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nd Never Back Again
                ——To Frodo Baggins

RotK的花絮里,Lij的最后一场戏被翻来覆去拍了无数无数次,最后PJ终于叫停,两人抱在一起哭泣。
我太能理解PJ,总有些人是特别的,总有些东西是仪式一样的存在,一旦完成就象征着某种结束。
PJ对Lij说,你是最好的,最棒的。
我无意夸大某个个体的重要性,也绝不愿忽视这整个团队的努力。LotR的团队每个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个人都不可忽略,最终LotR的成功也是这一群人的成功,一群人的梦圆。
但是真的,没有Lij,一切都会不同。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有Lij那样大大的纯净的蓝眼睛,而那蓝眼睛中表述出来的被放大无数倍的纯真与痛楚,最清晰最明确地表达出这部作品的主题。
并且无可替代。

 
Frodo绝不仅仅是Frodo,当Lij演绎Frodo时,他也绝不仅仅是一个人。
就像有一群人——PJ,编剧们演员们道具们所有工作人员们,还有30分钟的片尾里那长长的感谢名单——他们,他们的心灵与情感,悲伤与喜悦,透过那双眼睛共鸣。

 
“Elijah Wood有一种真挚,正是这种真挚让他成为饰演Frodo的不二人选。”
我曾经对着这句话哑然失笑。
我曾经想,任何一个看过原著的人都会明白原著中的Frodo与电影中呈现的有多么的不同。Elijah或许完成得很好,但Frodo的确是电影与原著中差异最大的那个。
但是后来,当我看到许多爱Frodo的人评论“只有看了原著,才能明白Frodo的伟大时”,我很为Lij为PJ不值。
我无意指责,却很想对这样的评论者说——别让崇拜与爱蒙蔽你们的眼睛。
那些所谓PJ为了商业性牺牲了主题的深刻为了给Arwen与Aragorn的爱情线加戏牺牲了其他角色为了突出Sam的伟大而牺牲了Frodo的言论,似乎很爱托老的原著,却未免太盲目罢。
盲目到爱极原著,却感受不到电影的制作者们对原著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

 
有时候,为了保留某些东西,必须要牺牲某些东西。
 
有些东西放在小说中尚可,搁在电影里,影像化之后,却有画蛇添足之嫌。譬如夏尔之乱这一段,放在书里当然是好的,阅读是一件很让人沉静的事,当我们接触文字时我们思考,细水长流,但在电影里呢,情绪已经被推向巅峰后,三十分钟的平静足够让人怅然回味,一个小时却过了。
Frodo也是影像与文字不能兼得之处。
小说里的Frodo五十岁——大约是人类的三十岁,尽管外貌仍然如同刚刚成年的小伙子,但是他的心已经成熟而睿智。
我无数次地想过电影完全按照小说来塑造Frodo会怎么样。
但是我想不出。
我的脑子完全被Lij的大眼睛占据。
那双动人的蓝眼睛,像鹿一样纯真而羞怯的蓝眼睛,太美丽了,美丽得让人觉得,没有一个Frodo比这一个更教人痛苦。
换一个更年长的男演员来演Frodo会怎么样呢,他会更睿智更成熟更男人更坚强更像个领导者罢,他的痛苦会更百折千回。
考虑到托老经历过的战争之痛,来来来,让我们想象一个骑士Block版本的Frodo。
或者想象一个Jean Valjean版本的Frodo。
他们教人崇敬,教人为他们屏息,教人在仰望的同时自省。
那很好,但我真是太理解为什么PJ最终选择塑造一个Lij这样的Frodo。
远征队里,已经有Gandalf有Aragorn有Boromir,他们都或成熟或睿智或勇敢,在这样的智者与战士环伺之下,纯真脆弱的少年才最有可能突围而出,以其不能承受之轻,去承担那一条主线之沉重。
这是理性。
感性上,我想大概没有人舍得放弃Lij那样的眼睛。
最初大约是模模糊糊的感觉,随着拍摄进程推进,越发心神摧折,越发觉得不可取替。
那很容易让人生出怜惜之情的双眼,开始是明亮的,逐渐折射出深邃的痛楚。
最脆弱的,要面对最强大的、压倒一切的邪恶。
这就是反差。
这种反差最为慑人。

 
于是,因为选择了这样的Lij来演Frodo,并由此而选择塑造Lij式的Frodo,许多情节要做出相应的改编,有些部分或有争议,但诚然都有其理据。
所以电影完全淡化了Gandalf在Bilbo的生日宴后一去便是十七年。不,不是淡化,那段时间在电影中就是不存在的,因为Frodo没有长大,他还是那个纯真少年,不谙世事,未染风霜。所以他的恐惧被放大,他的勇敢被转化为脆弱,这是为强化他少年感所做的改动,也是为体现戒指的强大所改写的情节。PJ着重刻写这个角色脆弱的一面——有时让人觉得相当不舒服,譬如风云顶上的弃剑——但也由此刻写了他的坚强,他恐惧,但他最终选择了走下去。
于是Sam、Sam与Frodo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被改写。角色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反映演员之间的关系,Sean是一个照顾者,于是Sam也是一个照顾者。虽然因身份之故Frodo掌控方向,但Sam远比原著中来得成熟和坚强,因为Lij19岁,而Sean29岁。
这些都无损原著的思想传达,因为无论怎么改,Sam依然内心简单,他的精神有点儿粗,他喜欢安定的生活胜于冒险,但他不缺少真正的勇气,他看不到太远的东西想的也少,但他仍然可以在Frodo倒下时背着他走向山顶。他的友谊和爱支撑Frodo走到最后,正如同样地,Frodo的坚持让他在几个可以回头或是放弃的岔路口选择继续向Mount Doom跋涉,Frodo的慈悲最终让Gollum带着魔戒溶入滚滚岩浆,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没有消失,甚至因年龄设定的改动而更加深刻动人。
这是最高明的改编手法。
它留下了最本质与精华的东西。
我一点也不奇怪LotR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谁能说电影喧宾夺主了呢?
我承认,在TTT和RotK两部切到Frodo一线时,我也很想快进。
这条线真是该死的无聊。
但是,正如Lij所说,那就是Frodo与Sam走过的路,那条路本就是无聊的,没有丛林探险没有畅快淋漓的厮打没有朋友的重逢。
什么也没有。
在那条路上一切斗争是凶险而微妙的。
我真喜欢圣盔谷与Minas Tirith的两场战役啊,烽火点燃的时候、Gandalf带着Eomer和无数骑兵在黎明来驰援的时候,我燃得无法自已。
PJ的其他线都拍得非常非常好看,精彩、恢弘、瑰丽而浪漫,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精彩恢弘瑰丽与浪漫。
唯有几乎要被遗忘掉的Frodo与Sam的路,阴暗、潮湿、忧郁。
可事情就该是这样的,总有人要牺牲,这条无聊的乏味的阴暗的路,总有人要去走要去完成,而所有那些精彩的恢弘的瑰丽的浪漫的线,最终为戒指落下岩浆的一刻铺垫,当所有人聚集于黑门之前,是最无聊乏味的主线导致了黑塔的崩塌。
 
而Frodo的伟大恰恰在于——我不会说他意志坚强战胜了多少诱惑——他的伟大恰恰在于,他让其他人有了可以展现他们伟大的机会,Aragorn为了帮Frodo引开Sauron的大军而率Rohan与Gondor迎敌、Merry与Pip从不谙世事的Hobbit成长为真正的骑士、Sam背着Frodo走过最后一段路程——这些,这些在作为魔戒最终被毁的助力的同时,其前提是唯一的,那便是Frodo一个人直面魔戒,承担了所有与邪恶斗争、与自我斗争的痛楚,他让其他人无需面临选择。
持久的痛苦,全中土的邪恶,压倒性的崩溃,灵魂的创伤,一切的一切,最阴暗的一切,都藏在那双蓝眼睛后面。
那蓝色最终竟然没有破碎。
但它空了。

 
有几个片段特别棒。
其一是Rivendell会议上,精灵矮人人类巫师争吵成了一团,小小的霍比特人望着魔戒,毅然说“I will take it”。
那里Gandalf的眼神真好啊,那悲伤的眼神。
拯救中土,为什么一定要让这个他无限喜爱无限尊敬的小霍比特人去送死呢?
可偏偏不得不为。
后面远征队出发时Frodo小声问Gandalf往左还是往右,这个桥段,真是一点都不好笑。
他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走呢,他简直是这大大世界里最不起眼最弱小也最无辜的生物。
可偏偏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也偏偏只有他,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

 
然后是两处眼神变化,其一在FotR的末尾远征队分崩离析Frodo决心自己走上毁戒之路,其二则是末日火山之口,最终被魔戒所惑。
两处都给了长长的镜头,而Lij的眼睛也不负众望地变化万千。
要撑起这么长的镜头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单纯从这两处长镜头便可以清楚地看出PJ有多爱Frodo,又有多爱这部作品。

 
关于Frodo的意志坚定与否,书里和电影里都是通过差不多相同的两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来表现的。
书里是这样写的:
“一个声音从山姆身边冒出来,脸色苍白的佛罗多就站在那边,却已经恢复了正常,他的眼中只剩下祥和,没有压抑、没有疯狂、 没有恐惧。”(摘自朱学恒版翻译)
而电影中,当Frodo和Sam冲出末日火山大门时,Frodo带着释然与感动说道“
“It’s gone. It’s done.”
没有人能从那压倒一切的邪恶中幸存,这就是没有人能在末日火山口丢下戒指的本质意义,但是我们的主角,他的灵魂仍然保留着光明,战争给予他创伤,但并不能将他完全毁灭掉。
在这样的折磨过后仍然保存着善良、纯真等等美好的东西,固然被诱惑了,但在戒指消失后却能真正摆脱它的影响,从邪恶的熔岩中移开视线抓住朋友的手,这本就是托老与PJ给予Frodo最大的善意与敬意。
虽然悲观。

 
We set out to save the Shire, now Shire is saved, but not for me.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打开FotR,从Concerning Hobbits开始,看到Bilbo戴上戒指消失之前。
太美好了。
美好到我看了一遍一遍,微笑着,泪水无意识地滑落。
有些伤痛无法复原。第二部的Gollum’s Song,岂非就是最恶毒的诅咒,但也是最悲凉的自叹。
呵,我们迷路了,永远也回不去了。
呵,你迷路了,永远也回不去了。
Frodo最后真的没能回家。回想他做的选择,又有哪一次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是怀着永远也回不了家乡的悲伤呢?可是他毅然决然,他走了下去,沿着越来越黑暗的道路,最终通往他的末日。
In darkness I hear a call, calling me there, I’ll be there.
And never back again.
此后唯有在梦中与你,与你们重聚。

 
我简直是愚蠢极了。
Grey Haven, White Shore,这难道不是最明白无误的死亡的暗示吗?
可是我从来不曾这么想过啊,每次到结尾,到Into the West歌声响起,我还能注视着孤帆远去与金色的日光茫然自失,当Frodo带着忧伤而虚茫的眼神一步一步走上船,而后回头微笑,我还能注意到他最后小小地一挑眉,那解脱了一般的愉悦。
直到有一天,看到这样一句话,“其实灰港离别说的是佛罗多的死亡:他去了一个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而且不再回来,那不是死亡是什么?”,我像被点破了一层窗户纸,躺在床上哭得不能自抑。
那真是无法抵挡的悲伤。
如一个长梦醒来。

 
再见,Frodo,愿你在白色的彼岸安好。
谢谢你,Lij。
谢谢你,PJ。

指环王3:王者无敌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

又名: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台/港) / 指环王III:王者无敌 / 魔戒3:王者归来 / 指环王3:国王归来 / 指环王3:皇上回宫(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04-03-12(中国大陆) / 2021-05-14(中国大陆重映) / 2003-12-17(美国)片长:201分钟

主演:伊利亚·伍德 西恩·奥斯汀 维果·莫腾森 奥兰多·布鲁姆  

导演:彼得·杰克逊 编剧:弗兰·威尔士 Fran Walsh/Philippa Boyens/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托尔金 J.R.R. Tolkien

指环王3:王者无敌的影评

ZoHar
ZoHar •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