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第一人称非虚构电影的拍法没问题。
普通话当画外音感觉隔应,至今还没遇到使用提效的作品,反而用外语或方言更贴合影像(因为观众有陌异感?我也不知道啥原因)
素材如果太多,进行取舍,按主题按逻辑皆可,安排一条叙述线;现在看有些繁杂、凌乱,给人一种想把什么都掏出来讲的感觉。
画外音(文本)尝试用简约的语言表达,适当做些停顿,表达过于密集并不是好事,不需要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出来。
省略和留白反而会产生余味,引导观众进入到影像,导演自我回忆、思考、质疑的同时也是与观众建立交流。
声音与画面适当分离,留些“间隙”,创作者如同是对别人的素材(而不是自己的)进行评述,这样诗意会涌动起来。
纪录中加入虚构,这是一种手法,比如让演员扮演你。
推荐一部短片,《美丽城旧事》,可以看成是此类主观散文短片的典范。
推荐一本书,《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非常好。

一部关于我过去22年生活的私人电影(2018)

又名:一部关于我过去22年生活的私人实验3D电影 / An Experimental Personal Film about My Past 22 Years in 3D / A Personal Film about My Past 22 Years

上映日期:2018-05-26(杭州) / 2018-09-15(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片长:3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方天宇 编剧:方天宇 Frank Fang

一部关于我过去22年生活的私人电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