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5-07

修女也疯狂:我就是我


我想,如果电影也用书籍的分类的话,《修女也疯狂》这部影片应该归为“职场类”。
你想想,假如你是个性格外向,喜欢音乐舞蹈,乐于和人打交道的类型,结果去了一个教条主义、墨守成规的地方工作,你会怎么样做呢?
辞职?压抑自己的本性,顺应环境?留下来,但拒绝同流合污,等待着时机离开?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本真的自己?你猜我们的女主角是怎么做的?她比上面说的都更进一步,她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整个团体,甚至因此开启了新的生命之旅。
当然她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她是一个在赌场歌厅演出的歌女,是黑社会老大的情人,因为目睹了情人的杀人过程,慌忙逃跑报警,被警方作为证人保护,在开庭前藏在一间小修道院里。她极其不愿意留在那里,她闪亮的衣服、招摇的发型、大咧咧的性格,跟那里的“企鹅服”、九点睡觉五点起床的作息、一张床一张桌就是全部家具的小房间都格格不入,何况还有一个整天很严肃刻板的“领导”——修道院院长。她在该禁言的饭桌上聊天,晚上偷溜去酒吧喝可乐,最终被罚禁,加入唱诗班。
你想着她本来就是歌手,能去唱诗班也算发挥作用了。可是你看看这个唱诗班,一周只有礼拜清早的一次演出,歌唱实力良莠不齐,年龄跨度不小,伴奏的修女已经老到需要助听器了,唱出来的歌完全不算“合唱”,只能说是“一起唱”。如果是我可能会抱怨,然后很不情愿地混在其中随便唱。《对生命说是》里说:“你越拒绝越排斥的,就变得越重要。”抱怨和不满的结果只会损耗自己的能量,会变得和自己讨厌的人事物越来越像。
幸而我们的女主角没有抱怨,她应邀替换了原来的指挥,然后对合唱的声部进行了重新的站位和定音,告诉她们“唱歌是件高兴的事,不是像鸭子在唱”,结果那个礼拜的演出合唱非常和谐。当你在为她的成果赞许时,她又抛出一个接一个的惊喜,改编的节奏欢快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带领修女们走出室内,帮助街上有需要的人;拆掉围栏,翻新外墙,变得多彩而有趣;连电视台和教皇都闻名来访。她真正爱上了这里。这算不算一种启发,当我们无法进入“钱多事少离家近”“喜欢做又有能力做”的单位时,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努力去做到最好,让它成为自己做得开心的?

但是所有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她让修女们变得更活泼外向了,她们爱上了唱诗班,她们释放了自己,敢于在街上和路人共舞,敢偷偷带冰淇淋回修道院吃;她自己也被感染了修女的品性,当她被情人发现藏身之地带回赌场时,她的眼神是淡定的;当枪指着她时,她也只是说“冷静”;当情人被捕时,她说的是“主保佑你”。
我们是被什么定义的呢?肯定不是一身衣服吧。曾经看一个节目做了一个实验,主持人和摄像穿得很正式,然后用一些很荒诞的问题例如佛罗里达州要独立了之类的去采访路人,路人都煞有介事地回答了;可是当他们穿得很随便,再问路人同样的问题时,路人都不理他们。我们的大脑很爱偷懒,常常会想走捷径,穿护士服的是护士,穿破衣服的是乞丐。可是你看我们的女主角,她穿着演出服时是歌手,她的情人说她“不可能成为修女”;她穿着修女服时,她修道院院长说“她是我们修道院的修女,她慷慨、贞洁、富有爱心”;修女们也说:“我不管她是谁,可是没有她,我们不唱歌。”在她们眼中,她是就是那个能歌善舞,乐于助人的人,无论她是不是真的修女。我们不是由我们的职业、身份认定的,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职业,你想,所有的医生律师工程师老板,不都是从不是变成是的吗。那我们是由什么定义的?我想也许是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我最喜欢女主角从小到大那自信的眼神和上扬的嘴角,我就是我,无论做什么都是我。

说这部影片是“职场类”也对,说它是“励志类”“喜剧类”“灵修类”都对,你可以为它选择任何一个归类,而它就是它,无论哪个标签都不影响它。

修女也疯狂Sister Act(1992)

上映日期:1992-05-29片长:100分钟

主演:乌比·戈德堡 玛吉·史密斯 凯茜·纳基麦 温迪·麦基纳 哈威 

导演:埃米利·阿朵里诺 编剧:Joseph Howard

修女也疯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