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疫情纷纷扬扬,每天的人数都在增加,所以今天不谈爱情,我们聊一聊更不可控的东西。
《隧道》是韩国201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虽然在国内没有广为传播,但在韩国的影响力,类似于《釜山行》。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男人开着车步入一条环山隧道,隧道忽然塌陷,他受困其中,在被困35天后终于被救出的故事。
看到故事梗概,还以为是一个励志故事,那些困于狭小空间一点一点的绝望让人恐慌,可那些来自隧道外的镜头却是更加犀利又猝不及防,灾难就是一只蝴蝶,在南美洲的蝴蝶闪动了翅膀,却引来了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一个生命成为了一面镜子,考验了太多人心。
隧道塌方引来了搜救大队,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他的妻子昼夜守护在隧道门口等他归来。在这个故事的最初,所有人都是同心协力,希望可以完成这次救援任务。可随着救援行动一步步推进,战线逐渐拉长,一个个潜藏的矛盾逐渐暴露。
恶劣的天气导致救援难度增加,大雪封山,救援需要铲雪车,可远方城市里因为大雪封路导致全城人民的出行受到影响,市里出现了50多起交通事故,城市居民更需要铲雪车。全部市民和一个人,哪一个更重要?
按图索骥的搜救带出了豆腐渣工程,因没有按照图纸建造,深挖的救援井偏了150米,导致耗费数日的救援规划失败。城建单位因此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救一个人,涉及到对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如何权衡?
事件转折的高潮在于冲进隧道只身援救的救援大队长意外身亡,舆论指责向妻子扑面而来,大队长的家长冲到妻子的面前谩骂,救一个人,牺牲了其他人,说不定还会牺牲更多的人,要不要坚持救?
这些明显和公认的抨击,在引发人思考的同时,也更加让人增添无奈,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怎样的选择都不会两全。
影片的最后,刚开始热情支持救援的人们,因为隧道塌方引起的生活不便,救援工作也没有希望,也变得冷漠起来。再加上救援人员的牺牲,对被困者身体状况的不确信,在被困第31日,逼迫妻子签署放弃救援同意书,没有人再同情她的遭遇,而是把她当做了害死别人生命的凶手。她给丈夫打了最后一个电话,说欧巴对不起。几天后,奇迹发生,英雄的救援人民勇敢的把丈夫救了出来。
可是在小说中,结局则黑暗得多。小说把更多的视线放在了媒体、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态度变化上,主人公的困境不但来自于暗无天日的隧道,所剩无几的水喝食物,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博人眼球的媒体记者,高谈阔论的评论家,网民的语言暴力,都是这一悲剧的催化剂。
被困的丈夫在听到妻子最后的告别后,给妻子写下最后一封信,绝望的在车里点火自焚。
救援停止后开始清理隧道残渣,2天后发现了丈夫自杀的身体,死亡时间正是2天前,主张他已经死亡的人沉默了。
葬礼上无人来到,巨额赔偿金交到妻子手中,网民开始指责妻子,认为是她逼死了她的丈夫换来金钱,媒体甚至曝光了她的住址,让她备受骚扰。
最后生无可恋的妻子带着女儿在车里烧炭自杀,然而媒体和网民依然谴责她死了也不放过她的女儿。
十天后,媒体开始关注别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渐渐消停。
一年后,隧道重新开通,曾经制造这场悲剧的豆腐渣工程的施工者,参加了开通仪式,悲剧渐渐被人遗忘,没有人再提起,也没有人再记得。
或许是先入为主,或者是在媒体传播过程中更青睐于悲剧的影响力,我一直觉得小说比剧本和电影更好。但是或许小说的阴暗色调,会增加营销难度和观众的观影阻力,造成动荡,甚至很难获得票房的成功。我们必须接受电影从业者向市场的低头,就如同开心麻花再也没有带着像《驴得水》一样的作品走上大银幕。
影片的最后有一位主持人说,相对于数字,我们更相信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感谢最后还有一位救援大队长没有放弃的希望,感谢坚持的人创造奇迹,可有梦想是不是真的就了不起呢?
在观影结束,已知丈夫被救出的情况下,我特别理直气壮的说,如果我是妻子,我是不会签放弃的。
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签署放弃也许只是一个形式,无形中的那些束缚已经给她安排了她必须要做的事。
可当我们在评价别人做出的判断,在用理性、用常识、用道德谴责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理解人心和不断思考,灾难如同一只“薛定谔的猫”,当你遇到这样的困局时,你又会怎么做?

隧道터널(2016)

又名:The Tunnel

上映日期:2016-08-10(韩国)片长:126分钟

主演:河正宇 吴达洙 裴斗娜 南志铉 

导演:金成勋 编剧:金成勋 Seong-hoon Kim

隧道的影评

冷樱
冷樱 • 人性
Edge
Edge • 讽刺