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风格淡色的素雅,讲述了一个回归与自然间不安于室的北极童话。
    
  多久没尝素食主义的动画了?好像进入千禧年之后我国的多数动漫爱好者不是被乖乖固定在日式每周一次TV版更新的剧集里,不然就是被后来好莱坞年度霸气的IMIX动画心甘情愿的关在黑漆漆的电影院中,期待着一次次又带来怎样的视觉高潮,所以《想做熊的孩子》就是在排斥同“物质幸福论”一样的特效观影理念,于是乎另起炉灶,为世人斟了一杯没有用成功的营销手段来刺激观众视觉肾上腺素的文艺饮品。而您的首要任务就是多穿点当心着凉,《想做熊的孩子》我们这就前去拜访你。
    
    
  极昼童话
    
  北极熊父母没有能保住他们的孩子,熊妈妈伤心不已,茶饭不香。于是熊爸爸便把一对爱斯基摩人的新生男婴入室夺走,送给熊妈妈当做能够替代自己孩子的灵药。于是男孩在熊妈妈母爱般的抚养下慢慢长大,他逐渐的懂得了好多北极动物的语言,但与此同时他本身作为人的特性也随着同熊的生活彻底消失。人类的父母几次将他找回,希望能让他最终还是回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中来,但男孩无论怎样也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了,他一心想成为一头真正的北极熊。
    
    
  共处一室
    
  在北半球的北极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由于那儿的温度有时会极端的达到零下70度,所以只有奇迹的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是属于北极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祖先是来自亚洲的中国北方,似北极版的蒙古。因纽特人在捕获当地生物的同时也会捕获少量有“陆地最大的熊科食肉动物”之称的北极熊,用它们食用或制衣。

北极熊被人们称为游泳健将,所以在拉丁语中又把它叫做“U. maritimus”,译过来就是“海”熊的意思,其实北极熊并不属于能在水中生存的物种,它们最多只能在水下游50公里左右去寻觅食物,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导致北极的冰层大面积融化,若北极熊在游了这么长的时间后,不能在稳固的冰层上喘口气的话,它们就有溺死的危险,目前每年北极熊因溺水而死的事件频频发生。
    
    
  “白色”文化的考究
    
  《想做熊的孩子》由法国和丹麦共同制作,故事来自于爱斯基摩人民间的一个古老传说。淡雅的水彩背景和不张扬可爱的动物角色是它唯一远离商业气息并hold住观众视线的法宝,在纷纷扬扬的漫天雪花里,导演力求探讨着一个个最古老的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何?人为何?什么是回归?

  影片一开始,美术的初来乍到就把人们带入了一目了然的北极风光,动物们欢天喜地的在这赖以生存的家园里玩耍着。水墨画的线条勾勒出一对北极熊夫妇正悠闲地迈着步子,熊妈妈为即将出世的小熊宝宝兴奋不已,不料一群饿狼的突然袭击导致熊妈妈最终失去了她的孩子。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人类世界里,一对爱斯基摩夫妇的男婴来到了这个世上,父亲抱起他说“这孩子是伴随着熊的歌声一起诞生的,所以名字就叫小熊”,这里,小熊的名字就种下了男婴将与北极熊开始千丝万缕非亲缘关系的伏笔。贾尼克.哈斯楚用非常轻巧、入门级的镜头语言塞满了极简的叙事风格,它一直是在吝惜修辞般地讲述着。

片中有神经质的乌鸦、可爱的小北极熊、熊妈妈等这些被拟人化的动物角色,像是特别为低幼年龄的小观众准备的贺礼。然而《想做熊的孩子》于写实的文化方面依然是下足了功夫的,北极熊爸爸趁着人类妈妈到户外干活的时机,便偷偷潜进屋子企图把男婴小熊夺走就是真实的写照,北极熊的确是敢攻击人类的。再有母北极熊产子后,熊父亲也是近几年不能呆在母熊和孩子身边的,所以在之后男孩小熊和熊妈妈一同成长的过程中熊爸爸都没有出现是真实再现了北极熊这一物种繁衍的自然模式。人类自然不会像北极熊那样抵住那里恶劣的气候,于是熊妈妈怕小男孩会冻坏,便给他而穿上了一身连体的衣服,这也非潦草的安排,而那的确是爱斯基摩人才特有的保暖连体衣,他们运用了空气中的物理性质,使热空气不会向下散逸的关系来存住身体散发的热量。

并且因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以因纽特人生活的土地上,所以《想做熊的孩子》把信奉神灵作为至高无上的信仰来膜拜的这一民族中出现的宗教文化也吸取进来,以便更加原汁原味的打造浩淼的北极文化,所以在影片伊始,男孩小熊被窃走后,人类母亲想到了求助祖先流传至今的古老山神的帮助来挽救自己的孩子,那片头舞动起的活泼小人像就是他们的宗教泛灵论里才出现的,在种种相关文化的考究中,编剧本特.海勒和米歇尔无论是对北极熊还是对于爱斯基摩人的文化生活上,都是经过一番细阅的调查后才着手安排这些情节的。
  
    
    
  地广音萧萧
    
  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在影片还没有正式开始前,便冲锋陷阵演唱了主题歌《L'enfant Qui Voulais être Un Ours》,这个在法国拥有近30年历史的童声合唱团的歌声,如北极高耸冰山般自信的兀立在峰顶,男童口中宛如不断诉说着神秘咒语的精灵,歌曲里融入的爱斯基摩人原生态的唱腔,更是毫不费劲的把观众送到了皑皑白雪的土地。观众可从澄澈歌声唱出的音符里,领略夹杂在寒风中一股傲人气流的律动,它将北极天地间陌生文明的淬炼,来了个同观众掀起盖头的冰冷邂逅。

  其实观众不应对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名字有陌生感,十年前法国大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是启用了他们的歌声才为影片增色添砖。所以,在准确的选择启用了他们的歌声作为影片OST部分的同时,也要再度抱拳钦佩缔造这一意境的Bruno Coulais,这个曾4度获得法国凯萨奖的法国国宝级作曲家,用他对地域性音乐的凌驾能力正在全球越来越刁钻乐迷的侧耳倾听下茁壮成长。

Bruno在为《想做熊的孩子》创作音乐之后又为《Coraline》和《The Secret Of Kells 》两部动画写下了绝佳的背景音乐,《想做熊的孩子》音乐的成功谱写,也为Bruno Coulais日后为法国拍摄的纪录片《白色星球》带来了宝贵的合作机会。而《白色星球》的配乐被誉为“北极大陆的华丽歌剧”,比起《想做熊的孩子》配乐的恰倒好处,《白色星球》更是让Bruno Coulais大展拳脚一番,他把对北极的锐利理解和对北极水位超标的情感在此片中来了个大满贯,像为北极量身定做的音符一样,同时这也说明《白色星球》的卓绝配乐为什么能视为乐迷间交口称赞的金碟了!
    
    
  我做到了,你做到了吗?
    
  《想做熊的孩子》携着环保和人文的绿色姿态捧走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时候,法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并非像起初外界揣测的只停留在电视、纪录片这些夸夸其谈的传媒效应中无节制的自我意淫。法国是最早设立环境保护部门的国家之一,上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颁布的《水法》、《国家公园法》中蕴含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的财政刺激机制在当时的环境保护法案中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而法国在环保领域的侧重点就是把向不发达国家、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有关机构的职能以及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它的立场是,为使保护环境长久持续下去,就应使其与发展结合在一起,并为民众及经济行为者的切身需要做出贡献。

在里约热内卢、纽约、京都等城市共同参与的针对国际环保峰会上,法国作出了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明确承诺,站在影片中北极动物的立场来看,法国76年就通过了《大自然保护法》,92年又对82年被编入的896个动植物生态自然区的14000多处地域得到了甄别、补充、研究。

  同时法国还经常举办各种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法国巴黎环保工业展览会”就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展会,以人文生态环境为主的杂志《Man&Nature》的成功创办还被我国引进并以月刊的形式发行中文版。看看法国在环境保护事业上的成绩单就是值得其他国家共同学习和借鉴的风向标。
    
    
  回归
    
  法国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就拥有电影的国家之一,一直发扬着本民族对纯艺的追求,飘扬着主打文艺范文本的动画在近年来也是走遍国际各大影展,不提早年的《国王和小鸟》和《疯狂约会美丽都》的闻名遐迩,《我在伊朗长大》《怪兽在巴黎》《猫在巴黎》还有同英国合拍的《魔术师》等片的陆续折桂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新作代表了,《想做熊的孩子》的美术风格也在力求沿袭法国人特有的这一情怀,这一次主要探寻的主题是人性“回归”的中心,而在电影史的家谱中,已经有众多类似题材被搬上大荧幕,根据彼埃尔.布勒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人猿星球》就是长盛不衰以探讨种族平等的系列电影。

《最后的猎人》则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取暖摆上桌面,《杀死一只知更鸟》《帮助》《炎热的夜晚》《白狗》又拿黑人与白人间的种族问题说事。动画领域这边,迪士尼上世纪的经典年度影片中有《泰山》《森林王子》《熊兄弟》《恐龙》和95年带有传记色彩的《风中奇缘》,影片都在讨论置身在跨越种族藩篱后,两生物是怎样和谐共处在自然界的同一屋檐下的。最后故事往往以主角的成长和命运归宿为主中心轴。

  当男孩被山神考验之后仍闪耀着想成为熊的想法,寻他的父亲竟也把他当做熊捕获,后带他回家养伤,但男孩苏醒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咬了他的人类母亲一口,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一只北极熊的状态中,脱离了人类的属性!父亲为了驯服他的兽性便把把他锁在家中,但当窗外男孩的熊伙伴呼唤的声音传来时,男孩已经安奈不住冲出屋子的心。

最终,父母在无奈中还是选择了让儿子随着自己的心愿而去,歌曲《选择》在圣马可男童神圣的歌声中娓娓道来,男孩在漆黑的夜空下纵身一跃跳入冰海中,这一跳是慢放男孩成为白熊的画面,这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头真正的北极熊,一个定会被世人理解为离经叛道的孩子做出的蠢事。

  片中若有一场是讲述男孩为了保护自己的熊母亲与人类展开搏斗戏的话,就会把人与自然界“平等”的主题烘托出来,但影片并没有走此路线,《想做熊的孩子》把重心放在了男孩选择未来的成熊之路这一离经叛道的做法上,可故事确在告诉世人,人要“随性而至”的真谛。 “看清并认识自己”不是单指英雄时代的产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这句话就已被视为人类探索未知事物的大智慧。

蒙田也说过“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个人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一切艺术中的最高艺术乃是保持自我。”,扣题点即本真的自己。人,本是随性而至的动物,从而要随性而至的生活,这是属于一个人自由的权利,但此“自由”并不指无拘无束,把它匣定在一个范围内的话,那就是约翰.缪勒所说的“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这是一个人释放与找寻自我的过程,也是影片通过小熊这一世人认为是叛逆的角色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真理,作为人最最重要的是要卸下那些无形的枷锁,看清真实的自己后争取做到最接近本我的伟大回归。

《想做熊的孩子》就是在倡导这样的理念,它最终的宿愿就是希望人类能带着理解、多元、认同的心,去包容和看待身边同自己拥有着不一样喜好、世界观、价值观或身体带有残破之处的人们,当带着多元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周遭甚至是世界的时候,那么人才上升到了一种高度。

想做熊的孩子Drengen der ville gøre det umulige(2002)

又名:男孩变成熊 / 熊孩子 / The Boy Who Wanted to Be a Bear / L' Enfant qui voulait être un ours

上映日期:2002-12-18(法国) / 2003-02-07(丹麦) / 2003-09-30(巴斯特儿童电影节)片长:75分钟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利斯贝特·达尔 Malene Vil 

导演:贾尼克·哈斯楚 编剧:Bent Haller/Michel Fessler

想做熊的孩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