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三部曲不仅是电影史上的壮举,更是奇幻文学的一次里程碑,是一部少有的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与许多单纯的影视化不同,指环王不仅仅是对原著的还原,更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在继承了原著精神的同时,还注入了好莱坞风格的现代剧本创作理念。
作为一部诞生于百年前的作品,指环王原著的内核为何?又是怎样的文字蓝本,铸就了电影的非凡声誉与巨大成功?
这要从原著作者托尔金,中土大陆之“第二世界”创造者的理念说起。

1 托尔金的奇幻理念
与许多只专注与虚构创作的纯粹作者不同,托尔金是语言学学者出身,对奇幻题材的文艺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为此,我们可以省去诸多无用的揣测,从他本人的话语中得出指环王的内核。
托尔金的奇幻观点体现在《论童话故事》的演讲中,他将自己所写的虚构作品称为神怪故事fairy stories,概念更接近我们现在所称的奇幻,以与传统的童话fairy tales区分。托尔金认为这类题材包含四大要素。
一是奇幻。奇幻故事发生在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幻世界,托尔金称之为“第二世界”。但与童话式的虚构作品不同,托尔金极度强调第二世界中魔幻元素的与世界其它部分的整合性与一体性。换言之,奇幻世界既要不同于现实,又要能在逻辑上严谨自洽,使人信服,让人把对虚构世界的“不相信”抛到脑后,而能沉浸其中(如果有人再用阿虚的截图表示“在虚构世界中寻找真实性毫无意义”,大可以截图托尔金的语录进行回击)。
二是恢复。奇幻故事能让人重新看清在生活中的熟视无睹而被忽视之物。我个人认为这可以被理解为“陌生化”,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世界。这种做法常常出现在讽喻类作品中,如格利佛游记中大臣们比拼跳绳,不由让人反思现实中的政客作秀是否真的比杂技高级。而指环王中人类为和平生活的痛苦挣扎,也将进一步让人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与生命的意义
三是逃避。逃避更接近娱乐功能,指给读者一个机会,从日常劳作中解脱,在奇妙的异世界中暂时忘记现实,获得放松与愉悦。正如越是在都市中享受工业化成果的人,越是喜欢原始乡村的淳朴风光。对现代人而言,中世纪风格的奇幻旅程也具备非凡的吸引力,是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四是慰藉。我认为最接近托尔金意图的词应该是“治愈”。经历强烈而令人痛心的绝望后,主角一定会在转变中迎来一个光明的结局,托尔金为此生造了一个词eucatastrophy,国内有学者翻译为“善灾”。这是指一个笑中带泪的结局,虽然结局光明,但也会伴随着淡淡的忧伤,一如指环王结局中魔戒虽然被摧毁,但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将随之消逝:精灵文明的离去、弗拉多的创伤及与中土大陆的诀别、亚拉冈和阿尔文注定以悲剧告终的爱情。在托尔金看来,圣经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eucatastrophy,耶稣的受难、复活与离去包含了无限的治愈与伤感。所以按照托尔金的美学标准,在日式动画中他可能会接受魔法少女小圆,但一定会非常憎恨Fate zero这类作品的结局。在他看来,把现实的丑恶引入fairy story,让好人不得好报是非常丑恶的作法。
按照托尔金的评价体系,指环王当然是具备四大因素的典型作品。但从历史意义上,该作最大的成就在于第一点——奇幻。托尔金第一个真正铸造了完全架构而细节丰富的奇幻世界,将童话中寥寥数语的设定变成了几近坚实的奇幻现实。指环王之前,骑士与龙的童话传说只会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主角是一位国王与一位公主,但你不会知道这个王国有多久的历史、其民族与文化渊源如何、气候地理为何、手下有多少臣民、多少封邑、多少军事据点,国内奉行怎样的统治策略、服装花纹为何等。而指环王则是身体力行将虚构世界打造完整,其中人类、矮人、精灵、兽人与龙的设定更是成为了西幻的标准范式——精灵也是在托尔金笔下由童话中的小仙子转变成如今高大英武、智慧俊秀的完美白人形象。
但脱离其历史成就,单就作品本身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如果只按托尔金自己的标准,指环王无疑是完美的奇幻作品,但这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作法可能不太令人信服,否则世界上也不会有许多对指环王的批判之声。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指环王的最大缺陷不是体现在其作为奇幻这一类型作品上,而是作为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非常薄弱。

2 指环王的文学性弱点
可能与其学者出身有关,托尔金的作品有着夹叙夹议的风格,习惯现代小说的读者很快会有不适应:你会发现作者更关注、着墨更多的部分往往是设定——古老的传说、恢弘的建筑、神秘的古代语言与遗物,而非主流文学所关注的人物与情节,造就了其文学性的单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单调平板的人物
指环王的人物形象高度固着而脸谱化。一是体现为人物形象的高度固定。这点很像一些古典作品,如三国演义,曹操永远是奸雄、刘备永远是善人、诸葛亮从登场之际就能指挥战斗,多智近乎妖,完全不需要成长与转变。同样,指环王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也永远是坏人,勇士永远是勇士,智者永远是智者,人物形象沿袭之前的设定一成不变,即使换了白袍,甘道夫的贤者形象也绝不改变。
二是人物挖掘深度的不足,导致形象雷同。由于缺乏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多数同一阵营的人物是趋同的,比如正义阵营都是正直勇敢、邪恶阵营则阴险残暴,除了种族和技能很难区分众人。而主角之一的亚拉冈就是一个缺乏性格特征之人,他具备了一切正面角色的美德:正义、勇敢、冷静、智慧、武艺高超、仁爱善良,但面面俱到往往等于一无所长,这样的圣人形象毫无特别,很难激起读者的共鸣。
斧凿痕迹极重的情节
即使在细节设定上异常厚重,指环王的情节演进却极为牵强而不自然。你会看到许多非常“刻意”的剧情:也就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正确,但从当事人视角看来压根根本不合理的举动,极大削弱了真实性。如果说斧子掉进河里被仙女捡起来是能接受的,但主角心有灵犀忽然预知河里有仙女,所以把斧子扔进去就很牵强了。托尔金的情节恰恰给人后一种感觉。
例如第一部中,亚拉冈在队伍走散的时候选择追寻梅里和皮平,而放弃了携带指环的弗拉多与山姆,理由是护戒人的命运已经不能由他掌控,而且他不忍心看梅皮二人丧命。预知剧情的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让亚拉冈开启拯救洛汗、刚铎并回归王位的剧情线,但在当事人的角度拒绝保护魔戒依旧是一个很愚蠢的决定——什么人能够放心两个战斗力低下的霍比特人携带至关重要战略性武器潜入敌人大本营?又是什么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护戒的使命,只因为自己身为男人的直觉?这个情节同样出现在联军进攻魔多以掩护弗拉多时,是非常生硬而不自然的转折,只有预先知道剧情的人才会这么做。
松弛的氛围与结构
这集中体现为两点:反派太弱和闲笔过多。
托尔金原著反派的表现力非常不足,敌人战力忽高忽低。安格马巫王是索隆手下第一大将,但在风云顶上联合四个戒灵被亚拉冈一人打走,还用了带毒匕首这种极Low的作战方式。对主角一路尾随,更是被瑞文戴尔的护城河冲走,下场狼狈。为此白城守卫战前夕,甘道夫大谈安格马巫王的可怕就显得相当可笑。当读到安格马巫王以坐骑偷袭希优顿,最后被女子和半身人联手击杀时,给人的感觉只有巫王至始至终是一个弱者,不能像托尔金期望的那样,先给予读者绝望,再回报以感动和慰藉。
此外,另一个影响整体氛围的原因赘余笔触很多,即那些无法对之后情节造成贡献与影响的章节。如汤姆庞巴迪的设定在剧情上除了增加解释负担毫无用处——作者不得不解释汤姆为什么如此强无敌,以及为什么正义方不能靠汤姆打败索隆,甚至不能让他帮忙保护魔戒。
刻板印象与种族歧视雷区
托尔金的世界是典型的善恶二元——人类、精灵、矮人势力是好人,兽人、巨魔、哥布林为坏人,后者没有人权,正义势力也不需要以伦理对待他们,本身也是设定的一种。但过于符号化的善恶对立一旦渗透到人种和地域上就有点微妙。
比如最先进的努曼诺尔文明源于西方之地的神,其在中土的据点也位于西方,而邪恶的魔多势力则在东方,如索隆以及哈拉德等文明。
西方文明的标志是白色,也是米纳斯特里斯的颜色,而东方则是红色与黑色;正义的西方人类是白人,东方人则是黑皮肤,还是因为和食人魔混血导致肤色变黑,兽人哥布林强兽人则更黑,更愚蠢落后、残暴而无理性。看了这部作品,读者会直观地感受到西方文明,东方邪恶,白皮肤正义先进,黑皮肤邪恶落后。但在国际舆论中肤色的政治问题远比东西之争大,加上女性美丽而戏份不够,所以如果在今天,这部作品播放时受到的抨击会更多。
以上就是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面临的问题,他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原著精华的同时更好地回避其弱点。事实上他很好的做到了,其所用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剧本编写方法对原著进行了重构。

3 从原著到剧本的重构与传承之道
同样是虚构创作,电影剧本和小说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小说作者会默认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接受一个漫长的故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快速浏览或者细细品味,也有充足的余裕完成整个故事的旅程。
但电影不同,不管是处在什么文化层次、具备怎样期待和动机的受众,都只能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看完故事。电影要保证的就是在两小时的时间内尽可能全程保持住读者的兴趣与注意,并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释放完全片的信息。
什么是最能让读者提起精神的元素?
人物的变化、紧张的氛围与强烈的戏剧冲突。
这恰恰都是原著有所欠缺而在电影中得以弥补的地方。
人物降格与弧光完善
人物的变化与成长之所在剧本中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能为剧情的演进提供契机,更在于其契合着观众的心理:人人都希望转变,希望变为更好的人,比起一开始就很完美的主角,一个在磨难中变得强大的角色更讨人喜欢、也更让人有代入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好莱坞故事都爱讲述开头不怎么样的人自我顿悟解决危机,即人物弧光的完成,因为市场就吃这一套。
而指环王原著角色平板无趣的重要原因则在于角色塑造得太满了,以至于没有什么成长的空间。为此电影版做的就是把原著中过于高高在上的角色塑造得更世俗,更有弱点,更接近普通人。
亚拉冈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弱点:对自身的不自信与随后自我流放,在出现阿尔温遇险的危机之前,他一直没能克服先祖被魔戒诱惑的心魔;
法拉墨变得更冷酷愤怒,不像原著中的亚拉冈第二,睿智冷静到仿佛读过剧本。他对弗拉多一样刚开始满怀戒备与不屑,最终从哥哥的死中了解了护戒之旅的意义,做出了高贵的举动;
弗拉多更像常人,他原著中睿智、高贵、令人敬畏的救世主特质减少了;
亚拉冈未来的妻子阿尔温也不是那么坚定,一开始甚至打算顺从父亲的意志回到西方。她的转变是最终战胜疑虑,选择相信人类与爱情的力量。其父爱隆更不像书中那么智慧悲悯,而像一位担心女儿普通的父亲,从一开始强烈反对亚拉冈与女儿的结合到之后主动送上圣剑则是这个角色的改变之旅;
而洛汗国王希优顿算是修改得较多,我个人也认为效果出色的形象。电影中的希优顿非常真实,不是小说中英勇牺牲的模式化老英雄形象。他有过在圣盔谷大战前的压抑、迷惑与恐惧,有过对刚铎不施援手的怀恨,在对峙萨鲁曼时的退缩与自责,接到烽火时一刹那的迟疑。他表现得不是无所畏惧的传奇勇士,而是一个明知恐惧为何,却驱策自我努力克服的普通老人。这个角色背负重任一步步在自我怀疑中前进,最终光荣战死,无愧于心地与列祖列宗相见。
这就是电影的处理之道:模糊了常人与英雄的界限,比起对英雄神性的赞歌,更突出歌颂凡人与其变化。这种手法在艺术性上或许有争议,但相比原著,无疑是更适合现代电影受众的作法。
倒计时的加入
倒计时是电影作品中的常见手法,作用就是让松弛的剧情紧绷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反派装炸弹、绑架人质喜欢定时,这样能让主角争分夺秒地救火,调动读者全情投入。
倒计时常常在紧要关头出现,而且时间紧迫:如果名为暑假作业的Boss将在9月1日毁灭世界,比起让主角在7月份得知这一消息,在8月31日晚上才知道更有晴天霹雳的效果,战胜Boss的过程也会更有戏剧性。
而原著的松弛则也是缺乏倒计时的结果——没有一个线索推动主角尽快行动。典型的是在白城守卫战结束后,索隆刚遭惨败,不可能立刻行动,弗拉多又行踪不明,正义势力是否该休养生息?这一时机非常尴尬,因为没有促使正义方一定要行动的理由,只能靠甘道夫以神棍的方式预知剧情——我夜观天象,感到这时候我们应该出动了。
为此电影加了一条倒计时——阿尔温即将在索隆的阴影下失去生命。
单从设定角度这个情节见仁见智,可能有原著粉认为荒唐——索隆的头号马仔安格马都越不过爱隆家门口的河,毒药连个半身人都毒不死,还能靠念力远程杀他女儿?但从电影视角,我认为这个情节是成功的,它成功让剧情加速:如果亚拉冈不在倒计时内解决索隆,他心爱的女人会死去,而爱隆也不得不克服成见,尽其所能地帮助女儿,其手段就是为亚拉冈完成圣剑的重铸。为此,这一倒计时直接引发的断剑重铸、精灵王亲自送剑、以及亚拉冈最终奋起走向亡者之路,在第三部中制造了大战前的波澜起伏,也丰满了二人感情线的进展,而这条爱情线在原著中是几乎不存在的。
封闭回环的结构
电影这一形式其实更像短篇小说,时长和剧情高度受限,所以需要提升角色与场景的利用率。关于如何充分的利用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有一个被称为契诃夫之枪的理论,就是作品中出现的元素最后一定要被利用到,用不到的元素则根本不该让它出现——正如作品中出现一把枪,就必然要让枪在某个时机打响一样,是一种力求节俭经济的创作风格,也非常适用于节奏紧张的电影。
但托尔金的创作恰恰与之相反,他的小说中充斥着诸多不响的枪——之前出现的元素对故事发展不起作用,或者作用相对于所花叙述成本过于低效。这正是指环王电影版大幅删减的依据,汤姆庞巴迪、洛汗国的指路人、以天鹅骑士为首的刚铎诸侯、重夺夏尔等剧情都被删除,因为这些人物难以服务于主旨,也难以分配到足够的戏份完成人物塑造,与其白白增加叙事的负担塑造几个半吊子,比如全部删去。腾出的戏份充实了圣盔古、白城两场大战,并补充了原著中缺失的暗线,如亚拉冈的感情线,也增加了体现英雄人性化特征的诸多细节。
恶势力的强化与戏剧性的塑造
托尔金的反派战力问题在电影版中也未得到完全解决,但有了极大改善:这不仅依靠剧本的优秀,更离不开强大的表现力。
小说中不温不火的战斗场景得到了极大充实,在圣盔古与米纳斯提力斯守卫战中得到了绝佳体现。遮天蔽日的兽人大军,撕碎城墙的投石机,在天空散步绝望的戒灵,乃至小说中一笔带过却在电影里大放异彩的哈拉德战象。而战绩可悲的安格马巫王也终于在电影中获得了表现力增强的机会:他打碎了老年人甘道夫的手杖,并把他击落下马。至少在那一刻,观众有了一种老头子会不会被巫王杀掉的紧张感,这是原著的平铺直叙所难以做到的。
好莱坞属性的其它方面
当然,作为大制作商业电影,这部片在其它方面也留下了美国化、好莱坞化的痕迹。例如迪耐瑟的形象就和好莱坞作品对政府的弱智化有所关联。
好莱坞英雄习惯从腐朽的政府手中拯救世界,政府一定足够要腐朽,英雄才能展现光辉,为此政府首脑如果不是最终Boss那最好就是白痴猪队友。电影中的迪耐瑟被塑造得昏聩无能也是美国大众对政府政治正确的反映。而原著中,迪耐瑟虽然已陷入极端失败主义,但尊严尚在,智力也未受影响,在睡觉时穿着盔甲佩戴宝剑,则体现了他意志被摧残前曾有过的不屈心智,如果没有多方势力相救,迪耐瑟的预见甚至是正确的。或许比起美国传统,英国人托尔金对统治者的态度更加尊重吧。
而比起原著中血统高贵的半神形象,亚拉冈则被增加了更多奋斗者的色彩,增加他和岳父的冲突,强调了靠努力迎娶了比自己背景远为优越的女人这一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腐朽的迪耐瑟倒行逆施时,亚拉冈力挽狂澜,一如罗斯福之于胡佛救美国于经济危机中:既有高贵的政治出生,又有奋斗的经历,的确是主角的不二人选。
此外,一些插科打诨与杂技镜头事实上削弱了本片的氛围与史诗感,如精灵踩滑板射箭,把矮人当武器投掷,洛汗国女子双持单手剑砍象腿,让半身人控马等杂技动作,颇有浮夸之感。
但难能可贵的是,整部作品依旧保持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氛围的严肃性。中世纪重视品格的内敛风格被没有被张扬的美国风所覆盖。可以认为,在本片中好莱坞风格的贡献远远超过造成的出戏效果。

4 后指环王的奇幻时代
由其它媒介改编的影视评论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作品失败的原因是没能成功地还原原作,这原作可能是小说、游戏或者漫画,在粉丝心目中比改编后的影视剧更美好。这种说法的本质是把影视看做文字或漫画的附庸,认为编剧只要把已有的内容照搬上银屏就好,忽略了电影作为艺术体裁的独立性。
而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电影早就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运作体系。所以真正优秀的改编电影应该拥有电影独有的形式与节奏,而不是作为原作IP的还原机器。所以诸多优秀的改编作品反而很有独立电影的质感,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对原著漫画的解构与重构恰恰是其优秀之处。
而这个评价也同意适用于指环王三部曲的电影。彼得杰克逊将结构相对松散的原著凝练成了一部结构清晰的商业剧本。在情节上,删除了大量对主线缺乏贡献的角色和桥段,通过强化反派、设置倒计时来把控剧情节奏;在人物上,对英雄人物普遍采取的去圣化改编,赋予他们世俗化的动机与弱点,在保持原作风味的同时,传承托尔金奇幻四要素的同时,尽可能地迎合了当代观众的需求。可以说正是改编后的剧本让托尔金夹叙夹议、平铺直叙的风格获得了更紧凑的节奏感与层次更为分明的人物形象,得以成为被更多人所接受的指环王电影。
但是否能说彼得杰克逊的改编已然尽善尽美?
或许未必。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版的情节固然标准,但也包含着些许俗套的桥段。将传奇英雄凡人化的作法极大参考了好莱坞流水剧本的模板,受挫成长的青年主角、男女主的情感路线、吸引女性的精灵帅哥与搞笑的矮人,仍然无时无刻不再提醒观众这是一部走安全路线的商业大片。但我认为,与托尔金的原著一样,彼得杰克逊版本的指环王的成功并不在于剧情的新颖与巧妙,而在于对“第二世界”的创造——正如托尔金头次一次创造出坚实可靠而包含无限细节的奇幻世界,彼得也以极高的编排技术将这个世界呈现在银幕之上——凯萨督姆的雄奇宫殿、罗斯洛立安的静谧夜空、西方之窗月夜瀑布、卫戍之塔的七重高城、与摩多熔岩奔涌的末日奇景都是极为震撼的视觉创造,将其集于一身的指环王三部曲更是成为了奇幻题材美学典范。
而这种独立于主流文学之外,辉煌壮丽的虚构美学恰恰体现了指环王作为奇幻这一类型文学所具备的独立性与生命力。无论是托尔金的原著还是改编后的电影,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富于文学价值的作品,相反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表现上相对于同为名著的主流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劣势。但正如托尔金本人的观点,奇幻故事并不一定追求主流文学所关心的真实人性与社会,而能通过第二世界的缔造让人们再度变为听童话的孩子,给予人们传统文学中无法得到的向往、着迷与慰藉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托尔金将其奇幻价值理念推至极致的作法反而导致了这种理念更快走到尽头。没有作品能在托尔金所设的四要素框架下挑战指环王,直到有人另辟蹊径,开创了全新的奇幻价值体系。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就是一个典型。如果说托尔金将奇幻读者看作渴望慰藉的大孩子,给予他们歌谣一般温暖隽永的结局,那马丁则强调“人生并非歌谣”,用更为现代的存在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冰冷无情的冰火世界,把读者从白日梦里拽起来接受现实的鞭打。而伴随着奇幻作品曝光率的节节攀升,这一类型也越来越多地和庸俗的大众产品联系在一起,如在异世界冒险的众多网文、轻小说中,托尔金的奇幻设定更是沦为了爽文的点缀要素,而让人见怪不怪了。
所以当今奇幻如此泛滥,这一切不仅要归因于出道即巅峰的托尔金做得过于成功,还有借电影三部曲将奇幻这一小众类型推广向主流视野的彼得杰克逊之功劳。后者对经典原著的传承与重构让奇幻之风吹入千家万户,无数的编剧、作家与游戏开发者至今仍受益于其成就,不断贡献着水平参差的西幻作品。在其最优秀后继者冰与火之歌持续难产的当下,我们也期待着,指环王的后继者能否走出一片天,让奇幻体裁在中世纪以外更为广阔的文化土壤中重获新生。
首发于B站专栏: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522359

指环王3:王者无敌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

又名: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台/港) / 指环王III:王者无敌 / 魔戒3:王者归来 / 指环王3:国王归来 / 指环王3:皇上回宫(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04-03-12(中国大陆) / 2021-05-14(中国大陆重映) / 2003-12-17(美国)片长:201分钟

主演:伊利亚·伍德 西恩·奥斯汀 维果·莫腾森 奥兰多·布鲁姆  

导演:彼得·杰克逊 编剧:弗兰·威尔士 Fran Walsh/Philippa Boyens/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托尔金 J.R.R. Tolkien

指环王3:王者无敌的影评

ZoHar
ZoHar •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