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9-24

足球流氓:我们球迷的故事

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我永远吹着泡泡)

Pretty bubbles in the air (空中美丽的泡泡)

……

夜晚,寒冷的美国街头下,Matt的背影看上去略显凄凉,他独自唱起了西汉姆联队歌,步伐却如此坚定,他似乎从未离开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一起喝着酒,鼓着掌,不知疲倦地跳着,大喊着United!

就在一个月前,Matt带着委屈来到伦敦,他在这里受到英国球迷文化的熏陶,学到了哈佛大学都不会教的东西——成为Hooligans。再回到美国时,已经不再是那个懦弱的Matt,在GSE他脱胎换骨,室友Jeremy此时在他眼里就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打趴下的娘娘腔。这不是勇敢,而是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是由无数拳头打下、由无数血液凝聚的GSE精神。这种精神使人内心强大到自负,无论只身一人身在何处,永远坚信Pete承诺的“我们不会拉下伙计们”,然后并肩战斗,一起狂妄地在街道上呐喊、怒吼。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球迷数量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球迷文化是个很庞大的概念,它从19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是博大精深。但或许是中国足球长期低迷且发展时间略短的缘故,让球迷并不能在中国的民间很好地发展。若不是近几年高层自上而下的足球改革,中国的足球市场将更为冷淡。至于球迷文化,中国更可以说是一片贫瘠。

在我印象中,只要是跟看球沾点边的就可以叫做球迷。四年出来看一次世界杯的叫球迷,常常熬夜看欧洲联赛的也叫球迷,这对后者来说太不公平了,也是对“球迷”这个群体的羞辱。在这方面,欧洲对“球迷”这一概念归类更为精确,他们根据人们对足球或对某支球队的感情投放程度,用四个单词来给“球迷”分级。

从低到高依次是:Fans、Supporters、Ultras、Hooligans。一定要有中文词语对应的话,可以分别翻译成:观众、球迷、死忠、足球流氓。这样的翻译其实也不够准确,最好再加一些解释性的关键词:观众(跟风、伪球迷),球迷(理性、懂球帝),死忠(偏激、狂热),足球流氓(暴力、战斗)。结合考试的百分制,这四种类型的分数分别是:60以下不合格,60-80合格,80-90良好,90以上优秀。

从数量上看,在中国,观众Fans的人数是最多的,就是他们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越位”。第二类,Supporters,才可以称得上球迷,他们也是足球世界的中流砥柱,他们视野广阔,有支持的主队,也并不排斥其他球队,足球第一,主队第二。第三类应该是作为球迷的我们很尊敬的,也是观众非常不理解的群体,他们就是死忠,Ultras。死忠们视自己的球队为信仰,像Matt那样在胸口处纹队徽,不落下一场球队的比赛,在现场可以呐喊全场,可以以任何非主队之外的球队为敌。死忠往往集中于主场的某一看台,现场的巨幅TIFO就由他们策划。在中国,如工体御林军,济南奥体北看台青年,虹口蓝魔,天体十二卫;在欧洲,如伯纳乌南看台,海布里北看台,安菲尔德KOP看台,老特拉福德西看台等等等等,也包括Pete领导的GSE。无论在酒吧,在街上,在球场,他们总是那么张扬,肆无忌惮地唱起自己的歌。死忠不只是声势浩大的代名词,死忠的价值更体现在当球队远赴客场时孤独的追随,他们视名誉高于一切,无惧对手,GSE远赴曼彻斯特,哪怕被40多个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的曼联死忠围堵,GSE一行八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冲上去捍卫自己名誉。在中国赛场,也可以看到关于“一个人的看台”的死忠行为。正是因为有死忠球迷,足球才会充满血性与激情,才会成为男人的运动,他们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持。

如果说,在足球世界里,观众充起了数量,球迷负责了质量,死忠注入了精神,那么,Hooligans呢?

是野性。

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杆来衡量这一群体及其行为,足球流氓就等于违法犯罪。历史上最为刻骨铭心的海瑟尔惨案,前几年的埃及塞得港惨案,还有今年欧洲杯频发的暴力群殴事件,可以说这一起起事件的罪魁祸首皆为足球流氓。起因就像电影中那样,两拨人见了面骂着骂着就打起来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结果肯定是不可控的。大部分情况就是打完了就撤,演变成无法控制的局面时就会发生惨案。

“足球无关生死,但足球高于生死。”比尔·香克利的这句名言在足球界影响甚大。实际上无论一项运动多么令人疯狂,生命安全永远是一切行为永远不能逾越的红线。纵然足球永远不能高于生死,但谁也无法操控人类的情感,足球流氓的极端行为一次次地用生命作为铺垫来拔高足球的影响力。

这个矛盾永远无法调和,是足球运动的必然产物。Pete是GSE的领袖,他有着光复GSE名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不断战斗来捍卫协会的名誉,没有第二选择。只能退出,不能逃避。而当你有一群可靠的队友的时候,打架是令人上瘾的。一旦你打了一架,只要意识到自己还没死,就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就像Matt的独白:“我从未如此接近死神,然而我却有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前所未有的自信。对于暴力,老实说,他在我的身体里滋长。”

《足球流氓》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一个灰色视角观察Hooligans们的日常。我们发现,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Pete这一角色大大丰富了Hooligans的形象。在GSE他是当之无愧的领头人,打架生猛,无惧无畏,他有担当有胆量,GSE会员们都信赖他。他没有家庭,一向独来独往,足球和GSE是他的全部,这可能也是对一个美国佬Matt有迷之好感的原因,毕竟算得上是亲戚。这样一个打架不眨眼的足球流氓,工作却是教小孩历史和体育,这也是他的收入来源。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足球流氓居然从事教育行业,但事实就是这样。其实教育并没有那么神圣,足球流氓更没有那么不堪,我甚至认为宁可让Pete教孩子,也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做老师强。Pete可以与孩子打成一片,可以在地铁中主动为女士让座,更可以在生死关头舍弃生命选择死亡换取兄嫂的安全,Pete塑造了一个在文明社会灰色地带的真男人形象。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团体,如果你始终无法接受,可以远离,但别唾弃。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群人,他们需要用暴力这种最原始的手段去维护自己崇高的旗帜,崇高的旋律。

没有收入,甚至没有任何利益,是什么让这么大群人凝聚在一起,不惜受伤不惜流血?是西汉姆联队,也可以说是GSE。Bovver因为性格原因带来的私人恩怨,而做出了“背叛”GSE的举动,让Major命在旦夕。那晚,懊悔的Bovver突然站到公共座椅上大哭着唱出了能唤醒自己的歌: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Pretty bubbles in the air, They fly so high, Nearly reach the sky, Then like……这是Bovver和兄弟们曾经并肩战斗的口号,只要旋律响起,他会知道,自己并未走远。

Major受重伤后,Pete要拿出所有的人与Tommy决一死战,并在这之后金盆洗手退出GSE。然而就像赌局一样,押上所有的注赌的最后一局结果往往损失惨重。冤冤相报何时了,就这样,Tommy十年前的丧子之殇,也让Major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一命真的能抵一命吗?最后米尔沃尔的Martin与Major在病房相拥而泣,Pete死了,Major重伤,Tommy的儿子还是无法复活,Tommy的伤痛也无法抹去,一个令人哽咽的结局。

看到最后,《足球流氓》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才体现出来。这部电影并不是宣扬暴力、美化足球流氓的行径,而是用GSE的落差感、Matt的经历提醒着我们,纵然飞扬跋扈,年少轻狂,最终也要云淡风轻,退出江湖。Major当年在GSE呼风唤雨,还是为了家庭离开了GSE。Pete最后也是为了亲人准备离开,但很不幸,最后一道坎他没有迈过去。Matt是幸运的,Pete用生命教给他学会放手。

记得在开始天台上,当Pete听说Matt被室友陷害而导致退学后,Pete咬着牙说,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打的他后悔为什么做人。现在社会中充斥着Jeremy这样风光无限却内心龌龊隐君子,与这种人相比,Pete简直是一股清流。迫于外界压力或利益诱惑,太多人的太多选择是像Matt一样忍气吞声,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流氓的作风似乎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都希望这世界上足球流氓事件可以少一些,不要再让无辜的球迷收到伤害。但不可否认的是,足球流氓永远不会消失。如果没有了他们,足球一定不会像现在这般精彩,真到那时,我们或许会怀念Hooligans们。

——2016.9.24

足球流氓Hooligans(2005)

上映日期:2005-09-09片长:109分钟

主演:Elijah Wood Claire Forlani Cha 

导演:Lexi Alexander 编剧:Dougie Brimson/Josh Shelov/Lexi Alexander

足球流氓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