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昨天我的一个小实习生问我:“为什么说现在是一个消耗明星的时代?”

消费明星,这很自然,明星就是用来被消费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消费他们,那他们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消耗则不同,它略带贬义,约等于滥用或未能物尽其用。

诚然,这是目前电视节目的一个现状,仿佛没有明星,节目就做不下去,即使做下去了,也收视率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明星兼具显著性和趣味性两大要素,天然吸引眼球;其次,在现如今的收视环境,追求娱乐成为一个大主题,没有空间提供给那些需要静下来思考的节目,而是千篇一律的“哈哈哈”。

综观近五年的电视荧屏,只能说一句:明星很忙。他们忙着歌舞竞技、忙着游戏、忙着亲子互动、忙着冒险、忙着穿越、忙着穷游,甚至忙着相亲、嫁人、见公婆。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一开始他们是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擅长的东西,这也是观众对明星节目的最低要求;然后他们逐渐开始展示他们不擅长的东西,节目传递的是一种“明星也是平凡人”的价值观。观众对明星的认知,走了一条从“仰望SuperStar”到“原来你和我有一样的烦恼”到“有的时候你还不如我”的心路历程。

这一现象导致各大卫视平台的“明星霸屏”, 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节目失去了存活的空间,甚至连选秀节目也开始秀明星导师,“超女”性质的素人选秀已成明日黄花。有知名导演吐槽“明星都不演戏了,纷纷参加真人秀去了。一部戏辛辛苦苦拍几个月才挣几个钱,真人秀录一集就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这是事实,明星上节目的价格水涨船高,蔡依林4600万加盟《中国正在听》、周杰伦《中国好声音》1000万折扣价、刘烨诺一父子参加《爸爸去哪儿3》450万一天、邓超卖力奔跑价值3000万与范冰冰持平。

明星如此高额的出场费,性价比是否令人满意呢?

蓝台近期推出的《王牌对王牌》可谓是深谙粉丝经济效应的典范。一档近期最火明星组队PK对战的节目,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周五晚黄金档播出,首播收视破2,破上星频道首播节目收视率纪录。这得益于蓝台通过《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形成的“周五平台效应”:一方面,观众对周五节目有收视惯性,对接档跑男的节目有期待;另一方面,鉴于周五蓝台影响力大,利于请到明星,从而反哺节目收视。东方看来,理想的状态是将《王牌对王牌》打造成明星上通告的必经节目,填补卫视平台上除《快乐大本营》之外的此类节目空缺。

与耀眼的收视效果对应的,是网友的不买账。“尴尬”“乱”和“LOW”是豆瓣网友评论的热词。如果不是因为巨大的粉丝群,以及节目首播的期待值,可能收视数据远没有这么漂亮。已经被各种明星参与的节目养到胃口刁起来的观众,很难在表演性质的对抗、控场能力有限的主持和综艺晚会的风格中得到满足。在真人秀主打剧情化、建构式的今天,单纯的明星牌是否奏效,还有待观察。

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极限挑战》用对了“三精三傻”六位明星,黄渤、黄磊、孙红雷三大影帝十分契合剧情类综艺的剧情设置,在他们的合力带领下,不仅节目好看了,影响力大了,明星们自己的形象也更加丰满讨喜,相辅相成,互惠互利。明星用好了,能够最大化他们的影响力,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果只是单纯的消耗,那注定只是一次性产品。

消耗明星何时休?只待东风再起时。
[img=1:C][/img]

王牌对王牌 第一季(2016)

又名:王牌对王牌 真人秀

主演:王祖蓝 白百何 

导演: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