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脚七



2013年12月14日,81岁的彼得•奥图尔在伦敦逝世,世界影迷以及整个艺术界都无奈感慨一代传奇的谢幕,而对于彼得•奥图尔来说,奉献给舞台和银幕的一生早就已经了无遗憾,而他所代表着的精湛的演技和对于艺术的一腔热情,也许才真的称得上是“万世师表”。

为人师表的一生

1969年,彼特•奥图尔出演了赫伯特•罗斯指导的《万世师表》,拿到了他的第四次奥斯卡影帝提名,而在60年代这十年当中就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让他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代巨星。相对于之前获得提名的角色(劳伦斯,亨利二世)来说,奥图尔在《万世流芳》当中扮演的奇普斯先生证明着他的扎实演技和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并不仅仅只限于某种特定的角色上,而具有相当惊人的广泛跨度。在《万世师表》当中,奥图尔饰演英国一所男子学校的拉丁文教师,巨大的时代变迁被放在背景,摆在镜头前的只是奇普斯为人师表的平淡一生。这对于擅于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奥图尔来说,无异于最如鱼得水的机会。

我们可以大概将奇普斯的一生,或者说这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奇普斯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的阶段,而青年时的木讷而造成的喜剧,青年时为爱相守的浪漫,和晚年时尘埃落定后的淡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催生了不同的态度和感悟,对于奇普斯来说,一切的水到渠成和无奈命运在观众眼中都变成了一生跌宕起伏的小注脚,在宏大的叙事之后,影片展示的是一个教师,而且是一个有品德有坚定信念的教师,他那悲欣交集的一生。这是一个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的感受,奇普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作为学校校长接待了一个被学生们捉弄说“校长找你”的学生,而这个学生正是奇普斯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影片开始时)严苛对待的那个学生的孙子,时间的跨度在这里被夸张地、戏剧性地放大了,奇普斯先生坐在巨大的沙发椅中,微微的仰角拍摄,奇普斯几乎面无表情。甚至在那个学生拿起他妻子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那尊太阳神雕像的时候,奇普斯虽然语气强硬,但是仍然看不出情绪起伏。这样一个垂暮的,经历了人间沉浮的老人在此时的一切洞悉世事的平静反而别有一番意味。

对奇普斯的这种心理状态的刻画其实贯穿了全片,而影片当中也不忘采用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来形成奇普斯成为“万世师表”的过程中的小路标。例如在影片中从一开始就不止一次提到,学生们称呼奇普斯先生为“迪奇”,并不是亲昵的爱称,而只是“死水沟”(Ditch Water)的简称,在他们眼中,这个古板严苛、不近人情的拉丁文老师大概是最迟钝无趣的人了。奇普斯先生数次自嘲般地向别人说起这个昵称,其中包含太多无奈乃至一点愤愤不平,这样的小细节在影片中段再次被提及,妻子凯瑟琳笑称奇普斯先生很顽固,怪不得被叫做“迪奇”,奇普斯却说孩子们现在已经称呼他为“奇普斯”,接下去的一场戏中就遇到一个迟到的学生,虽然仍然不免一顿“教训”,但是相比影片开头为了阻止学生去参加网球赛而故意拖堂的“坏老师”,奇普斯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大为融洽了,影片的气氛也非常活跃,和影片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截然不同。再到影片最后那场戏中,男孩临走前称呼他为“奇普斯先生”,却被他改正,“你可以叫我奇皮,或者奇普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叫我奇普斯先生。”,随后补充“有过一个人”(过去时),在这里,称呼的这个细节被几次运用,不仅用以表现奇普斯先生和学生关系的逐步改善,也在最后画龙点睛地再次渲染了奇普斯和妻子凯瑟琳之间的深厚感情。而最后那个对于动词时态的纠正,更是将奇普斯作为一个语言学老师的职业特征赋予了感情化的含义,将他心中的痛苦和挣扎用一种近乎让人无言以对的方式直接展现出来。也将影片中最紧密相连的两个主题,职业和感情,在最后一刻紧密相连,并且一起得到了升华。

女性拯救男性

影片叫做“万世师表”,其实隐藏的故事情节则是“奇普斯先生如何成为万世师表”,这其中最主要动力,正是他的妻子凯瑟琳。奇普斯先生在影片一开始的木讷、刻板和不谙世事随着影片的进展一点点转换地柔软和温暖,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正是他与妻子凯瑟琳从相识、相恋到生死相依的情感关系。可以说,影片在内在的故事叙事中,是把凯瑟琳摆在更加重要的叙事位置上的,也正是凯瑟琳的率真和深情,一步步将奇普斯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并且真正懂的关心学生的伟大教师。

凯瑟琳的戏份其实并不算多,况且人物性格远不如奇普斯那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影片的整体气氛——缜密的史诗结构,枯燥刻板的英国男子学校环境,上层社会人际关系当中,角色的特征反而异常突出。在两人于罗马旅游时的段落当中,凯瑟琳的正式登场与环境的转变同时给影片之前的沉闷气氛注入清新的空气,奇普斯在旅途当中表现得捉襟见肘,善意的调侃和轻松的气氛实际上展示着这段感情所将要给奇普斯的生活带来的剧变,而凯瑟琳从所有方面与奇普斯生活的相悖,无论是演员这一在“上流人”眼中总有点不够高雅的职业,还是直接豪爽的性格,甚至开朗大方的活力,都在此后与刻板的校园生活不断地激起冲突。例如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凯瑟琳优美的歌喉一度造成校歌演唱的中断,虽然影片在整体风格的控制之下对于这样的矛盾情节表现得比较收敛,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凯瑟琳这一抹靓丽的异色在校园里所形成的焦点。
创作者对于凯瑟琳的大量铺垫在影片中段奇普斯追回生气离开的凯瑟琳时实现了对于剧情的转折,影片结构上也在这里进入了中场休息的阶段。在这一部分当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奇普斯对凯瑟琳做出了一番深情告白,人物的职业特征和情感厚度再次相互纠结着涌出,奇普斯的感情也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得到了完整的释放。此后我们看到奇普斯的生活产生变化的速度更加迅速,不仅在上课的讲台上摆上了凯瑟琳送上的鲜花,给原本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份温馨,在上课途中与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奇普斯甚至公开地向诋毁凯瑟琳名誉的萨特维奇挑战,爱情最终激发起这个沉闷男人身上的责任感,他学会扛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后半段两人关系最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在于奇普斯的一个学生爱上了凯瑟琳,奇普斯像一个孩子般生气,滔滔不绝地说话,凯瑟琳却在一边笑个不停。很显然,奇普斯的愤怒在这里被刻意地处理成为一种夫妻之间温馨生活的一部分,奇普斯的性格在这里和凯瑟琳一直所保持的率直天真保持了一种极为和谐的同步关系。到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奇普斯先生和凯瑟琳在内心深处都有同样纯净无暇的心灵,而只是他被枯燥无味的生活剥夺了这种乐趣,凯瑟琳的出现才最终将奇普斯带回纯真的彼得潘的世界。
奇普斯与凯瑟琳的人物关系是在这样相互支撑的相亲相爱中发展到最后的,奇普斯扛起了凯瑟琳的过去,而凯瑟琳引领着奇普斯的未来,影片最后奇普斯对着凯瑟琳送给他的太阳神塑像的一番独白彻底将这种合二为一的关系展现出来,奇普斯在教授了那些学生们,而凯瑟琳却拯救了奇普斯自己。

小人物史诗

不可否认的是,彼得•奥图尔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史诗气质。这一点在他凭借《阿拉伯的劳伦斯》扬名国际之后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其实很难说清是奥图尔将《万世师表》变成了关于一个人的史诗,还是这部史诗化的影片选择了奥图尔。但是无论如何,奥图尔沉稳的表演方式与影片中奇普斯先生的性格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而影片在结构上的创造都有意无意地暗示着创作力图将影片变成一个平凡人物伟大一生写照的努力。只是这部史诗的主角不再是帝王将相,将军贵族,而是一个终生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普通教师,以及,正如前面所说,他那位贤淑的妻子。
史诗化的尝试给予了影片形式上的许多特点。在结构上的上下两段尤其显眼,开篇的序曲和中场休息的设置更是让人立马回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荡气回肠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配乐的是法国大师莫里斯•雅尔,而在《万世师表》中则是手握40多次奥斯卡提名的约翰•威廉姆斯。重量级的配乐大师在影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开篇那段恢宏的音乐在黑暗中激起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一样,《万世师表》在序曲部分展示的是一种混杂着许多情绪的音乐,既有欢乐也有悲伤,有轻松与诙谐,也有失意和落寞,正像一次对奇普斯先生一生的听觉回溯,正像一个故事开始之前的那句概括:“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奇普斯的一生还没有在观众眼前展开的时候,就已经被电影配乐所神圣化了,虽然影片并没有将奇普斯塑造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但那我们在观影过程当中不自觉地认可了奇普斯先生的缺点和不足,甚至也会像那些男孩一样在奇普斯离任之时山呼万岁,这种情感的恣意汪洋是影片史诗化的必然结果。影片在整体结构,人物塑造,乃至镜语使用上始终都保持着这种带有些许庄重语气的叙事方式,开篇和结尾是俯拍整个学校的推进和拉出的全景镜头则把故事整体置于一个被讲述的引号之内,这种隐藏的叙述效果使得奇普斯先生的一生更像是被万古流传的伟大故事。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即使有奥图尔的精彩表演存在,但在这样过度渲染的古典史诗的叙事方式中,人物的深度和真实感是多少被削弱了的,同样也由于将奇普斯先生作为了绝对的主角,包括凯瑟琳在内的其他角色单薄得可怜,多奇普斯一生头绪纷杂的各路线索当中,许多人物只是点缀性地出场而已,这不能不说是顾此失彼的弊病。对于孤注一掷押宝在奥图尔身上的创作者来说,《万世师表》拿下金球奖影帝和奥斯卡影帝提名,也算得上是得偿所愿。而当年影帝小金人的最终归属为老版《大地惊雷》的约翰•韦恩,更是使得奥图尔在影片中的苦苦支撑显得更加勉为其难。

被遗忘的影帝

说《万世师表》过于空泛并没有将它降格到一部普通影片的地位,反而正是因为奥图尔近乎力挽狂澜的演出,才使得影片保持着较高的水准。而奥图尔在好莱坞纵横半生,却没有换来一个奥斯卡小金人的“恶劣”待遇也给我们在回首他主演的每一个角色的时候增添了一点悲情的色彩。
有意思的是,《万世师表》翻拍自1939年的同名影片,老版《万世师表》由同样出身英国的演员罗伯特•多纳特出演奇普斯先生,影片在1940 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别忘了,这一年的候选人可有《乱世佳人》的克拉克•盖博和威廉•惠勒版《呼啸山庄》的劳伦斯•奥利弗,同样是来自英国的实力派男演员,奥图尔的失意实在让影迷难以释怀。
在《万事师表》中奥图尔的表演虽然难以称为他表演生涯中最为突出的一次,但是也足以成为教科书级别。奥图尔擅于展现人物心理的优势在这场几乎是他的独自表演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凯瑟琳被炸身亡的一场戏中,这种内敛细腻的表演方式在一瞬间就足以感染银幕前的观众。奇普斯是在上课途中被同事叫到门外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桥段,但是影片在这里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在奇普斯离开教室之后,班上的学生决定每人为刚刚升任校长的奇普斯先生写一张贺卡,表达祝贺之意。对于已经能够猜到接下去情节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揪心的桥段,奇普斯先生回到教室之后,影片中学生们的欢乐气氛和观众的实际感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缝隙,这个落差使得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奥图尔的表演之上,这也给他的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花白的头发,通红的眼圈,奥图尔将奇普斯呆滞的眼神的和迟缓的反应拿捏得恰到好处,甚至包括脸部的抽搐和皱眉的细节,在这个封闭的让人窒息的情感空间当中,奥图尔的一举一动都足以牵动我们的感受,接下来默默拍摄奇普斯将学生们的贺卡一封封叠好的镜头更是将这种压力强化到了极致。随后面对学生们建议他回家去的建议,奇普斯先生再次表现出书呆子的刻板一面,坚持还要上完最后十分钟的课程,如前文所说,职业的操守和情感之前的矛盾再次纠缠再一次爆发出来,在奇普斯瘦弱的垂暮的身体上,这种挣扎表现地尤为强烈。
正是由于影片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之前留出了足够的空档,而又将奇普斯置于不可动摇的中心位置,奥图尔在其中才能展示出奇普斯情感变化的每一个小细节,这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是巨大的冒险和挑战。好在奥图尔的表现堪称完美,虽然不再有前几部作品当中那种睥睨万物的王者之气,然而在小人物的一生跌宕起伏之中,奥图尔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奥图尔八次获得提名却无缘影帝,直到2003年,奥斯卡决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倔强不服输的奥图尔却回信表示不愿意接受这个奖项,因为一旦接受终身成就奖,就似乎代表“给演艺生涯划上了句号”,老而弥坚的奥图尔宣称“还能再干十年”。我们可以看到彼得•奥图尔身上的“奇普斯”色彩,那种对于事业的一腔热血不仅让奇普斯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也让奥图尔像一个永远在奔杀的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奥图尔直到离世也没有最后获得小金人的青睐,但是这已经不再重要,遗憾并不属于奥图尔,他永远是沙漠里的独行者,课堂上的书呆子,他的眼里不会留恋过去,只会看到远方。


原载《看电影》2014年1月下

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1969)

上映日期:1969-11-05片长:155分钟

主演:彼得·奥图尔 佩图拉·克拉克 迈克尔·雷德格瑞夫 简·菲利普 

导演:赫伯特·罗斯 编剧:Terence Ratt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