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班里一位同学抽到的演讲题目是“冷眼旁观与键盘侠哪个更加可怕?”这个话题我感触颇深,我一直在思考权衡究竟哪个更可怕,但在看完《无主之地》之后,我对“冷眼旁观”似乎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无主之地》是一部讲述战争的影片,观影之前,我认为这一定是关于某场战役的尸横遍野、腥风血雨的大场面。但这部影片从开头一直到结尾都跳脱出了我们对于战争的刻板印象,让观众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战争的实质以及人性丑恶的一面。好像看完这部影片以后,让我有一种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战争的恍惚感。整部影片是相当平淡的,因为没有特别爆炸性的音效,致使令我由衷感受到这是淡得如同白开水一般的影视作品,不过当我去细细回想影片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后,我才有了一种“白开水才是最解渴”的感叹。
我想正因为《无主之地》的导演是一位拍摄纪录片的人,才会从更加纪实的方面去描述这个战争,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关于战争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都是壮烈血腥的那层浅浅的表面。我在刚开头提到过我由于看了这部影视作品之后,对“冷眼旁观”有了更深刻的看法。确实,“冷眼旁观”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将这种压抑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在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有一段很幽默的片段,就是两位主人公同时脱了衣服,拿着一面白旗子在站在战壕上挥舞,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看到自己并获得救援。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始终有官兵在拿着望远镜躲在某处看着他们,他们挥舞了两次,这些军官就看了两次(其实就在这个我片段里,镜头是来回切换的)。当然,最后回报给两位主人公的辛苦挥白旗的,是来自两方的“战略轰炸”。在这里,不禁让我感受到,尽管是某个战争方的所属士兵,也是可以在某个时刻被毫不犹豫得抛弃的。
这部影片尤其出彩的地方,就是导演在刻意运用一些幽默轻松的手法,让这部影片看起来让人有点想发笑,但这同时也是极具讽刺的用法。前半部分当主人公们相处的时候,其实气氛是相当和谐的,两位主人公甚至发现自己认识同一个女孩,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不会知道对方都认识这个女孩,但恰恰就是战争把他们带到了一起,让他们知道对方都认识这个女孩子。正是这些具有生活性的细节,给最终躺在地雷上的士兵的结局加深了悲剧的轮廓。影片后半段的“冷眼旁观”内容是相当集中的,这里出现了许多“冷眼旁观者”。首先是维和部队前来救援,受到上级的命令不得不撤回,但其实维和部队里的那个中尉是想救人的,但是他必须要接受命令。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但迫不得已放弃自己想法的无可奈何的冷眼旁观者。接下来是一位记者,她其实又很关键的作用,刚开始由于她的做法,迫使维和部队再次返回现场并且找来了一个拆弹专家。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有一点希望,这三个人会被救出来了!最后就连维和部队的老大,那个强制要求中尉撤回的反派角色也出场了,突然让人觉得好像应该都可以活下来了吧。这个时候,导演给你的是出乎意料的结局,因为德国拆弹专家不会拆除这个炸弹,维和部队就对媒体谎称已经将人都安全救出了。最后,所有的车辆和人全部都撤走了,只留下那个孤零零的期待被拆完炸弹后可以拉屎的士兵。
我们不难可以发现,最后其实还有一个可以逆转的机会,就是那个提着摄像机的人问女记者,我们要不要再去拍一下战壕,但是女记者放弃了这个机会。从很多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维和部队的老大是非常惧怕媒体的力量的,但是女记者并没有运用媒体的力量救出三条人命。媒体,是会说话的,是拥有巨大舆论力量的,但就是这股巨大的舆论力量,最后发出的是哑声。记者的出场可以认为是正面的救世主人物,但最终是成为了“冷眼旁观者”。维和部队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都是被媒体吓得屁滚尿流的反面形象,尽管其中有一个坚持正义的中尉,但他根本说不上什么话。
影片的开头,战壕是寂静的,没有人的,没有生命的;影片的最后,战壕仍是寂静的,没有人的,没有生命的。那些维和部队的车辆,那些士兵记者,其实都是虚假的,他们似乎从未在这里留下过任何痕迹似的,就像一阵微风吹过,什么都没带走,什么都没留下。他们都只是在一旁冷冷的旁观,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也不干。
就像这部电影的海报,两位主人公拼命摇动着白旗,维和部队的车却在远远一旁停着,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干。
第一次发影评,写得有点乱,是真实感受,不好的地方见谅。

无主之地Ničija zemlja(2001)

又名:三不管地带(台) / 无人地带 / 无人之地 / No Man's Land

上映日期:2001-05-12片长:98分钟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 瑞内·比托拉贾奇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 乔治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编剧:Danis Tanovic

无主之地的影评

巾城
巾城 •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