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有点类似于张艺谋的活着,用小人物的一生的遭遇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发展,不过整部基调明显是表现主人公我在历史变换中小人物的无奈和逆来顺受,按阶级斗争的观点确实算是阶级模糊论,虽然里面有正面人物申先生和解放军的形象,不能遮掩这部片子整部的灰色色彩,石挥和老舍后来的悲惨结局也就可以想见了。
片子里面涉及到晚清,民国,国民政府,日占时期和光复后五个时期,晚清时期,“我”作为一个旗人,因为粗通文字,在同院老赵的介绍下做了巡警,而同院的旗人孙元,因为不通文字,只能拉黄包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旗人的困窘生活,老舍自己是旗人出身,从小对旗人的落魄生活见得太多了,作品里自然就隐隐反映出来。
做了巡警的"我“只能干一些弹压老百姓的活计,虽然扛着枪,只能是吓唬老百姓的,对于真正的辫子兵(我开始疑心是义和团,后来估摸年代,大概是1907年前后,义和团早被灭了,所以只能是乱兵)杀人抢娘们,乃至在面前杀掉老赵的儿子小锁,都只能麻木的袖手旁观(”我“也始终没有把袖手的事情告诉老赵,这又是意味深长的)。
地图上的武昌燃起了烽火,进入民国年代了,”我“给老赵解释共和国和民国的概念,也许”我“还是相信这名字预示的美好场景吧,可民国了巡警成了秦大人的门神和跑腿的,还不如前清时的巡街工作,见到进出的人都要致敬行礼,这民主平等的口号也不过就是喊喊而已。
到了五四,学生来秦大人府上喊口号,冲击秦大人府邸,可是秦大人的一句话点出了对付学生的手段,收买一批,关起来一批,杀掉一批,学生就老实了,70年后某党比秦大人的手段更狠毒,直接就出动坦克了,而决定镇压的,很多也是出身学生运动的,看着片子里的场景,心里难免不做联想。
”我“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只能始终作为一个小巡警,按照领导的意志办事,哪怕是老婆去世,还是得去抓共党,只为了区区一个月十几块大洋,而
秦大人老婆买日本香水就要50大洋,孙元家为了给孙元治病还卖掉刚出生的女儿,30大洋(那个人牙子拿30大洋买孙家女儿的对比非常强烈),尽显出笑小人物的无奈,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有良心的,放走了被通缉的申先生,而且也没有同流合污捞黑钱,可是其他巡警是否也这么老实就很难讲了。
后来海福说他逆来顺受,他的解释是要养家,没办法不做这份差事,这使我想到绞死李大钊的雷恒兴,他是否也有他的无奈之处?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北平不再是首都,衰落了,店铺也关门了,这使我想到现在北京因为是首都,补贴多多,一旦迁都,恐怕北京人的福利和好日子也会一去不返,国民政府时期还是学生运动,还是抓共党,镇压还是一贯的,”我“继续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海福也做了巡警(他为了做巡警和”我“对戏的那段眼神特别有意思),可是他也对自己的这个职业发生了怀疑,整天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镇压学生,抓共党,却不抵抗日本人,对于”我“的逆来顺受也产生了怀疑,申先生作为一个共党,开始给海福洗脑。
日本人的战火烧到了北平,秦大人的妻弟从原来的副署长变成了日本人的翻译,领着日本人来”我“住着的院子抓花姑娘,”我”即使把户口本上的纸撕下来,也阻不住日本人带人,在“我”和海福眼皮下,把儿媳小玉给带走了,海福这时也体会到了“我”做巡警的那份无奈,于是他毅然参加了游击队,在漫天大雪中,三个老人送走海福的那个场景特别让人感到凄凉。
8年抗战过去了,汉奸还是得到重用,孙元对汉奸的投诉反而被转到汉奸那里,被吊起来打(这里我不能不想到上访户),而“我”因为海福投了共党而一样吃酷刑,关大牢,在牢里遇到了关了8年牢的申先生(日本人关了8年居然没有杀掉他,不能不怀疑他是否交代过什么),申教育“我”说民国和国民党宣传的口号都是假的,“我”是为这些官员做奴才,将来新社会可以为自己站岗(现在看起来讽刺极了),申先生当晚就被毙掉了,如果他不死,就凭他做过牢的经历,共党会饶了他?如果他当了权,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秦大人?也很难说。
出了牢,“我”变成了乞丐,多年的积蓄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金元券(那个数金元劵的镜头特别生动,从10元,100元,到10万元,暗示金元劵的通货膨胀)穿着破棉袄的石挥把乞丐的眼神演的非常出色,在面摊上捞剩面的动作很自然,最后的“我”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终于没有等来海福,在寒冷的冬夜冻死在曾经站岗的地方。
整部片子有较重的意识形态,但是里面显示的老北京的场景,以及石挥等演员的演出还是精湛的,不过中间的场景转换还是感觉有些不自然,申先生的出现和解放军,学生反饥饿的场景感觉都有硬加的味道

我这一辈子(1950)

又名:My This Lifetime / This Life of Mine / Life of a Beijing Policeman

上映日期:1950片长:120分钟

主演:石挥 魏鹤龄 崔超明 沈扬 李纬 程之 梁明 

导演:石挥 编剧:老舍 Lao-She/杨柳青 Liuqing Yang

我这一辈子的影评

M
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