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节目正如其名,是一档指向未来的节目——
未来中国,该有怎样的未来人?该有怎样的科学观?该有怎样的国家气质?
这档节目,通过「破与立」的思想秀,勾勒一个未来已来的理想中国。
乍听,这是一档科技节目,是不是有压力?
又听,定位「前沿科学思想秀」,又是科技,又是思想,是不是更有压力?
的确,不管是科技节目,还是思想节目,都会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毕竟相较于其他类型节目,它有认知门槛,它有输入障碍,它的高深让人们不敢轻松。
不过没事,这些压力,《未来中国》给你一一破掉。
它的逻辑,恰恰就是「降门槛、破障碍」,最终让人们放轻松,让科技秀起来,让思想秀起来。
那么,怎么让科技、让思想,秀起来呢?
简单来说,就是用了「年轻化的理工红人」与「潮流化的科普方式」相结合的配置,让科技流行起来,让思想青春起来。
以第一期节目主题「北斗导航系统」为例——
「天才90后科学发明家」薛来,在他的秀中,融入了他所擅长的实验元素,让依托北斗系统导航的无人驾驶全自动引导车来盖笔帽,非常生动地证明了北斗导航厘米级的精确性;
号称「有三行代码在外太空」的脱口秀大王庞博,在他的秀中,融入了他所擅长的脱口秀元素,来介绍中美导航系统,「导航除了有(美国的)GPS,也有我们中国的北斗」,「不过,可以记住一句话,『GPS,信号弱』」,非常诙谐地力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
「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在他的秀中,则发挥了他博古通今的学识,融入了他所擅长的手工制作元素,复原了中国古代导航系统——牵星板,运用这个小工具,明代郑和船队能将航海误差控制在40公里左右。
有的秀,主打「神秘感」,比如《神秘的魔鬼码头》,制造了一个话题,炮制了一个噱头,把高度运用无人驾驶的青岛港比喻成了魔鬼码头,抓住观众眼睛,吊足观众胃口;
有的秀,主打「浪漫感」,比如《太空婚礼》,以婚礼作为串联,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航天航空运营,一句「你是我的BDS(你是我的方向)」,展现了科技人高级感的浪漫;
有的秀,主打「幽默感」,比如《万物皆可飞》,自封「复旦车神」的张佳伟惨遭翻车,原来是败给无人机外卖员,用类似情景喜剧的方式道出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强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在科学思想秀的处理上,是非常用心的,融入了十八般武艺,融入了各种情感色彩,让科学不再是遥远的、冰冷的、高深的,而变得有趣了、生动了、可爱了。
不过,年轻,并不代表肤浅,并不代表简单。我们还需要看到这档节目的「表里」——
既有年轻的门面担当,也有深厚的背后力量。
在科学青年团的身后,是一群专业的科研科普专家们,他们来自各大高校、中科协、中科院等,为节目的科学科技严谨性做背书。
年轻人在此间,承担的是一道把高深科学进行年轻化、趣味化、流行化翻译的工序。
而只有更多人不怵科学、爱上科学,社会对科学有更高的接受度,年轻人拥有正确的科学观,这才是未来中国能够走向科技强国的社会基础。
偶像之风,正在变化。
少年、青年的偶像,不应聚焦于演艺的舞台,而应聚焦于时代的舞台。科学、理性、智慧,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年轻人的新崇拜。
塑造这样的新偶像,建立这样的新崇拜,就需要应运而生的新节目。
《未来中国》,就是这个新浪潮下的首发先锋。
两个「造星」技巧,值得关注:
一个是侧面衬托——偶像的偶像,才是更高级的偶像。
节目做了一个两层设置:
「科学青年团」,是众多迷妹迷弟的偶像,「南大校草」蒲熠星,「脱口秀大王」庞博,「B站百大UP主」唐骋……这些受邀加入《未来中国》「科学青年团」的理工潮人们,很多原本就在爱智圈里有很高知名度与忠实粉丝。
而在这档节目中,更是将他们「脑力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他们演讲时候,展现的口才与幽默感;他们交流时候,展现出来的学识与聪慧。比如庞博,我们只知道他脱口秀的喜剧魅力,而在本期节目中,他则全方位地展示了作为中科院卫星通信专业硕士在学科领域的专业魅力。依托这样一档节目,相信这些脑力男们,又将收获一批迷弟迷妹。
然而,偶像之上,还有偶像。
当你成为「科学青年团」的迷弟迷妹的时候,发现,他们还有他们自己的偶像。当「北斗狂人」、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出场时,这些「科学青年团」的年轻人们顺便变成科学大神的小迷弟,庞博更是表示,多年前曾经在台下一睹林总的风采。
这才是这档节目的高明之处:当绿叶都足够艳丽之时,红花才显得格外耀眼。
另一个是正面渲染——科技人,说出你的故事。
其实,很多年来,我们国家并不缺乏对科技从业者的关注与报道。只不过,高度集中在新闻。
而不同的传媒形式,则呈现了不同的传媒效果。
新闻,短小、精炼,集中反映在科技「事」的一面;
而在《未来中国》,则呈现了科技「人」的另一面。
你会看到一个鲜活的科技人,比如首期林总,你既会看到他外在的儒雅、高挺,「科学青年团」的成员们还私下议论,「他年轻时候一定很帅」;也会看到他内在的种种——
他是浪漫的,每次发射成功,都会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比如最新一首诗歌,还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远」的北斗精神作为藏头;
他是仁慈的,他用欧冶子锻造的湛卢剑比喻北斗,因为这是一把仁者之剑,为的是造福全人类,而不是称霸世界。
在他身上,我们知道了科技的尽头是人文。这样的人,成为偶像,才能给予年轻人以正确人生道路的指引——
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他说,「人一定要有梦想。吃穿住行,只是人类的低级需求。如果这些解决了,人更需要找到他的价值体现」,这尤其对于生逢90后、00后,物质极大充沛环境下的一代至关重要,他们是幸运的、为理想而生的一代。
关于学与用的辩证,他说,「你要把所有知识学会了再去干事儿,你等到七十岁你也学不完。用到什么,学习什么。你有学习的技能就够了。我看的是你们对知识的兴趣,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北斗团队能平均年龄不到31岁的秘密。
恰如钟南山所言,「成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让他们通过偶像学到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
《未来中国》,就在塑造这样的新偶像。
科技、经济、国际地位,是三位一体、紧密捆绑的。
恰如《大国战略》一书中所述:
「目前经济斗争的关键焦点是科学技术创新,任何在这些领域没有进行充分投资的国家都有被更发达国家超越的风险」。
首期节目,透过林总工程师,我们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风险:
如果没有北斗系统,我们将会受制于人。海洋权益、太空权益、国土战略,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是不得不建的国之重器。
一个最切肤之痛的例子是,从中国前往伊朗的「银河号」,因为美国关掉GPS,我们的船在海上漂泊了30天,即使之后被证实没有任何违禁物质,美国仍旧拒绝道歉。
科技是有国的,我们要破除「科学他信」,建立「科学自信」,才能科技强国。
要「辟谣」,才能破除「科学他信」——
我们总用GPS指代导航系统,事实上,GPS只是美国研发的导航系统,而目前世界上有四大导航系统,另外三大分别是来自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来自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来自中国的北斗系统。
中国只用GPS已经是10-15年前的老黄历了,现在手机里都会同时配备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口头禅,应该从「GPS定位一下」,改为「北斗定位一下」。
要「对比」,才能建立「科学自信」——
我们的北斗系统,不但不输国外系统,甚至有些方面更加超前:
一方面,站得更高,其他三个系统都是中轨道,而北斗系统是中轨到高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方面,功能更全,有全球短报文,区域短报文,搜索救援,地基增强等六大功能。
除了中国,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运用到全世界的160个国家,服务于20亿用户,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抬头仰望星空,都有至少8颗的在轨卫星。
而这,就是《未来中国》破「科学他信」,立「科学自信」的思路。
真正的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是无知的自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过度自卑与过度自信,都是因为缺乏了解、缺乏理性、缺乏见识。
而《未来中国》就向观众摆事实、讲道理,让观众看到中国科技所长,也直面中国科技之短。比如首期节目,也客观承认了北斗系统所用芯片相对不是全球一流,但我们可以用系统思维造出比肩一流的导航系统。
因此,《未来中国》提倡的是一种包含理性底色的「科技自信」,只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建立起坚固的自信。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节目还树典型、立榜样。
首期节目邀请的林总工程师,就是他所在领域破「科学他信」,立「科学自信」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该领域中,没人敢用中国芯片,而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没人用就不能上天,不上天就更没人用,险些让龙芯研发团队从此退出。然而,他意识到,「不能把我们的大厦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北斗系统百分百的自主研发与自主生产。
他的选择证明是正确的,龙芯的计算能力,甚至是欧洲产品的十倍。
所以,「国产不等于不可靠」。
之所以《未来中国》要把这个人物、这个事件,作为典型,因为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科技自信」,更需要社会各界消除「科学他信」,相信国产力量,坚定科学自信,才能发展中国科技,屹立世界之林。
《未来中国》,一期节目,看似说的是一项科技,又不只是说一项科技。
透过科技,看见人格。比如本期的「北斗人」,他们既有缜密的创新,也有澎湃的激情;
透过科技,看见人间。从日常生活的外卖,到全球贸易的海运,再到国之重器的战略,它关切着最朴素的百姓生活,也影响最宏大的人类命运。
透过科技,看见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