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1-05

鹰眼:《鹰眼》:有点儿可惜

这电影得罪英国电影人怎么那狠呢?荣幸成为英国08十大烂片之首。论观感,好像不至于如此。但想起英国人的保守挑剔,骨子里的严谨,也算明白了。谁让我们都被那个玻璃壳子忽悠了,那么强悍的机器找个扫帚棍一棍就毙了。如此被雷,前面的一切根本就成了找乐了。

《鹰眼》的大弊端是太玄了,属于梦工厂道貌岸然的在雷人。全世界的电子眼、手机都变成了监视器,所有数字类的机械都变成了杀手。这种创意再造一次《银翼杀手》可行,变成动作片显然没人愿意招呼,尤其在高科技的西方国家,更属于开玩笑的幼稚。
梦工厂擅长将机器与人之间的哲学彻底发挥,几部作品都拼着人造机器反被机器消灭的人文情怀大做哲学升华。这题材用滥掉了,也不知悔改。更明白的结果是,这种创意越多,类型片空间就越小,结局也更难掌控。
《鹰眼》用动作片包装这种本应科幻的内核,并且牵扯了军事战争和政治惊悚元素。乍看起来,绝对是一部间谍、冒险、军事、动作杂糅而来的商业大作。其实,理屈词穷的编剧根本无法再次为机器与人的终极哲学找到更好的适当注脚了,索性就变成动作片,也因为这是传统动作戏正在流行中。
而且,电影对于机器反噬的深刻内涵丝毫没有包装,仅仅当做情节必要的进程所展现。估计编导也明白,再次笔墨浓重强化此类哲学的现实意义观众会骂街,索性根本不予理会,而且相当无厘头的制造了惊人结局。强悍到惊人的伟大机器毁了国防部长、精英军人,却被一小女人拿根棍子敲敲就翘了。

敢情,观众跟着折腾一个来小时得来此等汗颜结局,明眼人不生气才怪。可是,为什么对此片没什么过多恶感呢,而且这是很多人的同感。可能就应准了娱乐电影两点必要的需求,一是新鲜,二是刺激。
在我们周边,电子眼等事物绝不少见,但用途仅限于操作者和被关联者逃避与反逃避之间的游戏,放在普通人,对《鹰眼》里面的玩意儿还是会觉得犀利和新鲜。况且,这些集成电路板随时随地万物皆兵,简直就是中国武侠的最高境界,从魂上国人、东方人也不见得排斥,放英国人那儿就不浪漫了。最搞的是,安检设备都会变脸,英国人哪受得了这个。
好莱坞动作片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关键还在于动作戏可以彻底放在任何类型片中。《鹰眼》受影界趋势影响严重,大玩儿枪战加追车的新潮动作场面,CG结合传统,高速剪切拼搭真枪实弹,表现出来就是新近好莱坞动作电影的成功法宝。对于《鹰眼》的同情,完全在于影片动作场面的可看性和刺激性,几场动作戏都是水准之作,颇尽娱乐能事。
还有就是希亚拉博夫比较讨喜,他演的戏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安全自在。从《后窗》、《变形金刚》到《夺宝4》,很大程度上为影片质量都添砖加瓦,保护票房。这家伙不仅斯皮尔伯格喜爱,大众也逐渐在拿他当事。原因很简单,这个看着聪明单纯的男孩子很和谐。反之,找个大龄女配戏就不见得可爱了。其实也值得同情,谁让编导非要安排A的对手戏是单身妈妈呢!

说到底,一部电影如果对雷人的部分毫不在意,而且肆意妄为一本正经的编撰自己的简单逻辑,结局肯定很惨。即使,这电影有很多部分还是值得一看的,也在所难免要走上自毁之路。《鹰眼》真的要检讨编剧和制片商,因为他们在犯着最好莱坞式的大错误,那就是过于想当然的闭门造车了。

鹰眼Eagle Eye(2008)

又名:鹰眼追击(港)

上映日期:2008-09-26(美国) / 2008-10-09(德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希亚·拉博夫 罗莎里奥·道森 米歇尔·莫纳汉 比利·鲍伯·松 

导演:D·J·卡卢索 编剧:约翰·格伦 John Glenn/特拉维斯·赖特 Travis Wright/希拉里·塞茨 Hillary Seitz/丹·麦克德莫特 Dan McDermott

鹰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