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在200多项高科技的助力下,中国向全球展示了一届硬核又浪漫的冬奥盛宴。它不仅让世界友人为之惊叹,连不少国内观众都被刷新了认知。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AI智能、元宇宙、脑机接口、生物技术、太空探索……越来越多的人愈发好奇:“中国智造”在世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滚滚而来的创新浪潮正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未来又将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是时候为大众来一次系统的答疑解惑了!
今晚,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中国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正式开播。节目由陈辰担任科学引荐人,每期围绕一个时下最前沿的科学领域,邀请“科技榜样”和“科学青年”展开高能探讨。
借助“高言值”的内容输出,节目既陪伴观众洞察科技变革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畅想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完成一次深入浅出的全民科普,更走进科学家们的心灵史诗,希望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更多年轻人,以此进行一场精神的接力。
聚焦北斗的首期节目全程高燃。从土味情话“你就是我的BDS”,到热血剖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你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北斗系统是我们不得不建的国之重器”……现场金句频现,爆点不断。
当科学说混搭脱口秀,大概就是烧脑又上头的感觉吧!
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
这档节目很及时
近几年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科学类节目从垂直小众变得炙手可热。尽管《未来中国》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但无论是内容的顶层设计上,还是传播的核心诉求上,都令人眼前一亮。
它回归一档科普节目的朴素初心,以青年群体的视野、贴近生活的视角、面向未来的格局,系统、权威、生动地分享科技新知,带领观众聆听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澎湃潮声。
三重价值有机交织,展示出超乎同类题材的立意格局。
第一重是应“黑科技大爆发”时代信息渴求而生的知识价值。
节目重点聚焦北斗导航、深海钻探、类脑计算等尖端科技,涵盖航天、材料、生物、物理、计算机等行业领域,让平时鲜有机会直接面向公众的顶尖科学家,在节目上用最生动形象的比喻、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述科学原理,解读科研过程,亲自解密“国之重器”背后的探索历程。
例如,北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林宝军院长仅用“咱们现在在哪儿,我的朋友在哪儿,怎么到我的朋友那儿去,现在是什么时间”四句话就解释清楚了。
又如,节目还纠偏了导航就是GPS的认知。今天,中国的北斗作为世界四大导航系统之一,于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仅1年时间,用户就已超过20亿,并广泛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完节目,不少观众称以后再也不说“我用GPS定位一下”了,应该改成“用我的北斗定位一下”!
《未来中国》精准拿捏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有专业知识的浓度和密度,也有生活话题的亮度和热度,能够迅速激发观众想要继续追看的欲望。
第二重是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弘扬的榜样价值。
一部在自主创新中克难攻坚的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由科学家精神书写、并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
首期节目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动情分享北斗背后的故事时,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是惨痛的教训警醒他们,“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你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永远就得受别人卡”;
是必胜的信念鞭策他们,“既然承诺了要研发首发星,就必须做出来,否则就是缺德、丢人的事”“全国人民对咱们有多大期望?如果这个卫星不成,应当从楼上跳下去”;
是坚守的勇气支撑他们,“从挣钱的角度来说,肯定是选择下海,但是我问自己的兴趣在哪儿呢?”“人要有梦想,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这个很重要”……
来到《未来中国》的科学家,都是奋战在各大科研领域的卓越代表。他们身上,有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矢志创新、敢为人先的追求,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精神……这些字眼听起来很宏大,但当《未来中国》深入“奇迹”背后玉汝于成的细节,观众无法不为之动容并收获鼓舞。
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让“科学家精神”在辛勤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中闪闪发光,这也赋予了《未来中国》温暖的人文气息和澎湃的时代气场。
第三重是呼唤年轻一代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的引领价值。
《未来中国》无疑是一档激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节目,但它的传播诉求不止于此,而是落脚于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龙头企业所遭遇的“卡脖子”问题,需要我们以更高层级的决心推进科技创新,当下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青年在科技领域大有所为的黄金时期。
林宝军院长就有提到,他所在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1岁。科学事业,正是一份年轻到超乎想象的事业。
《未来中国》以激情澎湃的青年演说,感染人心的榜样分享,助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尤其节目尾声“向未来发出提问”的环节,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梦想接力的仪式,轻巧而有力地契合了“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的主旨。
全程烧脑又上头
“科学脱口秀”亮了
面对高精尖的黑科技,观众很容易因为对复杂的科学原理与科学应用迷惑不解,因此对节目产生疏离感。
作为一档有着高浓度知识性的节目,《未来中国》结合脱口秀这一有着广泛受众基础的表达形态,用年轻态、生活感和网感化的方式,极大地软化了科学传播的垂直严肃。
根据节目模式,《未来中国》每期邀请一群携各自专业背景而来的年轻人组成“科学青年团”,并由他们在“未来青年说”环节围绕当期主题,展开生动有趣的科普竞演。
虽说结合了脱口秀,“科学青年团”中也不乏“脱口秀大王”、“超级演说家”及互联网博主,但《未来中国》不是科学和娱乐的浅层嫁接,而是通过牵手与科学有交集的年轻人,融合其专业方向对其进行阐释。
亮相首期节目的五位青年,各个学历高、智商高、言值高:“元宇宙开发者”薛来十六岁就拥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庞博曾在中科院学习,调侃自己“有三行代码在外太空”;北航硕士李响是一名从小怀揣着航天梦的航天学子;神经计算科学硕士张佳伟是来自复旦大学的“最强大脑”;天文博士刘博洋以摄影作为探索宇宙的钥匙,嫦娥五号、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的发射都曾被他记录。
五个科学竞演主题,精彩到连林宝军院长听了都忍不住点赞:带你走进神秘的“魔鬼码头”、万物皆可飞、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我与北斗的太空婚约、古代导航“黑科技”竟是它?
五位青年从悠久的古代文明讲到炫酷的现代生活,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输出观点和态度,诸如“你能离我远点吗?我被你迷得找不着北了”“大家记住一句话:GPS信号弱”……如此表达,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属性,全程笑点、燃点、泪点、爆点不断。
不仅如此,科普竞演部分还结合了一系列外景探访和实验,例如在青岛港开展自动牵引车毫米级精度测试、在深圳街头和无人机比赛送外卖、复原郑和下西洋使用过的过洋牵星板……
各位青年力求用亲身体验,为大家提供更为多样、更加直观的解读视角。
《未来中国》还让观众看见了“不一样的科学家”。和平日里严肃且严谨的公众形象相比,节目镜头里的他们风趣幽默、情感澎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回忆首发星发射成功的情形时,林宝军院长一度哽咽,一如他当初听到佳音时释然的流泪……
节目不喊口号,不搞说教,更侧重于打造平等、开放、共享的对话空间,在侃天说地的氛围里,既潜移默化传递科学的温度,也轻盈拨动着观众的心弦。
回答“时代之问”
持续擦亮精神的坐标
“流量”退潮,“能量”崛起,这是当下愈发鲜明的文化景观。这一文化景观的有力塑造,离不开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主流媒体的主动作为。
在打造年轻人“精神高地”的创新实践中,东方卫视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无论剧场、综艺还是纪录片,都贡献了多部在年轻人中掀起巨大反响的正能量大制作。2022年,东方卫视在高品质供给的道路上继续升级,《未来中国》的推出,补足了东方卫视在科技人文领域的内容布局,且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关注时代、关照生活、关切青年的创新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中国》也是东方卫视陈辰团队继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建党100周年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后,再度关注榜样的力量和精神的传承。从寻访英雄到致敬科学家,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谁才是这个时代最应该追的星。
节目创意里的一段话,足以诠释《未来中国》的火热初衷:“有一群人,他们是如此深刻地介入和改变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与之称之其‘偶像’,不如称之为‘榜样’,他们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闪耀的‘顶流’。”
如果青春是未来的燃料,那么榜样的正能量就是青春的催化剂,必将助燃更多奇迹闪耀在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