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六期,曾经采访过、书写过、拍摄过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事迹的文化工作者们,和焦裕禄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老乡们,他的家人,以及今天传承焦裕禄精神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代表们,逐一登台,带领观众再次走近那个“用坚强的毅力与炽热的情怀,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的焦裕禄。此外,戏剧总导演田沁鑫,演员王洛勇、代乐乐、岳旸也通过舞台剧演绎致敬经典文艺作品《焦裕禄》,向观众展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真实事迹令人动容
他既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一位好父亲
1962年冬天,在兰考“三害”最严重的时候,党派焦裕禄来到了这里。面对眼前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他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与天斗、与地斗,让沙土地生根,让盐碱地生芽,让内涝的兰考生出了泡桐花。最终,他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那片土地,也永远活在了千万人的心里。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之子穆晓方、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焦裕禄外孙余音,分别从不同视角还原真实的焦裕禄。节目中,穆晓方引用父亲的一句“就这么多人能为他掉泪,这不是一个好干部,这是什么?”,生动地展现了焦裕禄为国为民的“人民的好公仆”形象。
在女儿焦守云的讲述中,除了有父亲“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还有她自己无尽的遗憾,“那个时候说实话,我是一门心思就是要跟着我奶奶,所以又哭又闹,他就拿一点东西哄着我喊爸爸。所以我现在真的是非常地后悔,能喊爸爸的时候喊得太少了。”
一句“能喊爸爸的时候喊得太少了”,不仅戳中了众多网友的泪点,也让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央视网、中国历史研究院、头条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纷纷泪目转发,并致敬焦裕禄:“他不仅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王洛勇再塑经典人物
重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抗争和奋斗
艺术来源于生活,焦裕禄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大小荧幕。1990年,峨嵋电影制片厂导演王冀邢用45天的时间拍出的电影《焦裕禄》,把“焦裕禄精神”传遍了祖国每个角落。如今,《故事里的中国》重现焦裕禄的经典事迹,王洛勇等演员又用30分钟精彩动人的演绎,再次将焦书记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舞台上,王洛勇饰演的焦裕禄,在大雪纷飞的火车站对逃荒的乡亲们许下承诺;在面对马副主任的质问时,理所当然地回答“老百姓的命比天大”;在肝病复发时依旧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继续带领干部们修堤坝……最让人触动的,还是他为了不耽误工作,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默默承受着发病的苦痛。无论是紧紧抓住抽屉的手,还是时刻惦念老百姓的心意,都让观众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节目播出后,王洛勇的表演也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网友感慨:“今晚看到王洛勇老师的精彩演绎,仿佛回到了几年前陪奶奶一起看电视剧《焦裕禄》的日子。从抗洪救灾到强忍病痛,每一场戏都让人动容。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官,王老师也是一个好演员。”
“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
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代代相传
在兰考的475天,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焦裕禄倾尽所有。在他的影响下,现在的兰考泡桐成林,昔日的风化口变成了良田。2017年2月27日,兰考县成为了全国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焦裕禄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至此,焦裕禄书记曾经奋斗过的兰考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也已经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世代流传。
如今,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年轻的身影,他们从前辈手中接棒过来,脚踩大地,俯身为群众服务,实践着新时代的焦裕禄精神,谱写新时代最美的青春之歌。本期节目便请到了其中的三位代表:王晓楠、杨杰兴、张骅,讲述他们的扶贫故事。
其中,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土壤学博士张骅,不仅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还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他说:“我记得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时候,学校一直教育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当时我不懂。等我真正到基层我才知道,有一些贫困的群众能因为我的存在,过得好一点。那个时候,我发自内心觉得,我的价值可能比我发一篇高水平的文章更加有意义。”
从《在烈火中永生》里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江姐、许云峰,到《焦裕禄》里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让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熠熠生辉的焦裕禄,《故事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他们永不褪色的名字,将如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