添新恨,翻手为友覆手成敌,黎凡特精神去哪里了?在政治与战争面前,它早已沦为掩饰冷峻真相的薄薄一层花纸,一捅而破了。

夜幕落下,从BC MOMA到东直门,我的思索继续着,二十世纪是艾略克•霍伯斯邦所说的“极端时代”吗?阻止恐怖主义蔓延的黎凡特精神何时才能回归?影片结尾,三个女孩静静的坐在沙滩上,眼前是碧海蓝天,内心无比宁静,演职员的字幕慢慢滚动,似乎有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影子。

10/02/02 4:00 原载于《礼·志》

后记
在北京,除了书与电影,便少了消遣的方式,囊中羞涩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偌大的城市中,时间被挤压了,辗转于地图上各个点变成一种折磨,真正意义上的时光变得局促而琐屑。《一一》中说,生命被电影拉长了三倍,若真有三倍于生命的时光,我便可以俯下身来,停下脚步,观察脚下的路,身边的景,感受那些路途中的人与他们身上的惊鸿一现。可惜这个假设并不成立,于是,我只能作为匆匆过客,在BC MOMA短暂的驻足。

坐落于北京当代MOMA高级住宅社区里的BC并不冷清,在我观摩突尼斯影片《拉姑莱特的夏天》时,整个影院座无虚席,热气腾腾的,在这刮着小李飞刀式嗖嗖冷风的寒夜,温暖使得电影变得平易近人。

BC MOMA开业不足一个月,已打起大陆地区第一家艺术影院的招牌,从托纳多雷带来《巴阿里亚》到放映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再到这次的突尼斯电影展,其艺术影院的气质彰显无疑。影院总共三个厅,分布在三楼的各个角落。二楼是会员的图书阅览室,大多存放的是一些当期的杂志与和电影相关的书籍,会员可免费借阅。阅览室并不大,其所陈设的书籍倘衡以电影这百年的历史,不免微薄,然而这里所收录的的译作和著作质量却很高,可满足大多数影迷的阅读需要。一楼是书店与咖啡屋,Kubrick书店里很是安静,有些书是到了安静之极才能读的。

在二楼偶遇超女厉娜,很浓的烟熏妆与脂粉气,似是为某杂志封面拍写真。为了制造出文艺青年的范儿,找到BC MOMA,也可以理解。可惜捕捉文艺气质,太需要感觉了,稍微不够就是小资,稍微过了就成文艺腔。从二楼的走廊到阅览室只几步的距离,她却无暇顾及,匆匆从大海报前攫取炫目,便以为抓到了本质。现代人,更倾向于从视觉呈现中提取精神,古老的文字便如法老的遗骸一样被压在金字塔底。文字如被遗弃,如文明被遗弃,我们在扔掉我们自身的高贵。

BC MOMA从孤独开始,也希望能永葆这份孤独感。有时候,无人问津才会酝酿出深刻,刻意的制造、讨好与标榜,总会让人感到不适。

拉古莱特的夏天Un été à La Goulette(1996)

又名:拉葛列特的夏天 / 拉古列小港一夏 / A Summer In La Goulette

上映日期:1996-07-25片长:89分钟

主演:Sonia Mankaï 阿瓦·科昂-乔纳森 萨拉·帕连特  

导演:费里德·布格迪尔 编剧:Férid Boughedir/Nouri Bouz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