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1-08

赎金:置死地而后生的决策

周末看《绑票通缉令》,过瘾啊。既然豆瓣上只有一个评论,那我就多费点神从剧情讲起:

一位白手起家的航空巨富儿子遭绑架,在与绑匪通话中,这位父亲意识到绑匪不仅仅为了钱这么简单,而是仇恨富人,这就意味着即使支付了200万赎金,儿子并不能活命。因此,这位父亲在赎回儿子未果之后,作出了一个惊人举措:通过电视直播公开宣布不向绑匪支付赎金,那200万美元用来作为抓住绑匪的悬赏。绑匪被逼无奈,只好杀掉同伙后并交回孩子后领取赏金。但绑匪最终被识破并死于父亲枪下。

这部12年前的电影情节不复杂,转承启合都很符合好莱坞模式。但是父亲的惊人之举是个大突破。这叫啥?置死地而后生啊。遭遇绑架是个很极端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能够理性分析并迅速作出判断,是大智慧。电影也因此冲突迭起:绑匪和父母、绑匪和父亲、、绑匪和绑匪、父亲和警察、父爱和母爱……编剧够绝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那则烂到透顶但还是被广泛传诵的“温水煮青蛙”试验。实际上,就算是开水,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按部就班处理事情。影片里面,警察、公众,甚至母亲,都选择了支付赎金换回孩子的思路,实际上,这明显是条死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如此?撇开亲情和冒险因素不说(这当然是主要因素,为了便于分析,还是暂放一边),对绑匪的分析不到位是问题核心所在。绑匪想要钱没错,但是他更仇富。父亲正是吃透了绑匪的心理才出此上策。果然峰回路转,先前把大伙耍得团团转的绑匪,现在被父亲的悬赏逼得发疯,但又不能杀了孩子——这是唯一的翻身机会啊。如此,事情才有了转机,最终被父亲大翻盘。

这是一部男人电影,因为我想没有女性观众能够接受片中父亲的悬赏举措。实际上整部片子就是围绕父亲来发展剧情,所有的冲突皆因父亲而起,结局也由父亲来完成。父亲,就是理性的象征,所以这又是一部理性胜利的片子。

最后再来看看一些可能性:如果父亲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故事成立吗?NO!没有商业层面交换意识的准备和对对手的分析把握,这个故事不成立。如果主角是母亲,故事成立吗?NO!母亲是感性代表,不适合承担理性角色,真要往下做,也就是美国版的《秋菊打官司》而已。

赎金Ransom(1996)

又名:绑票通缉令(台) / 赎金风暴(港)

上映日期:1996-11-08片长:121分钟

主演:梅尔·吉布森 蕾妮·罗素 德尔罗伊·林多 加里·西尼斯 莉莉 

导演:朗·霍华德 编剧:Alexander Ignon/西里尔·休谟 Cyril Hume/理查德·麦鲍姆 Richard Maibaum/理查德·普莱斯 Richard 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