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一言不和就开撕在这年头算事儿吗?

一言不和指的是超级感性和控制力差的同学常常陷入的沟通“尴尬境地”,而开撕则是这个物质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憋屈,很多人在一言不和情况下,选择了开撕。

近日,一对电影届业内大咖也经历了一场“一言不和就开撕”的乱局,叫人唏嘘不已——习惯了香港电影土壤的金牌香港电影人真的适合内地电影市场吗?

据媒体报道和当事人讲述,开撕打架的双方是香港著名剪辑师张嘉辉与海纳盛世影业的总裁席希。开撕的起因,缘于这是一场看似有契约精神和好感的合作。

2012年,张嘉辉在与非凡影业签约期间,认识了王怡卿,两人此后成为了偶尔吃饭喝茶的朋友。王怡卿说,她一直对张嘉辉当初的帮助心存感激。2015年3月,张嘉辉向王怡卿透露自己想转型做监制,此时王怡卿所在的海纳盛世影业已经买下了一些版权,于是在她的牵线下,张嘉辉成为海纳盛世的战略伙伴,将担任多部影片的监制,双方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岁月忽已暮》。而海纳盛世影业的总裁席希来自金融投资行业,他非常看好电影行业,更对张嘉辉的实力,以及双方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岁月忽已暮》有着良好的预期。

后来,因为影片剪辑版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以及影片预算超支等问题,席希与张嘉辉产生了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直至动手开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后,两人各执一词分别说出了事情经过,以及事发的原因,让这场本来可以“很好”的合作变成了毫无信任的开撕。

关键一点——影片预算真的是监制张嘉辉在把控吗?还是完全依照双方商量的结果在进行?

关于这个问题,海纳盛世影业制作人王怡卿接受采访时说:“在一般的剧组是制片人说了算,在我们(《岁月忽已暮》)剧组,张嘉辉老师的权力是高度集中的,剧组除了三位主演是大家一起选的,基本都是他找的,多少钱也是他说了算,我没有权力去干预。”

那关于张嘉辉所说的在英国拍摄垫付费用的问题呢?王怡卿把整件事来龙去脉捋了一遍。

张嘉辉所说的垫付费用,实际上是后来提出的英国拍摄期间的补助。当时张嘉辉要求能每天发放现金给剧组员工,一开始报的是四十万人民币。于是王怡卿安排工作人员从国内带到英国,带到之后,“突然又跟我们说不够了,我当时在横店,沟通也不方便,他先垫上了,我们还是很感激的,财务说他垫付的总额是20100英镑。8月20日,他在微信上提了这个垫付的费用,我说可以,你回北京我给你。”但王怡卿说,张嘉辉在大部队杀青后,和一个工作人员在英国多留了一周,回来之后又去了布拉格,所以一直没能与张嘉辉见面。所以这笔钱并非拖欠,“我们900万都打了,还会拖你这十几万吗?”

<图片2>


如此看,开撕究竟是张嘉辉的问题,还是席希的问题?

香港电影人文隽说:“合作出问题,可以协商解决,可以不欢而散,可以法庭仲裁。总之,动手打人就一定不对,也不是电影界文化!”本来是生意,是合作,却要打作一团,双方应该各打五十大板。但据说,香港电影界也不是一片祥和,自“录像带时代”起,黑恶势力总是掺杂香港电影其中,导致这个业界不乏“沾黑”的电影人。

而且,打架这种事,很难说清究竟谁对谁错。如果探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仔细想想还是因为文化背景有小不同,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合作理念和契约精神。说到底就是一句话:香港电影人或是香港电影团队是否真的适合在内地发展或是与内地片方合作?

<图片3>


如果能够发展或是合作,要如何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拿张嘉辉与席希的事情来说。金牌剪辑师张嘉辉想转型做监制,但他的强项还是在于剪辑,而不是找导演、找演员、统筹关于影片的一切。而席希对电影有预期,也拿出了与品质对等的投资,但最终却看到了一个“连张嘉辉自己都不满意的一版剪辑”。作为“术业有专攻”的代言人,不知道对剪辑要求极高的张嘉辉在自己不满意剪辑的同时,怎么会给别人看?尤其是给投资人看,这绝不是严苛的金牌剪辑师的风格。

电影是产业,也是工业。或许“术业有专攻”比较好,也更适合香港电影人的内地发展之路。如果只负责剪辑,张嘉辉剪辑的《岁月忽已暮》一定会比让席希不满意的“目前版本”好许多。

做电影需要热血的骑士精神,但前提还是要有谨慎却透明的契约精神。这样才能让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也能发挥出资本的力量,并且让“术业有专攻”的电影人施展才能。

岁月忽已暮(2021)

又名:Passage of My Youth / Love Story in London

上映日期:2021-06-22(中国大陆网络)片长:97分钟

主演:张子枫 姜潮 宋威龙 赵多娜 薛卉葳 

导演:秦小珍 编剧:王芸 Yun Wang/饶俊 Jun Rao

岁月忽已暮的影评

木木
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