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15分钟就让人作呕的电影有木有?通过昨夜的经历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晚饭时偶然瞥见导视频道正在演电影《欣月童话》,名字听起来似曾相识。开幕就是紧张的气氛,一位叫名欣月的县城女孩昏厥后被人抱着送往医院,在父母赶到后被告知已经罹患重症晚期,瞬间,20万的医疗费和不能治愈的现实将这个家庭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尤其对那位女孩,心里百味杂陈,又一个医疗制度的悲剧上演了。此时,我既不希望看到影片出现一个陈光标式的人物来发扬大慈大悲,更不期待领导们带着御用媒体到欣月家里深切慰问。只是,我想看到,当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遭遇极其严酷灾难的时候,社会制度如何去帮助这个家庭和这个孩子。

然而,让人喷饭的段子又一次堂而皇之的重蹈覆辙,真可惜了我亲自下厨做的丝瓜汤。

躺在床上,已经双目失明且全身瘫痪的小欣月从口中挤出平生最后一个夙愿,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

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少女,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刻,把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望放下,既没有想最大限度的生存下去也没有想见一下最亲的人,而是坚持要去北京天安门看一次升旗,这是什么精神?恐怕白求恩爷爷在世也不遑多让!

看到这里,我必须要扪心自问我的理解能力了,这不是一部正剧,这俨然是喜剧加励志剧,沉重的心情一下子释放出来,下面的情节我不可能再看,因为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洗碗回来后妻子告诉我,整个长春市为欣月共同制造了一个身在北京天安门的童话梦境,从售票员到行人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这次爱心行动,好美、好美~~~~~

在网络上搜索了下这部电影的原委和资料,据说还是真人真事,这就让我很纳闷了。一个身在地处偏远县城的花季少女,在如此痛苦的前提下还要发扬最后一滴汗的爱国精神而不去求生,哪怕是吃一次KFC都比这来的真实,似乎一场造神运动又跳梁下来。影片的导演林伟伦,不过是香港一个普通的商业片导演,作品涵盖面基本是娱乐武打性质,20多年来从未染指关乎人性探讨的文艺片,却在2008年搞出一个既不文艺更不人性的怪胎,难免让我生出对他想博出名、换戏路的疑问。放着香港那么多懂文艺的电影导演不用,偏要用一个不入流的娱乐片导演,是因为找不到好导演呢还是那些擅长拍摄关乎人性问题的导演们都不愿接拍此剧本呢?

千万别说我矫情,在一位行之将死的病人身上尽情发挥爱国主义光芒的事件营销反而是最大的伦理矫情。通过透支饱受病痛折磨少女的爱国情怀来绑架观影者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不折不扣的流氓行径。

请问,这部影片到底是在歌颂生命还是在漠视生命?

这部影片的导演,你真有愧于香港政府对你塑造独立人格式的教育。

看到在豆瓣上有这样一段影评,谈到在大学 “生命与死亡文化”的课上把这部影片当做辅助教材,我不禁心头一紧。如果用一部“看升旗大于保命”的电影做教材,这位学子今后的世界观难免会缺斤短两,甚至会有往五毛党发展的趋势。倘若非要用电影作为辅助教材来阐述生与死的哲理,那我推荐你们看一下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第七封印》,你会发现生命一下子豁达了许多,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虽死犹生”。

后记:

本不想用美国电影来做对比,但没有办法,由于影片前半部分相似,只能如此。由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遗愿清单》同样是在讲述两个癌症晚期等死的病人(比欣月好的是有完善的医保制度和稍好的身体状况)。他们在死神面前把生活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去享受从未想过或不敢尝试的生活,例如跳伞、游遍世界,甚至与美女搭讪。最重要的是,那位富豪回归质朴平凡生活的愿望在弗里曼的撮合下也终于得以实现,与他分手多年的女儿和孙女复合,陪着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此时此刻只有生命和生活,没有其他。

最后借用熊培云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给本文做个结尾——“挡得住德军 挡不住生活”。

欣月童话(2008)

又名:A Chinese Fairy Tale / Xin Yue's Fairy Tale

上映日期:2008-08-02(中国香港)

主演:梁家辉 黄伊汶 黄海波 李特特 艾敬 

导演:林伟伦 编剧:林伟伦 Wai-Lun Lam/陈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