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这部电影,我以前是看过,但是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至多是把它当做一部不错的科幻电影来看,这段时间又想起这部电影觉得它意义非凡。于是,昨天又看了一遍,写下本文,整理一下思绪。
2003年,本电影上映,彼时的人们肯定想象不到,不久后的几年,鹰眼计划将被付诸现实。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也普遍的意识不到——智能网络在未来将成为常态。
2007年,小布什总统启动了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计划监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视频监控、电子邮件、即时信息、文件传输、语音通讯、存储数据、甚至是你正在进行的网络搜索,本计划代号“棱镜”。
2013年,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于6月6日同时爆料棱镜门,爆料提供人为棱镜计划的参与者之一,非正式内部人士——斯诺登。斯诺登的名字一夜之间响彻世界,风头无两,有人说他是超级英雄,有人说他是叛国者。
2017年,万物互联,5G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服务,这些词汇越来越多的从人们口中说出。5G网络作为新一代无线网,是4G网络传输速率的几百倍,这种传输速率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也在国内持续蓬勃发展,阿里云与亚马逊和微软成为全球三大云服务商巨头之一。
于是,我大胆展开想象,【未来网络】(免费,不限量,网速超级快)+【万物互联】(随时随地,各种场所,无所遁形的监控和数据传感)+【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得到质的跳跃,百兆亿级别的数据毫秒处理完毕)=【无可阻止的智能网络时代】
彼时,你几点吃饭、哪里吃、吃什么;你几点睡觉、睡哪里、睡多久;你的消费地点、消费能力、偏爱品牌等等;你的出行时间、活动范围、固定时间的固定出现点等等;你喜欢跟谁在线聊或者通话、亲友的亲疏程度、撩不撩陌生人等等;你的网络上发表的评论、你写的文章、你惯常浏览的文章和视频等等……
这些信息都会被你所使用,或身处其下的终端上各种的传感器采集。可被采集信息的终端有手机、电脑、平板、智能家具电器、智能汽车、智能佩戴品、纳米科技进一步突破还会出现智能穿戴、或者是各种个人与公共监控设备等等……采集的信息被传输至服务器,通过各类信息服务器可以为你建立虚拟模型,这个模型有你的年龄、心理、性格、爱好等等特征值。
彼时,网络比你更清楚你的好恶,你的行为习惯和你的选择倾向,基于人类的不理智性,网络可以为你做出最大程度的优化选择。当这个时代到临,我把它叫做智能网络时代。
此时我们可以庆幸,所有的这些数据并不会被一家公司所收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看企业们在做的事,以小米为例。我们看一下小米的产品链,手机、手环、手表、电脑、路由器、智能摄像头、空调、净水器、平衡车、智能体脂秤……如果你是一个狂热的米粉,那么你的日常所需,小米都可以为你提供。当你使用这些设备,这些设备采集的信息,会被你的一个小米账号串成一条线,被汇总处理,由这些产品构架出来你的虚拟模型,还不够真切吗?
另外,请不要忘记公司跟公司之间是可以战略合作,数据共享的。
或者说,难道就不会出现如电影中所描述的政府主动采集公众私有数据的情况吗?事实上已经出现了,棱镜门涉及的公司就包括了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美国在线、Facebook、YouTube、Skype、Paltalk这九大公司,这些公司向美国政府开放自己的服务器,让美国政府可以轻而易举的采集到用户数据。看到上述几家公司,不得不让人们展开想象,这些跨国巨头大公司都向政府妥协了,那么那一些中小企业呢?
也许大家看到这些,陌生的国外公司名字,不觉得有什么,那么我把它全部换成大约同等地位的国内的公司(按照国外公司名字出现的序列一一对应)——小米或者步步高(旗下品牌有OPPO和VIVO)、华为、百度、搜狐、新浪、人人网、爱奇艺或者优酷、阿里巴巴、腾讯。
生活在国内,你能够避得开上述几家公司,不使用他们产品,不浏览他们网站吗?细思极恐是吗?可这是现实,是已经到来的现实!并且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止的现实。
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说实话,我们能做的很少,只能尽可能的避免在网络上留下一些私密信息,但我觉得也无异于太平洋里去挑水——不死不休也无济于事。在我写本文之前,我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因为已经意识到这么一个趋势到来,并且不可逆转,那我只能接受,但写到这里,心情还是有些沉重。
也许我应该再写一些东西,再思考些东西,把本为升华一下,但是,我无力继续了。

鹰眼Eagle Eye(2008)

又名:鹰眼追击(港)

上映日期:2008-09-26(美国) / 2008-10-09(德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希亚·拉博夫 罗莎里奥·道森 米歇尔·莫纳汉 比利·鲍伯·松 

导演:D·J·卡卢索 编剧:约翰·格伦 John Glenn/特拉维斯·赖特 Travis Wright/希拉里·塞茨 Hillary Seitz/丹·麦克德莫特 Dan McDermott

鹰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