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真是个低迷悲催的年份,据统计全美观影人次仅1.29亿,创14年来新低,毫无悬念的提名为2011年的头盘金球奖与开春礼炮奥斯卡都埋下了让人兴趣缺缺的祸根。失去反思与评判精神的影片在一片回暖的经济中显得格外苍白,卖座不卖奖与卖奖不卖座的两大阵营势必纷争不断,然而暂时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片硝烟中能再次看见女性电影工作者的曙光。继去年奥斯卡将最佳导演奖破天荒的颁给了Kathryn Bigelow,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之后,年初金球奖又将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执导《更好的世界》的丹麦女导演Susanne Bier,而Lisa Cholodenko笔调诙谐的《孩子们都很好》除却获得最佳音乐/喜剧片之外,还为老牌好莱坞女星Annette Bening拿下最佳女主角一奖,彻底洗清6年无大奖的纪录,但不知该片在83届奥斯卡提名后的命运如何?
事实上在电影编剧的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要高出许多,尤其在20世纪初格外生机勃勃,甚至有超出半数的历史。但同样看看女导演的生存地位,则令人难以乐观,尽管努力与抗争不断,从政治地位的争夺到经济地位的攀比,电影行业中的男女比例似乎永远停留在九一开或者八二开的阶段,电影投资中的残酷与名利对女性而言本身就场考验心力、耐力和火力的战争,斗智斗勇斗技术斗人脉斗资金斗国籍,甚至还得斗青春斗时间,加之电影圈内部惺惺作态的男性势力操纵,票房与奖杯对于有政府扶持的丹麦、荷兰等小国来说相对显得轻松一些,但对于勇闯好莱坞的女导演们,更像是个海市蜃楼般的奇迹。
“女性电影导演之所以这么少,显然是因为好莱坞这个系统的顶层就是个男子俱乐部,永远是男人们在操纵。尽管在学校时我们可以一直玩那个叫做‘男女平等’的游戏,一旦毕业,事情就不一样了。”
——Jane Campion
然而,奇迹创造者总是前仆后继而来的,Sofia Coppola便是一朵奇葩。
这个自小生长于美国加州的70后女孩雄厚的家族史大约许多人都有所耳闻,简略的画个近代Coppola族谱大概是这样的:祖父Carmine Coppola(美国作曲家)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August Coppola、老二Francis Ford Coppola和小女儿Talia Shire。老大的主要功劳在于生了享誉全球的超级明星Nicolas Cage,另外两个孩子Marc Coppola 和 Christopher Coppola也栖身于电影事业中;老二是名震影坛的“教父”,也是Sofia Coppola常伴左右出镜的老爸,另外两个儿子Gian-Carlo Coppola与Roman Coppola在电影圈小有成就;至于三姑娘则是先后嫁过好莱坞知名作曲家David Shire与制片人Jack Schwartzman的知名演员,她的两个孩子也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过角色。
每次罗嗦完族谱都要长长叹一口气,一家子雄心壮志全在电影事业上且成绩斐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怕犹如暗黑势力般的庞大电影家族产业和父兄光环足以让任何一个家族后人胸口发闷,尤其是对于Sofia Coppola这一类渴望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导演们,家族里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勋章——例如老爸和堂兄,就是她闯荡生涯里的泰山华山喜玛拉雅山,媒体舆论如影随形,人人都在等着看笑话,就像人们爱看Paris Hilton怎么挥霍青春糟蹋家族产业勾三搭四扮演金发无脑女,看Alison Eastwood(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Clint Eastwood之女)拍《花花公子》的香艳封面一样,在这个高科技新传媒年代,最擅长的就是让糗事半秒传千里,丝毫不在乎她们创造出来的新世界——除非那真的能让人大吃一惊。
因而,过多的遭到传播媒体的关注,对于一个试图塑造自己风格的文艺片电影导演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舆论瞬间发挥智能搜索引擎,联想到你那无所不能的亲戚们。然而Sofia Coppola似乎很享受这一切,从婴儿时期便被老爸拉进《教父》剧组里的她,三部曲见证了她演员生涯的开始与成长,许是少女时期遭遇的影迷太过苛刻,导致她毅然投身导演行列。在尝试性的两部短片过后,1999年,一部以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手法讲述5个女孩自杀故事的《处女之死》开始让好莱坞对她有所期待,新颖的故事选材与迷样的表述方式令这部影片格外突出,美丽与残酷并存,昔日女孩的影象与挥洒不尽的阳光似在男孩们阴郁而迷恋的思维尽头游荡,充满了飘忽、迷惘却眷恋的意味。尽管这部影片没有为她赢得更多的奖项和呼声,但却是她导演生涯最完美的起点。因为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她关注男孩与女孩的内心,给最微弱、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以生存的力量,你能从中看见青春破灭的过程,单纯,美丽,寂静,迷幻,自私,糜烂,病态,连死亡都像是微笑的嘲弄。至今这部影片还被认为是能代表美国新人类生活观的影片。
Sofia Coppola所拍摄的每部影片都是带着关于女人的诉求而生存的,2003年拍摄的《迷失东京》令她名利双收,也成为她迄今拍摄影片最成功的代表作,她在影片中竭力挖掘“自我意识”,用平淡的手法描绘人性的隔膜与孤独,也许是与她的情感历程有关,在其中投射了过多自己的影子,令有故事的人变得愈发饱满而真实,也正因此,她也逐渐了解到自己婚姻生活中无法跨越的障碍,在影片拍摄结束上映后,便与老公宣布离婚。而同样搀杂了私人记忆的原创剧本影片《在某处》也不出意料的拿下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一个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浪荡子忽遇私生女寻父的故事,尽管题材稍显老套,但Sofia擅用的长镜头与含蓄的隐喻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那种充满了迷惘的等待和不安,进退维谷于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变成每个在等待与消耗生命路途中的人的真实写照,这种细腻而质感丰富的触觉并非每一名男性导演可以做到,但作为女性来说,琢磨感性是与生俱来的天分,甚至不需要琢磨,只需要灵感和天分。
Sofia导演历程中饱受差评的《绝代艳后》,尽管被人们打上了低俗而浅薄的标签,但仍旧通过每轮美焕的服饰、场景、出色的美术设计,展示了她身为一名女性服装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审美品位。也许正因大多数宫廷斗争片所表露出的情欲纠葛、政治丑闻和严肃话题过多,于是她将一段众所周知的熟悉历史拍得如此瑰丽精致、显赫华美,将这刚成年的时尚传奇Marie-Antoinette变得如此活色生香,令波旁王朝的繁华与荒淫、奢靡与艳丽跃然于荧幕之上,像是奶油蛋糕上的樱桃与草莓,像是每个女孩心底最柔软的公主梦,Sofia要说的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而是这段历史坍塌前最为明媚招摇、垂涎欲滴的春色。
这大抵是逻辑思维能力缜密的男导演们所无法企及的。不是因为审美品位或投资有限,而是因为着力点的不同,有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庞大的线索链以及精密周全的布局,不是人性上的缺憾和英雄主义的完美,仅仅是一点发自最平实生活的温柔的触感,看上去一地散沙,但却能深切感受到她传达的关于女性需要的共鸣。

——已刊载,勿转

在某处Somewhere(2010)

又名:迷失某地(港) / 放逐心声 / 某个地方 / 在何处 / 在某一方

上映日期:2010-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11-01-21(美国)片长:97分钟

主演:艾丽·范宁 斯蒂芬·多尔夫 米歇尔·莫纳汉 本尼西奥·德尔·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编剧: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在某处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