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长评观点纯属个人观影体验,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一起讨论。)

先说结论,我认为,电影中“睡觉”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具体含义不同,但纵观整部电影,它无疑在指代生与死的临界点。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通过睡眠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促使我们第二天更好地生活、工作、学习;而死亡正如影片中所说,是“陷入深沉而永久的睡眠状态”。从中可见日常活动与睡觉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和电影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关系的叙述十分类似——“人类正是因为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才能更好地生存,如果死亡不存在(即永生)那么最终也会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基于生与死、日常生活与睡觉之间存在的共性,我将几种不同的情况类比如下:

(1)日常活动=生存

(2)每天正常睡觉=接近生存与死亡的临界点(知道死亡的必然性从而珍惜生存的每一天)

(3)永久、深度地睡眠=死亡

(4)非正常地入睡=半死不活、生不如死的状态

(5)从不睡觉=永生不死

除最后一种状态是电影设定,其余四种状态人类都遇到过或终将遇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4种“非正常地入睡”。这种状态在影片里主要体现在两处,一处是前期闵基宪通过医院得来的麻醉剂入眠;另一处是影片后期徐福被押上实验台强制提取脊髓时认命般地闭上眼睛陷入“沉睡”,这两处都属于“非正常地入睡”。

我认为,影片除了借美国人之口提出了生与死的主题,以及部分情节通过两位主角的对话直接展开生与死关系的探讨,此外,部分情节是借主角们关于“睡觉”一词认知的变化,契合了剧情进展,也间接地暗喻了他们对生与死态度的变化以及最后归宿的选择。接下来我将结合影片中“睡觉”一词的含义变化浅析两位主角的心路历程。

电影中最早出现“睡觉”一词,是开篇闵基宪去医院讨要麻醉品时说,自己由于头痛已经两天没能睡觉了,此时他对“睡觉”的看法是“人总要睡觉才能活下去吧”,但当他借助麻醉剂这种非正常方式入眠后,却陷入噩梦(后期交待了噩梦源于对死去同事的负罪感)。根据上文总结的类比关系,“难以正常入睡但仍渴望睡眠”对应了基宪此时身患绝症但一心求生。而“通过麻醉剂入眠却陷入噩梦”也暗喻了基宪在强烈求生欲望的驱使下反而陷入一种生不如死的状态。随后,基宪在第一次见到徐福、同意安部长的要求进行实验的那个夜晚再度失眠,我认为失眠的原因是基宪对实验失败(会导致自己最终难逃死亡)这一可能性的恐惧(因为紧接着的剧情就是基宪暗戳戳地向林博士打听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因此基宪的两次睡觉都以失败告终,象征着此时他被极度强烈的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主宰,因此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

而基宪是什么时候成功睡了个安稳觉呢?是在二人躲在海边、就是否带徐福回研究所一事发生冲突,基宪被徐福气到头痛发作、陷入昏睡。基宪入睡前,徐福问基宪“我为什么要救你呢”“你值得我这样做吗”实际是在迫使基宪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促使基宪反思之前被“求生”和“怕死”主宰的内心。对此基宪的反应是承认了“你说的没错”,但他仍未完全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又以大吼大叫来掩饰内心“人的确终有一死,但我还是想活下去,这样有错吗”。而他在安稳入睡醒来后,终于向徐福坦承自己之前一直不愿面对的心理阴影——因为怕死对同事贤秀的死亡袖手旁观,徐福为安慰基宪,用超能力在海边堆了一座石墓,又改变了鸟儿的飞行路线,通过石墓、朝阳、飞鸟展示了何为“向死而生”,用这一行动温柔地告诉基宪“人的确终有一死(贤秀和你最终的归宿都是这样的石墓)但死亡或许并不可怕,知道死亡的存在反而更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朝阳下的海边石墓和飞鸟的美好记忆冲淡了基宪噩梦里的深沉海水和惨白月色,象征着基宪开始摆脱同事死亡的心理阴影。闵基宪在海边安稳入睡,也暗喻了他在徐福的帮助下,内心开始逐渐从极度强烈的欲望和恐惧中走出。

基宪在海边得知在研究所生活了十年的徐福从未睡觉过。从不睡觉、从未经历正常人类的生活,对应着徐福在理论上永生不死,但也因此迷失了自己生存的目的。徐福说“我在思考我的命运”,也是在思考“我是否也能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存在”。同样是在海边的场景,通过徐福回忆“妈妈”林博士的两句话“永远,就是没有尽头”“死亡,就是永远地陷入沉睡”揭示了徐福的两种命运,而这两种命运最终归宿都是“睡着”——被推上实验台“没有尽头”地提取脊髓而“睡着”、以及因缺少抑制剂而“永远地陷入沉睡”。了解了这一点,再重新看待闵基宪和徐福离开安全屋后劝说徐福回研究所的对话“--你总不能一直逃跑吧,也剩不下多少时间了?--我知道。--而且你还要打那个针吧?--我知道。”就能清楚地发现,徐福不是有意在顶嘴,他的确知道自己不打抑制剂会吐血而亡,也知道自己除了回到研究所(陷入生不如死的实验状态)无处可去。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此时基宪并不清楚徐福会面临这种生不如死的状态。

那么徐福又会选择哪一种命运?在来到海边前,徐福说过“人类真是愚蠢”这样的话,其潜台词是“难道永远地活着就这么值得人类追求吗?”自出生就在被检查、吃种子、打抑制剂中度过的徐福不知道正常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因此对自己的永生和人类追求永生的欲望十分排斥。但当他逛市场、穿上正常孩子的衣服、吃泡面、触摸到真正的海水,在基宪的陪伴中第一次感受到正常人类的生活,徐福的想法转变为“真美啊,活在世上”,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生活注定不属于他。徐福在海边堆起石墓促使基宪反思生与死的意义,又来到教堂与自己的“家人”进行了最初的见面&最后的告别,他说自己“既害怕死亡,也害怕永生”,表明他对自己的两种命运都是害怕的。但无助地哭泣的孩子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为了能让林博士见到儿子(哪怕是作为替代品、实验品)、也为了帮助基宪继续度过自己永远无法过上的正常生活,只能发挥自己作为实验品的功用。这个一直在思考“我是否也能成为对别人有意义的存在”的孩子最终选择回到研究所,甘愿被推上实验台,以生不如死的方式“睡着”。

回到研究所后,基宪看到徐福被推上实验台,又从申博士口中得知这种痛苦无比的实验将是永久性的,更令基宪无法忍受的是研究所众人(及背后的财阀)将徐福当作实验品的冷漠态度(影片中给了研究所里被插满提取管的猪数个镜头,暗示研究所众人对徐福的态度与对那只猪无异)。基宪终于明白了徐福所言“最终会因此睡着”的意思,他无法接受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行、帮助自己解开心结的弟弟最后会是这种结局,于是他用枪指着申博士,勒令放弃实验,同时也是放弃了自己长久生存的机会。

在被提取脊髓的痛苦中醒来的徐福,发现“妈妈”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他终于明白林博士不只是将他当作替代品,他也知道了基宪宁愿放弃治疗绝症的机会也要救自己。得知最在意的这两个人都试图阻止他以生不如死的方式“睡着”,聪敏的徐福也明确了自己最终的命运是“永远地陷入沉睡”。在奔赴死亡之前,徐福全面爆发了超能力,对争夺自己的各方势力展开了血腥的屠戮,既是为“妈妈”报仇,也是在帮助“基宪哥”逃出去(财阀和研究所想利用基宪做实验,而安部长想除掉基宪,所以为了保护基宪,徐福必须消灭这两方势力)。杀戮过后,徐福以坑底士兵的生命相胁,逼迫基宪开枪杀死自己,二人都明白只要徐福还活在世上,争斗就不会消失,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死。基宪终于坦然接受了“人终有一死”的结局,也理解了徐福对自己命运的选择,最后,已解开心结的基宪亲手让帮助自己解开心结的徐福陷入了永远的沉睡,基宪帮助徐福实现心愿后,又再度来到海边石墓旁伫立,这一幕和影片中期“在海边安稳入睡”的情节,共同暗示了基宪将更加珍惜剩余的岁月,直到死亡来临。

比起大团圆式的Happy Ending结局,这部电影的Bad Ending结局后劲更强,让我在看电影后禁不住回想其中的细节,经过二刷,我在已知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发现影片的许多镜头、台词都是前后呼应的,许多片段也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如有空闲我可能会再写一篇相关细节的分析),尽管电影后期节奏偏快(个人感觉极有可能是剪辑掉了一些镜头,比如徐福与“妈妈”林博士的情感线),但我不认为结局突兀,反而觉得顺理成章。在我看来,两位主角最终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结局——徐福帮助基宪解开心结、学会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基宪陪伴徐福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两天,最终也帮助徐福从痛苦不堪的永生中解脱。

最后,我这篇分析“睡觉”这一概念的文章,便以影片中一段关于“睡觉”的对白作为结束语。基宪与徐福在教堂对话道,“--睡觉是短暂的死亡,那么为什么人类不害怕睡觉呢?--因为知道第二天会醒来。--怎么知道第二天会醒来?--人们就是这样相信着。”对于这段对白,我的理解是:作为人类,我们不害怕睡觉,但很难彻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可人类究竟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或许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死亡带来的未知。但如果人生被死亡的恐惧支配,生活也将变得一团乱麻。(我们也是否因为对“未知”惴惴不安而错过了本应美好的“已知”呢?)因此,既然死亡是一件“再怎么害怕也逃脱不了”的事情,我们不如学会更加坦然地面对它,让内心变得安宁,从而把握住更有意义的人生。影片最后,基宪无疑理解并做到了这点,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能否理解并做到呢?想来这也是《徐福》的主创人员以及两位主演孔刘、朴宝剑希望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产生反思的地方吧。


徐福서복(2021)

又名:复制人徐福(港) / 永生战(台) / Seobok

上映日期:2021-04-15(韩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孔刘 朴宝剑 赵祐镇 张荣男 朴炳垠 金在健 延济旭 金弘波 

导演:李勇周 

徐福的影评

忌友
忌友 • 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